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10号,快消圈突然炸了个大消息,宗馥莉把娃哈哈集团的法人代表、董事、董事长这些头衔全辞了,转头要自己做个新品牌叫“娃小宗”。
文 | 金锐点
编辑 | 金锐点
2025年10月10号,快消圈突然炸了个大消息,宗馥莉把娃哈哈集团的法人代表、董事、董事长这些头衔全辞了,转头要自己做个新品牌叫“娃小宗”。
娃哈哈可是估值900亿的老牌子,手里有AD钙奶、营养快线这些从小喝到大的产品,怎么看都是躺着赚钱的家底,她怎么说扔就扔?
而娃小宗还没正式铺开,麻烦就找上门了,家里亲叔叔宗泽宣布要推出“娃小智”,外面可口可乐、农夫山泉这些巨头早占了市场大头,放着900亿家业不抓,非要从零闯这么难的市场,宗馥莉这步棋到底是被逼的,还是早有打算?
很多人觉得宗馥莉“扔了900亿”是任性,其实不是,她是被娃哈哈的股权和商标“逼”得没办法了。
这事儿的转折点,是宗庆后去世后的股权变动,在那之后娃哈哈的股权分成了三块,宗馥莉个人、杭州上城区文商旅投资控股集团、还有娃哈哈集团基层工会联合委员会,三家各占一块,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可这三方的想法根本不一样,宗馥莉想推新品、抓年轻消费者,国企股东更看重稳定营收和就业,不想冒太大风险,基层工会得考虑员工的既得利益,怕动了老业务影响收入。
三方拧不成一股绳,最直接的麻烦就落在了“娃哈哈”商标上,按约定每次用这个商标做新品、拓市场,都得三家一致同意才行。
有媒体从娃哈哈内部知情人士那挖到消息,现在上海娃哈哈饮用水都因为商标到期,没法再用“娃哈哈”的名字卖了。
连最基础的水业务都受限,更别说宗馥莉想推的年轻向新品了,之前她在娃哈哈体系里试过推KellyOne定制饮料、AD钙奶冰激凌,还有娃哈哈奶茶店,可每次都卡在商标审批或者股东意见上,推进得磕磕绊绊。
其实一年多前,宗馥莉就辞过一次职,当时是部分股东质疑她管理的合理性,她干脆暂时退出了经营,后来虽然重新回来当掌舵人,可股权问题没解决,矛盾只会越积越多。
与其在娃哈哈体系里处处受限,不如干脆另起炉灶,这大概就是她放弃900亿名头,选做娃小宗的真正原因。
毕竟娃小宗不用看股东脸色,能按自己的想法来,比守着“娃哈哈”的空名头实在多了。
别以为宗馥莉做娃小宗是“一时脑袋热”,她其实早就在宏胜集团埋下了“后手”,2004年她留学回国后,就一直在帮宏胜铺路。
现在这家公司已经有20个生产基地,分布在华东、西南、华南这些饮料消费多的地方,还有40多家子公司,一年能产近50亿箱产品,这个规模,在软饮料行业里已经不算小了。
娃哈哈的部分产能早就被宗馥莉转到了宏胜这边,比如成都、贵阳、巢湖等地原来的“娃哈哈昌盛公司”,现在都改成了“宏胜系”的名字,等于把生产线提前握在了自己手里。
快消行业拼的就是产能和供应链,要是生产跟不上,再好的品牌也白搭,就像当年加多宝和王老吉闹纠纷,加多宝能快速稳住市场,靠的就是提前建的自有工厂。
现在元气森林能在茶饮赛道快速扩张,也是因为早早就有了自己的生产基地,不用依赖代工厂。
宗馥莉显然吸取了这些经验,把宏胜打造成了娃小宗的“后盾”,这样娃小宗不用靠娃哈哈的产能,自己就能生产、发货,彻底摆脱股东的限制。
而且从她之前的尝试能看出来,她一直想抓Z世代消费者,最早的KellyOne主打“个性化定制”,能让消费者选口味、印包装,就是瞄准年轻人喜欢的“专属感”。
后来做AD钙奶冰激凌,是把童年回忆和当下流行的甜品结合,开娃哈哈奶茶店,更是直接对标年轻人常去的茶饮店。
这些尝试虽然没在娃哈哈体系里爆火,但也让她摸透了年轻人的喜好,比如现在年轻人买饮料,更看重“健康”“颜值”“场景化”,这些都成了娃小宗的定位方向,所以说,娃小宗不是“从零开始”,是她把之前的积累都用上了。
可娃小宗刚起步,就遇上了“三面受敌”的局面,每一面都不好对付,最让人意外的是“家里的麻烦”。
宗馥莉辞职才第二天,叔叔宗泽后就表态支持,紧接着就宣布要做“娃小智”,还说最近要开始招商,娃小智的配方跟娃哈哈一模一样,价格却更低,明摆着要抢娃小宗的客户。
这对娃小宗来说,简直是“家门口的威胁”,要知道,娃哈哈的老经销商,尤其是做区域代理的,最看重的就是“性价比”和“熟悉度”。
