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现在离大会就剩1个月,曾经喊着“要带全球搞气候行动”的欧盟,却把自己弄成了“打脸现场”,之前明明说要在COP30前定好新的气候目标,现在连个具体方案的影子都没见着。
文 | 金锐点
编辑 | 金锐点
11月10号,第3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30)就要在巴西贝伦开幕了,4.5万名全球代表都要往这亚马逊雨林边上的城市赶。
可现在离大会就剩1个月,曾经喊着“要带全球搞气候行动”的欧盟,却把自己弄成了“打脸现场”,之前明明说要在COP30前定好新的气候目标,现在连个具体方案的影子都没见着。
过去总催着别的国家交减排计划,如今自己倒成了“拖延症”,这让本就难推进的全球气候合作再卡壳,欧盟这咋就关键时候掉链子了?它嘴里说的“灵活务实”,到底是真为了推进目标,还是找借口躲责任?
想聊欧盟这“空话”有多尬,先得说说COP30自己的筹备情况,简直透着股矛盾劲儿。
巴西总统卢拉早就放话,要把COP30做成“务实透明的真相大会”,可实际情况却往反方向走,为了接4.5万名代表,贝伦从今年3月就开始修一条13公里的高速,这条高速还直接穿进了受保护的亚马逊雨林。
要知道,亚马逊雨林可是“地球之肺”,每英亩每年能吸大概2.5吨二氧化碳,算是地球调节气候的“关键选手”,这么一修,预计要毁掉数万英亩森林,差不多每天就少了近百个足球场那么大的绿植。
除了砍树,住宿问题也没理顺,离大会就剩1个月了,几十个国家的代表团还没找到住的地方。
主办方只能急急忙忙想办法,把市区的汽车旅馆重新装一遍,把港口停的游轮改成临时宿舍,甚至连当地几座没人用的教堂都征用来了,就为了塞下即将涌来的人。
一边是“保护气候”的大会主题,一边是“砍林修路”的筹备操作,一边喊着“务实透明”,一边连基础住宿都没搞定,COP30还没开,先暴露了全球气候行动“理想跟现实差太远”的问题。
而在这份尴尬里,欧盟的表现更让这事儿添了层沉重。
搁几年前,欧盟还一直端着“全球气候外交领头羊”的架子,早早说要“2050年前成首个气候中和的大陆”,喊出“2030年减排55%”的硬目标。
甚至在以前的COP会议上,老公开催其他国家赶紧交“国家自主贡献方案”(NDCs),这方案就是各国自己定的减排计划,按规矩每5年要更新一次。
那时候的欧盟,说起气候承诺底气足得很,连意大利智库ECCO的气候外交分析师瓦莱里娅·扎尼尼之前都承认,“欧盟是推全球气候行动的关键力量”。
可现在的欧盟,活成了自己以前批评的样子,本来欧盟计划2025年2月前就定好新的气候目标,结果去年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突然改口,说“要在COP30前完成方案”。
这话放出去快一年,现在离大会就剩1个月,新目标还是没个准信,扎尼尼一句话点透了,“因为内部吵来吵去,承诺才变成了空话,再这么下去,欧盟的国际公信力和带节奏的能力都会慢慢没了。”
今年开第80届联合国大会时,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专门办了场气候峰会,就是为了催各国交NDCs,可欧盟在那场峰会上全程“软趴趴”,别说催别人了,连自己的计划都拿不出来。
以前的“气候领袖”,现在成了“拖进度的人”,还有冯德莱恩那表态,一边重申“2050年要碳中和”,一边又说“全球竞争不公平,得更灵活点”。
这话听着就像找台阶,毕竟欧盟内部,德国、波兰这些国家在能源转型节奏上吵得厉害,德国想快点淘汰煤炭,波兰却怕工业成本涨太多,就因为这分歧,新目标才一直定不下来。
可“灵活”不能当“拖延”的挡箭牌,当初欧盟催其他国家的时候,可没给过“灵活”的余地,现在自己遇上问题就松口,难免让人觉得“搞双重标准”。
欧盟这么拖,不光是自己的问题,还把全球气候行动的节奏给带慢了,按规矩,所有国家都得提交“国家自主贡献方案”(NDCs),这东西每5年要更新一次,可现在好多国家都没交,里面还包括一些主要的排放国。
大家好像都在瞅着,连欧盟这种以前的“领头羊”都在拖,自己犯不着急,这种“等着看”的心态,让本就紧张的气候行动更显停滞。
比“拖延”更棘手的,是一直没解决的气候融资问题,早在2009年的COP15上,发达国家就承诺从2020年开始,每年给发展中国家1000亿美元气候资金,帮这些国家搞减排、抗灾害。
可到现在,这笔钱连一半都没兑现,更严峻的是,这些年通胀涨得快,极端天气也多,发展中国家的实际需求早就翻了倍。
分析师算过,现在每年至少得有2.4万亿美元,才能覆盖各国的气候行动成本,这可是当初承诺的24倍。
钱不够也就罢了,连“钱该怎么给”都没谈明白,发展中国家想要更多无偿赠款,毕竟要是贷款,还得还,会增加债务压力。
可发达国家更倾向给优惠贷款,在担保机制上还互相推责任,世界银行这些开发银行,本来该拉着私人资本一起参与,可现在也没拿出具体办法。
就像扎尼尼说的,“谈判本来该先重新定资金目标、说清资金质量,结果现在连第一步都没迈出去”。
而欧盟作为发达国家里的“代表”,本来该牵头推融资谈判,可它自己连气候目标都没定,自然没底气去协调其他国家,全球气候合作的“发动机”,就这么暂时没了劲。
等11月份,COP30开了,4.5万名代表进贝伦的会场时,抬头就能看见会场外那条穿雨林的高速。
那一排排被砍倒的树,简直像极了全球气候行动里的“信任裂缝”,欧盟以前的硬气承诺,现在成了没落地的空话,本该带大家合作的“领袖”,现在成了拖进度的“短板”。
说实话,冯德莱恩说的“灵活务实”,咱们也能懂,全球竞争这么激烈,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难处,能源转型、调整产业确实需要时间。
但“务实”不能当“拖延”的挡箭牌,“灵活”也不是“说空话”的借口,要是欧盟真想买回公信力,光靠嘴喊目标没用,得赶紧拿出新的气候方案,推动发达国家兑现融资承诺。
毕竟,应对气候变化,不看谁的口号响,只看谁的行动实,公信力丢了容易,想捡回来可就难多了。
来源:金锐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