武德五年春闱记:唐朝首位状元孙伏伽的破壁之路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4 02:14 3

摘要: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正月,长安的残雪还凝在朱雀大街的青砖缝隙里,暮色中的太极宫却透出不同于往日的暖意。负责典选的吏部侍郎崔善为刚把新科进士的名册誊抄完毕,案头的烛火突然噼啪一声爆了个灯花——在“一甲第一名”的位置上,“孙伏伽”三个字正随着跳动的光影,悄然改

武德五年春闱记:唐朝首位状元孙伏伽的破壁之路

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正月,长安的残雪还凝在朱雀大街的青砖缝隙里,暮色中的太极宫却透出不同于往日的暖意。负责典选的吏部侍郎崔善为刚把新科进士的名册誊抄完毕,案头的烛火突然噼啪一声爆了个灯花——在“一甲第一名”的位置上,“孙伏伽”三个字正随着跳动的光影,悄然改写着中国科举史的开篇。这位来自贝州武城(今河北省故城县,一说山东武城县)的中年士子,不仅成为大唐开国后的第一位状元,更以其“直谏如刃、守正如磐”的一生,为后世读书人立下了“状元非止文章秀,更须风骨撑乾坤”的标杆。

一、乱世儒衣:武城孙家的“不寻常”书生

贝州武城在隋末唐初的版图上,是个典型的“四战之地”。南接黄河故道,北邻清河粮仓,西通洛阳要道,东边又连着窦建德的起义军活动区域。武德二年(619年)深秋,一队穿着唐军铠甲的士兵闯进武城县东街的孙家小院时,年过四十的孙伏伽正坐在堂屋窗前,就着昏黄的油灯批注《汉书·儒林传》。

“你就是孙伏伽?”领头的校尉把腰刀往桌角一按,震得砚台里的墨汁溅出几滴,“窦建德的人说你帮他们写过檄文,可有此事?”

孙伏伽放下手中的毛笔,指了指墙上挂着的《急就章》拓片,声音平静得不像在对质:“檄文要骂当朝,我若写过,怎敢把‘汉承尧运,德祚已盛’挂在堂上?窦建德遣使来聘时,我以‘母老需养’辞了三次,校尉可去问街坊,我这半年可曾出过县城半步?”

校尉盯着他看了半晌,最终带着人撤走了。躲在里屋的母亲探出头,抹着眼泪说:“儿啊,这乱世里读书有什么用?不如像你二哥那样去当兵,好歹能保家。”孙伏伽拿起毛巾帮母亲擦去泪痕,轻声道:“娘,二哥手里的枪能保一户,儿子手里的笔,或许能保一方。”

这话并非空谈。孙伏伽出身的武城孙氏,本是当地的儒学世家,祖父孙敬曾在北齐做过国子助教,父亲孙信隋朝时官至齐州户曹。但到了孙伏伽这一代,隋末的战乱早已让家族败落——大哥在征讨高句丽时战死,二哥投奔了李渊的军队,家里只剩下他和年迈的母亲。即便如此,孙伏伽仍没放下书本,不仅通读儒家经典,还对《汉律》《隋律》颇有研究,甚至能随口背出《开皇律》里“十恶不赦”的具体条目。

武城县令王威是个爱惜人才的人,曾多次劝孙伏伽出来做县丞,都被他婉拒。直到武德三年(620年)夏天,唐军平定河北后,王威拿着朝廷颁布的“求贤令”找到孙伏伽:“如今陛下在长安开科取士,不问出身,只看才德,你若不去,可就真要埋没了。”

孙伏伽看着“求贤令”上“天下初定,宜广收俊彦,以安黎元”的字样,沉默了许久。母亲把早已备好的行囊递到他手里,里面除了换洗衣物和几卷经书,还有一小袋家乡的小米:“去吧,你爹当年常说,读书人要‘达则兼济天下’,如今有机会了,别让他在地下失望。”

