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诺奖祛魅,与其“以昧制昧”,不如负重前行!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3 21:33 3

摘要:根据数据统计,截止到2024年,诺贝尔奖共颁发了627次,共计1012名个人和组织获奖,其中真正算得上咱完全中国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仅有下面三位——

直到现在,很多人依然会认为:

1、诺贝尔奖代表了全球科学的最高荣誉;

2、诺贝尔奖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但是,科学界流传着一句老话:

把科学当成一种完全信仰,科学则变成一种新的宗教!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真正的科学是需要被质疑的!

换句话讲,为诺贝尔奖祛魅,本身就是一种科学!

事实上,对于咱中国人,尤其是对于咱中国籍的科学家而言,诺贝尔奖确实是一个遗憾且奇葩的存在。

根据数据统计,截止到2024年,诺贝尔奖共颁发了627次,共计1012名个人和组织获奖,其中真正算得上咱完全中国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仅有下面三位——

左:杨振宁(诺贝尔物理学奖) 中:屠呦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右:莫言(诺贝尔文学奖)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美国籍)一起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5年,屠呦呦因发现并创制了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有效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2年,莫言因其作品以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实融为一体,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某种程度上,对咱普通人来说,诺贝尔奖是否需要祛魅,有一个非常直观的判断,那就是比较上面三位完全中国籍诺贝尔奖获得者,你认为不管是其本人还是其支持者(粉丝),到底谁愿意和谁站(排)在一起(领奖)?

当然,这种完全凭借直觉的类比,当且仅当限于咱吃瓜群众,也即前缀里的“普通人”,而对于那些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大V或者科学界人士,这就是非常不科学只属于民间的行为。

因此,在咱们全民科学素质整体得以提升的时代背景下,某些人为了给诺贝尔奖祛魅,不管是正向宣传“诺贝尔奖帮助不了科技发展”,还是反向鼓吹“诺奖无用论”,都是非常不明智的,对科学祛魅本身也是毫无裨益的。

那么,咱究竟该怎样为诺奖祛魅呢?

很简单,用科学方法,拿事实说话!

比如说——

一、诺贝尔和平奖的局限性

与其它诺贝尔奖不一样,诺贝尔和平奖是每年一评一选。

也就是说,从该奖设立以来,除了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因找不到合适的候选人而有19年停奖,截止到2025年,诺贝尔和平奖已经颁发了106次,授予了143位获奖者,其中包括112位个人和31个组织。

但是,对一个全世界最安全、人口占全世界总人口比17.43%、依靠和平崛起几十年的东方大国来说,却没有任何一个中国籍个人或中国的组织单独获得过这个所谓的诺贝尔和平奖,反倒是以战养国、以战立国的美利坚人,却能19次获得此项“殊荣”,成为全世界获得该奖项最多次的国家。

这样的评奖结果,或者说这样的游戏规则,无论是基于形式科学上的概率学,还是基于方法论科学基础之上的统计学,都是不科学的!

二、诺贝尔奖规则的随意性

2025年10月6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将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给了科学家玛丽·E·布伦科(Mary E. Brunkow)、弗雷德·拉姆斯德尔(Fred Ramsdell)和坂口志文(Shimon Sakaguchi),以表彰他们在外周免疫耐受方面的研究贡献。

然而,这个结果对于长期从事分子神经生物学研究的全球生命科学顶尖科学家饶毅而言,却认为年逾90岁的B细胞和T细胞发现人的Max Cooper和Jacques Miller远比今年三位获奖者中的两位工作重要。

用饶毅教授的话来说,如果把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奖者换成Max Cooper、Jacques Miller、Shimon Sakaguchi事实上要更为公平。

B、T细胞的发现者:Max Dale Cooper、Jacques Francis Miller

或许很多人并不理解饶毅教授的意思,如果换成咱普通人都能听懂并理解的话,那么翻译过来就是:

如果诺贝尔奖的评委们真的要表彰在外周免疫耐受方面的研究贡献,那么B、T细胞的发现者就是当之无愧的应该获得这个奖,因为后面几乎所有在这方面做出贡献的科学家,都是在Cooper和Miller的研究基础之上取得的成就。

当然,很多人可能会习惯性不自信地去怀疑甚至是抨击饶毅:你是什么身份?你凭什么去质疑诺贝尔奖的评委会?

不要忘了,咱前面所说的完全中国籍的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其中很(最)有分量的那一枚仅属于屠呦呦女士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如果当初没有饶毅教授的倾力举荐,或许今天的完全中国籍诺奖获得者,就只剩下两位了。

三、完全中国籍诺贝尔奖获得者人数少的原因

可能细心的朋友已经发现,我其实一直在强调一个词,叫:完全中国籍。

可事实上,在诺贝尔奖记录里面,咱们还有像李政道、丁肇中、高锟等一批具有华人血统的杰出科学家获得过诺贝尔奖。

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事实证明:并不是咱中国人不具备获得诺贝尔奖的能力。

或许只是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咱中国或者说咱中国的诺奖级天才们,压根儿就不是为了诺贝尔奖而生。

咱必须得承认,能够获得诺奖的,或者已经获得诺奖的,绝对不是普通人,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科技人才,往上不封顶的说,他们是绝对处于人类智慧金字塔的顶尖人物,把他们称之为天才,说实话不会让人觉得有半点夸张。

事实上,在新中国几十年的和平崛起过程中,全球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咱更重视天才,包括科技发达的漂亮国。

在咱们这儿,“果然优秀的人才都上交给了国家”,这句话并非玩梗。它其实是以一种戏谑的方式从侧面印证咱们的诺奖级天才,打出生便不自觉地成为了一种国资。

事实上,在咱们大国科技崛起的今天,不知道是我们该反思,还是诺贝尔奖评委会该反思:

诺贝尔奖和中国的科技强国崛起之间,到底出现了怎样的认知偏差?

来源:壹點偏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