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晚上11点,客厅只剩冰箱制冷的嗡嗡声,老婆早就带着孩子睡熟了。
说实话,前阵子我快把自己逼疯了。
晚上11点,客厅只剩冰箱制冷的嗡嗡声,老婆早就带着孩子睡熟了。
我坐在电脑前,屏幕上的文档停在“打工人日常”这五个字,光标闪了快半小时,一个字都没往下敲。
你知道的,我是个正经理工男,读的机械,现在在四线滨海小城的工厂做技术。
当初想做写作博主,就是觉得白天对着机器,晚上总得有点自己的事干,还能挣点外快补贴家用。
可谁能想到,我对着图纸能画一天,写个日常文却像挤牙膏。
看人家头条上的爆款,动辄几万赞,再看看自己那两位数的阅读量,手里的咖啡都凉了,心里更凉。
我甚至怀疑,是不是自己文凭不够?又或者,我根本就不是写文的料?
后来我发现,咱打工人写文,最不该犯的错就是装“文化人”。
之前我总想着用点高级词,比如把“早上赶公交”写成“晨曦中奔赴通勤路”,结果读者根本不买账。
有次老婆凑过来看,说:“你这写的是你吗?咱早上不就是啃着包子往站台跑,还得盯着手机怕迟到?”
这话一下子点醒我了。
第二天我改了写法:
“早上6点50分,咬着半根肉包往公交站冲,风灌进衣领子有点凉。
刚站稳,手机弹出工作群消息,老板问昨天的报表咋还没发。
我赶紧腾出一只手回消息,包子渣掉了一地。”
就这么直白的一段话,阅读量居然比之前翻了三倍。
原来读者想看的不是华丽的句子,是能让他们想起自己的日常,是那些带着烟火气的细节。
说实话,我之前写文总不敢说“坏话”。
怕吐槽老板被同事看见,怕说通勤累显得自己矫情,结果写出来的东西干巴巴的,像在记流水账。
直到有次我实在憋不住,写了篇《加班到9点,回家发现老婆没留饭》。
我把当时的场景全写进去了:
办公室的灯只剩我这一盏,键盘敲得手指发麻,肚子饿得咕咕叫。
回家推开门,厨房冷锅冷灶,老婆在卧室追剧,说忘了我今天加班。
我没生气,泡了碗泡面,坐在餐桌前吃,泡面汤溅在衣服上,油渍像个小巴掌。
我以为会有人说我小题大做,结果评论区炸了。
有人说“我昨天也这样,加班回家连口热的都没有”,还有人说“老板总画饼,加班连加班费都没有”。
那天我才明白,咱打工人的委屈,藏着太多人的影子。
别怕吐槽,那些你不敢跟同事说、不敢跟家人抱怨的话,写出来,自然有人懂你。
其实我之前总犯一个错:非要等到晚上坐在电脑前,才想“今天写点啥”。
结果要么想不出来,要么写两句就卡壳。
后来我发现,好素材根本不是等出来的,是攒出来的。
现在我上班路上会带个小本子,坐公交时看见穿校服的学生啃面包,就记下来:
“早高峰,学生啃面包赶车,面包屑掉在书包上”;
中午在食堂吃饭,听见两个同事吐槽物价涨了,就记:
“食堂的红烧肉从12块涨到15块,同事说这月工资又不够花”;
晚上陪老婆去菜市场,看见大妈跟摊主砍价,就记:
“大妈说‘这菜都蔫了,5块钱两斤吧’,摊主叹口气同意了”。
这些碎片式的记录,晚上整理整理就是一篇文。
你知道的,咱打工人的日子,哪有那么多惊天动地的大事?
那些买菜、做饭、赶车、加班的小事,攒多了就是最真实的素材库。
我刚开始写文的时候,每隔5分钟就刷一次阅读量。
看见阅读量涨了,就高兴得想抽烟;看见没动静,就觉得自己没天赋,连电脑都不想开。
结果越焦虑越写不好,陷入了死循环。
后来我跟一个写了三年的博主聊天,他说:
“你先别管数据,就当是写日记,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出来,先让自己爽了再说。”
我照着做了。上次写《我为啥不跟同事聚餐》,没想着要多少赞,就把心里的想法全写了:
聚餐要花钱,我想把钱省下来给孩子买绘本;
聚餐要喝酒,我第二天还要早起上班;
聚餐时大家聊的话题我不感兴趣,还不如回家陪老婆看剧。
写完我没刷数据,直接关了电脑。
结果第二天早上一看,阅读量高了,评论区有人说“我也不喜欢聚餐,总觉得是浪费时间”。
原来有时候,你越不纠结数据,数据反而越给你惊喜。
因为当你写得爽了,读者才能读得爽。
你们写日常文的时候,有没有过“觉得自己写的都是废话”的时刻?咋调整的?评论区聊聊。
来源:永远不想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