这年九月,孙伏伽背着行囊踏上了西去长安的路。从武城到长安,全程一千多里,他既没有骑马,也没有坐马车,而是靠着一双脚,走了整整两个月。沿途的驿站里,时常能看到他就着驿站的灯火整理笔记的身影;路过残破的书院时,他还会停下来,给当地的孩子讲几段《论语》。有一次在洛阳城外,他遇到一群逃难的百姓,听说他们因为没有户籍无法得到官府救济,便连夜写了一篇《请均户籍疏》,托人转交给洛阳的官员。这篇疏文后来被送到了李渊手中,李渊看后赞叹道:“此人虽未入仕,却已有忧民之心,是个可用之才。”

二、春闱博弈:从“冷门士子”到“状元郎”

武德五年正月,长安的科举考场设在国子监内。这是唐朝建立后的第一次大规模科举考试,共有来自全国的三百多名士子参加,其中既有出身名门的世家子弟,也有像孙伏伽这样的寒门书生。

第一场考的是“经义”,题目是“论尧、舜、禹三圣之德”。大多数士子都顺着传统的观点,大谈“禅让之贤”“躬耕之勤”,唯独孙伏伽在文章里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尧之德在‘任贤’,舜之德在‘去恶’,禹之德在‘务实’。今我大唐新立,当学禹之‘务实’,轻徭薄赋以安民生,严明法令以正吏治,而非空谈禅让之虚名。”

负责阅卷的吏部郎中李靖看到这篇文章时,不禁眼前一亮。他拿着文章去找崔善为:“这个孙伏伽,胆子倒是不小,竟敢在考卷里谈时政。”崔善为仔细读了一遍,抚着胡须笑道:“他这不是胆子大,是看得透彻。如今朝廷里有些官员还在学隋朝的旧习,讲究排场,他这话是在劝陛下‘务实’,用心良苦啊。”

第二场考的是“策问”,李渊亲自出了两道题:一是“如何禁绝贪腐”,二是“如何安抚流民”。孙伏伽在答“禁绝贪腐”时,直接引用了《隋律》里的条文,提出“贪腐之根在‘特权’,若能让官员与百姓同受律法约束,贪腐自会减少”;答“安抚流民”时,他又结合自己沿途的见闻,建议“在流民聚集之地设‘义仓’,贷给种子农具,让他们能回乡耕种,同时免除三年赋税”。

考完策问的当天下午,孙伏伽正在客栈里整理行李,准备考完第三场就回武城看看母亲,突然有人敲门。开门一看,竟是吏部侍郎崔善为。“孙士子,陛下看了你的策论,想召见你。”崔善为的语气里带着几分赞许,“你收拾一下,随我去太极宫吧。”

太极宫的武德殿里,李渊正坐在龙椅上翻看孙伏伽的考卷。看到孙伏伽进来,他放下考卷,指了指旁边的椅子:“你就是孙伏伽?朕看你的策论,句句都说到了朕的心坎里。你说‘贪腐之根在特权’,可朕的那些老部下,有的跟着朕打天下时立过功,如今有点特权也是难免的,你说该怎么办?”

孙伏伽站起身,拱手道:“陛下,功臣当赏,但‘赏’与‘特权’不同。赏可以是土地、钱财,也可以是爵位,但不能是‘法外之权’。当年隋文帝就是因为纵容杨素等功臣滥用特权,才导致朝政混乱,陛下不可重蹈覆辙。”

这番话让殿内的气氛瞬间变得紧张起来,旁边的大臣们都替孙伏伽捏了把汗。没想到李渊却哈哈大笑起来:“说得好!朕就是要听这样的真话。朕知道你是个寒门士子,没有后台,却敢说真话,这份勇气,比你的文章更可贵。”

几天后,放榜的日子到了。国子监门口的榜单前挤满了士子,孙伏伽挤在人群后面,本没指望能中榜首,只希望能得个出身,好有机会为百姓做事。可当他看到榜单最顶端的“一甲第一名:孙伏伽”时,整个人都愣住了。

“孙兄,你中状元了!”旁边一个认识他的士子拍了拍他的肩膀,“大唐第一位状元,你可要请客啊!”

