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警局黑幕曝光,17名警官对移民暴力殴打,事后还反咬其袭警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4 00:58 3

摘要:当人们在法治国家街头遇到警察,第一反应往往是“安全有了保障”,可德国法兰克福近期曝光的一起警局丑闻,却彻底颠覆了这种认知。

文 | 金锐点

编辑 | 金锐点

当人们在法治国家街头遇到警察,第一反应往往是“安全有了保障”,可德国法兰克福近期曝光的一起警局丑闻,却彻底颠覆了这种认知。

17名在职警官,不仅对6名受害者,含多名移民实施殴打、撞墙甚至推下楼梯的暴力行为,事后竟还反告受害者“袭警”,试图将违法行为伪装成“合法执法”。

这起涉及人身伤害、妨碍司法公正的恶性事件,为何会发生在以“法治”为基石的德国?涉事警官又为何敢如此明目张胆地滥用职权?

图片来源网络

10月10日上午,法兰克福街头,约150名来自黑森州刑事调查局及检察院的官员,同步突袭了当地第一警察分局部分警官的办公室与私人住所,现场收缴了他们的手机、硬盘等数据存储设备。

这是针对17名同行的“内部清洗”,据法兰克福检察院与黑森州刑事调查局联合发布的声明,这17名警官,涉嫌在今年2月至4月期间犯下多项严重罪行,而受害者中,有近三分之二是移民群体。

警察在逮捕过程中虽可使用必要武力,但需严格限定在“制止反抗、保障安全”的范围内。可这17名警官的行为,早已超出“必要”的边界。

图片来源网络

根据检察院披露的细节,暴力并非偶发,而是伴随逮捕全程,有受害者在被控制时遭反复殴打、脚踢;有人被强行按在墙边,头部多次撞击门窗。

更恶劣的是,一名受害者在警局内竟被直接推下楼梯,事后检查显示,受害者中多人有擦伤、面部挫伤。

其中一人鼻骨骨折,要知道,鼻骨骨折不仅会造成剧烈疼痛,还可能影响呼吸功能,若恢复不当,甚至会留下长期后遗症。

图片来源网络

而这些受害者的身份,更让人揪心,除两名德国公民外,其余四人分别是两名阿尔及利亚人和两名出生于叙利亚的无国籍者。

对移民群体而言,遭遇警方暴力已足够恐惧,更可怕的是后续的“二次伤害”,涉事警官为掩盖罪行,在其中五起案件中,反向指控受害者“涉嫌抵抗或暴力袭击执法人员”。

这意味着,受害者不仅要承受身体伤痛,还可能面临刑事指控,对无国籍的叙利亚受害者来说,甚至可能影响后续的居留申请,堪称“雪上加霜”。

图片来源网络

为何这起精心掩盖的丑闻最终会曝光?关键在于“无法被篡改的证据链”。

检察官办公室透露,部分暴力行为被完整记录在三类视频中,警局内部的监控覆盖了走廊、审讯室等关键区域,能还原受害者被带入警局后的遭遇。

警官佩戴的随身摄像机本是为规范执法流程,却意外拍下了逮捕过程中的暴力举动,而公共场所的监控,则记录了事件开端的真实场景。

图片来源网络

这些来自不同来源的视频相互印证,彻底戳破了涉事警官的谎言。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10月10日的搜查行动中,执法人员收缴的电子设备正在被深度分析。

按照此类案件的调查逻辑,手机、硬盘中可能存有涉事警官之间的聊天记录、被私自删除的执法视频备份,甚至可能发现更多未被曝光的违规线索,这些都将成为后续追责的关键证据。

图片来源网络

丑闻曝光后,德国官方的反应堪称“迅速且严厉”,黑森州内政部长罗曼・波塞克在事发当天就宣布了多项人事措施。

6名被指控“情节尤其严重”的警官被立即停职,所有17名涉案人员均启动纪律处分程序。

涉事的第一分局工作小组将被彻底重组,这种重组并非简单的人员调岗,而是会重新规范执法流程、切断潜在的利益关联,避免类似行为再次发生。

图片来源网络

更引人关注的是,法兰克福第一分局的领导层将被全部更换,尽管波塞克强调“目前无证据表明现任领导存在不当行为”,但仍从黑森州警察局总部调派资深领导接管分局。

波塞克在声明中提到的“民众能够相信,警察只会在绝对必要时使用暴力,这是法治国家的基石”,恰恰道出了此次事件的核心矛盾。

当执法者成为违法者,损害的不仅是个体权益,更是整个社会对法治的信任。

图片来源网络

法兰克福警察局长斯特凡・穆勒的表态,更凸显了事件的严重性。他直言这些指控“极为严重”,“令我震惊,并危及我们警方的声誉”。

对警察系统而言,“诚信”是比武器更重要的“执法工具”,公民只有相信警察会公正执法,才会主动配合,警方的日常工作才能顺利推进。

可这17名警官的行为,无疑给这份“信任”蒙上了阴影。

图片来源网络

更值得深思的是,官方在公告中特意强调“到目前为止,尚无证据表明存在极端主义动机”,这一看似多余的说明,实则与法兰克福第一分局的“黑历史”密切相关。

熟悉德国警界动态的人或许记得,这家分局此前已多次因极右翼问题登上新闻头条。2023年底。

多名公众人物收到署名为“国社地下党2.0”(NSU2.0)的极右翼威胁信,当时分局的一男一女两名警官曾被卷入调查,虽最终调查终止,但已让外界对分局的意识形态管理产生质疑。

2024年夏天,法兰克福高等法院的一则裁定更引发争议。

五名曾在2014至2018年间,在私人聊天群组中传播希特勒照片、纳粹党徽,并发表歧视犹太人、黑人、移民及残疾人言论的警官,被法院免于法律制裁。

法院给出的理由是“参与人员有限,不构成煽动民众的罪行”,可即便不涉及刑事犯罪。

这种充满仇恨的言论,也与警察“维护平等、公正”的职业伦理严重相悖,很难想象,对移民持有歧视态度的警官,能在执法中真正做到一视同仁。

如今,新的暴力丑闻再次将这家分局推向风口浪尖。

尽管官方强调“无极端主义动机”,但从受害者中移民占比高、过往分局存在移民歧视言论等情况来看,警方在执法过程中是否存在“隐性偏见”,仍值得追问。

对德国社会而言,这起事件不仅是一起简单的警界丑闻,更是对法治体系的一次考验。

或许,只有从制度上完善执法视频的实时监管、加强警察的反歧视培训、建立更独立的投诉调查机制,才能让“警察滥用暴力”的悲剧不再重演,让民众重新找回对法治的信任。

在一个健康的社会里,“安全”不该是某类人的特权,而是所有人的基本权利。

来源:金锐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