娃小智跟娃哈哈同配方、价格又便宜,很容易把这些老经销商拉过去,可娃小宗为了筛选优质经销商,还设了不低的门槛,首单进货要200万,再加80万市场费,算下来得280万才能拿到代理资格。
这门槛一摆,不少做小本生意的经销商直接打了退堂鼓,反而更愿意接娃小智的代理,宗馥莉想靠优质经销商重建销售网络,叔叔这一手,直接让她的渠道布局难了不少。
外部的压力更不小,现在的软饮料市场,早不是“随便做个产品就能卖”的年代了,是典型的“金字塔结构”。
塔尖的可口可乐、康师傅、农夫山泉,手里握着几十年的品牌和渠道,光瓶装水、茶饮料这两个品类,就占了超60%的市场份额,塔腰的东鹏特饮、元气森林、喜茶,靠“功能性”“0糖0脂”这些特色,抢了不少年轻人。
最底层的是几万家中小品牌,大多只能在区域市场打转,存活率还不到5%,娃小宗想挤进去,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这些巨头的“垄断壁垒”。
比如农夫山泉光是水业务的营收,就比很多中小饮料企业的总资产还高,想从它们手里抢市场,难度真不是一般大。
“同质化的恶性竞争”也很让人头疼,现在饮料行业有个现象,只要一个新品火了,不出3年,市场上就会冒出一堆模仿品。
最典型的就是无糖茶饮,自从东方树叶把这个赛道打开,康师傅、统一、可口可乐、三得利这些企业全涌了进来。
不到3年时间,市面上就有了50多个无糖茶饮品牌,配料表长得几乎一样,价格都挤在3-5元区间,消费者根本分不出区别。
东方树叶当年熬了7年才盈利,可现在的品牌连“熬”的机会都少,刚推出有新意的产品,马上就被巨头模仿,利润空间被压得死死的。
娃小宗瞄准的年轻市场,正是同质化最严重的领域,要是不能快速做出自己的特色,很可能刚出道就被淹没在“同款产品”里。
面对这么多麻烦,娃小宗想活下来,光靠“娃哈哈的情怀红利”肯定不够,毕竟80后、90后对娃哈哈的感情,更多是“童年回忆”。
而娃小宗定位的是“年轻、健康”,这两个标签要是分不清楚,很可能老客户觉得“变味了”,年轻人又觉得“不够潮”,最后两边不讨好。
宗馥莉要做的,其实是“重新打造优势”,从渠道到品牌,都得跳出娃哈哈的影子。
宗庆后时代的“联销体”虽然把企业和经销商绑在了一起,可也留下了大麻烦经销商更愿意推纯净水、AD钙奶这些卖得好、利润稳的老产品,对新品的推广意愿特别低。
之前宗馥莉在娃哈哈推新,就栽过这个跟头,现在做娃小宗,不能再走老路,她设280万的代理门槛,其实是想筛出“有资金、有能力推新品”的经销商,不是只靠老品赚差价的那种。
但光靠门槛还不够,得学元气森林的做法,除了经销商,还要自己做“直接触达消费者”的渠道,比如在社媒上做年轻人喜欢的内容。
开校园快闪店,甚至和奶茶店、健身房合作做场景化营销,让产品直接到年轻人手里,不用完全依赖经销商,这样既能避免被经销商“绑架”,又能快速摸清年轻人的喜好,调整产品策略。
现在娃小宗说要“年轻、健康”,太笼统了,年轻人的需求不一样,有的追求“低糖低卡”,有的看重“功能性”,有的喜欢“高颜值包装”。
宗馥莉得把这些需求拆开来,做出具体的产品,比如针对学生党,做“低糖电解质水”,包装印上流行的卡通形象,针对上班族,做“熬夜舒缓茶饮”,加一点安神的成分。
针对健身人群,做“零添加蛋白粉饮料”,主打“方便携带”,只有把产品和具体场景绑在一起,才能和娃哈哈的“性价比、童年回忆”彻底分开,让消费者一提到“娃小宗”,就想到“适合自己的年轻饮料”,不是“娃哈哈的另一个牌子”。
饮料是入口的东西,消费者对新品牌的信任度本来就低,品控稳不稳定、产品安不安全,都得靠长时间的市场检验才能建立起来。
就像东方树叶,要是没熬过那7年亏损,也成不了现在的“无糖茶饮一哥”,娃小宗现在虽然有宏胜的产能支撑,可从产品上市到消费者认可,再到形成稳定的复购,需要时间。
宗馥莉得沉住气,不能因为一开始销量不好就慌,也不能因为有巨头模仿就放弃创新,毕竟在快消行业,从来没有“躺着赢”的家底,只有跟上时代才能活下去。
说到底,宗馥莉放弃900亿的娃哈哈,转而去做娃小宗,不是真的“扔了江山”,而是选了一条更难但更能自己说了算的路。
来源:金锐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