孙伏伽这才反应过来,他望着榜单上自己的名字,突然想起了远在武城的母亲。他快步回到客栈,拿起笔墨,写下一封家书,信里只有一句话:“娘,儿子中了状元,以后能为百姓做事了。”

三、朝堂砺刃:敢谏龙颜的“大理寺卿”

成为状元后,孙伏伽被任命为“大理寺评事”,负责审理案件。这是个七品小官,但孙伏伽却做得一丝不苟。上任后的第一个月,他就发现了一起冤案:长安县民张阿婆的儿子被诬告偷了官粮,打入大牢后屈打成招。孙伏伽重新审理此案时,发现所谓的“赃物”与张阿婆儿子的口供对不上,便亲自去案发地调查,最终找到了真正的盗贼,还了张阿婆儿子的清白。

这件事很快传到了李渊耳中,李渊提拔他为“大理寺丞”,让他协助大理寺卿处理全国的重大案件。孙伏伽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整理隋朝遗留下来的案件卷宗,发现其中有不少是因为律法条文模糊导致的错案。他便上书李渊,建议修订律法,明确条文含义,避免官员滥用职权。李渊采纳了他的建议,命他参与修订《武德律》。

在修订《武德律》的过程中,孙伏伽提出了“量刑当以事实为依据,不以身份论轻重”的原则。有一次,秦王府的一名侍卫因醉酒伤人,按律当判流放,但秦王李世民的部下却想为他求情,希望能从轻发落。孙伏伽坚决不同意,他对李世民说:“殿下,若侍卫伤人可免罪,那百姓伤人该如何?律法若不能一视同仁,百姓便不会再信朝廷,天下又如何能安定?”李世民听后,不仅没有生气,反而称赞他:“孙丞当真乃‘法之忠臣’,有你在,朕的部下就不敢胡作非为了。”

武德七年(624年),李渊想在长安城外修建一座新的宫殿,用来宴请功臣。孙伏伽得知后,立刻上书劝谏:“陛下,如今关中地区刚经历过旱灾,百姓颗粒无收,许多人还在挨饿。若此时修建宫殿,不仅会耗费大量钱财,还会征调民力,百姓会怨声载道。昔日商纣王修建鹿台而亡,隋炀帝修建洛阳宫而乱,陛下不可不鉴。”

李渊看到奏疏后,心里很不高兴,把孙伏伽召到宫里,沉声道:“朕不过是想建一座宫殿,让功臣们有个地方聚一聚,你怎么把朕比作商纣王、隋炀帝?”

孙伏伽没有退缩,他跪在地上,大声道:“陛下,臣不是要把您比作昏君,而是要提醒您,昏君的过错往往是从‘小事’开始的。修建宫殿看似是小事,但它会让官员们觉得陛下开始贪图享乐,进而效仿;会让百姓觉得陛下不顾他们的死活,进而失望。一旦百姓失望,天下就会动荡,陛下辛苦打下的江山,难道要毁在一座宫殿上吗?”

李渊沉默了很久,最终叹了口气:“你说得对,朕确实考虑不周。宫殿不修了,省下的钱财用来救济灾民吧。”说完,他亲自把孙伏伽扶起来:“朕有你这样敢说真话的大臣,是大唐的福气。以后不管朕做什么不对的事,你都要像今天这样提醒朕。”

贞观元年(627年),李世民登基称帝,任命孙伏伽为“大理寺卿”,掌管全国的司法大权。此时的孙伏伽已经五十多岁,但锐气丝毫未减。有一次,吏部尚书长孙无忌不小心带刀进入了太极宫,按照律法,这是“大不敬”之罪,当判死刑。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大舅子,也是开国功臣,大臣们都不敢审理此案,纷纷劝李世民“法外开恩”。

孙伏伽却坚持要按律审理,他对李世民说:“陛下,长孙尚书是您的亲戚,也是功臣,但律法是天下人的律法,不是陛下一个人的律法。若因为他是功臣就免罪,那以后谁还会遵守律法?臣恳请陛下允许臣依法审理此案,给天下人一个交代。”

李世民知道孙伏伽的脾气,也明白他的用心。他沉吟片刻后,对大臣们说:“孙卿说得对,律法面前人人平等,就算是长孙无忌,也不能例外。但念在他是无心之失,且有功于社稷,就免去死刑,改为流放吧。”

这件事过后,朝野上下都对孙伏伽敬佩不已,人们都说:“有孙大理在,天下无冤案。”而孙伏伽却始终保持着清醒,他在大理寺的墙上挂了一块牌匾,上面写着“慎断、明察、公正、爱民”八个字,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初心。

四、暮年归心:状元郎的“最后一课”

贞观十三年(639年),孙伏伽已经六十四岁了。这年冬天,他因为身体不适,向李世民上书请求退休。李世民舍不得他离开,多次挽留,但孙伏伽态度坚决:“陛下,臣年纪大了,眼睛也花了,审理案件时常常力不从心。与其占着职位耽误事,不如让给年轻有为的人,这样对朝廷、对百姓都好。”

李世民见他心意已决,只好同意了他的请求,还赏赐给他大量的钱财和土地,让他回乡安度晚年。离开长安的那天,李世民亲自送到城外,握着他的手说:“孙卿,你为大唐付出了一辈子,朕永远不会忘记你。以后若有什么事,随时派人来告诉朕。”

孙伏伽回到武城后,并没有闲着。他在县城里办了一所书院,免费招收贫寒子弟,教他们读书识字、学习律法。每天清晨,人们都能看到他拄着拐杖,在书院里巡查,遇到学生有不懂的问题,他会耐心地讲解,直到学生明白为止。

有一次,一个学生问他:“先生,您当年中了状元,做了大官,为什么还要回来教我们这些穷孩子读书呢?”

孙伏伽坐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下,望着远处的农田,缓缓道:“孩子,我当年读书,不是为了中状元、做大官,而是为了能‘明理’——明白做人的道理,明白做事的道理。如今我老了,不能再为朝廷做事了,但我可以把我明白的道理教给你们,让你们以后不管是做官还是种地,都能做个正直的人、有用的人。”

贞观十四年(640年)秋天,孙伏伽病倒了。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便把书院的学生召集到床前,给他们上了“最后一课”:“我这一生,做过状元,做过大官,也受过不少委屈,但我从来没有后悔过。因为我始终记得,读书人要‘心怀天下,情系百姓’。你们以后不管走多远,都要记住这八个字,不要被名利迷惑,不要被困难吓倒,这样才算没有白读圣贤书。”

这年十月,孙伏伽在睡梦中安详离世,享年六十五岁。消息传到长安后,李世民悲痛不已,下令追赠他为“礼部尚书”,还派官员专程到武城为他主持葬礼。当地的百姓自发地为他送行,队伍从孙家小院一直排到城外的墓地,人们手里拿着白花,嘴里念着:“孙大人,您是个好官,是个好人啊!”

如今,在河北省故城县的孙伏伽故里,还保留着他当年创办的书院遗址,遗址里的老槐树依然枝繁叶茂。每年的科举考试纪念日,都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读书人来这里祭拜,缅怀这位唐朝首位状元“以文立身、以廉为政、以爱惠民”的一生。而孙伏伽当年在大理寺墙上写下的“慎断、明察、公正、爱民”八个字,也早已成为中国古代司法官员的行为准则,跨越千年,依旧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从武德五年的春闱夺魁,到贞观年间的朝堂砺刃,再到暮年归乡的教书育人,孙伏伽用一生诠释了“状元”二字的真正含义——它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不仅是一段传奇,更是一种精神。而这种“心怀天下、情系百姓”的精神,也正是中华文化中最宝贵的财富,历经千年而不朽,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来源:雁飘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