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后,唐代宗是如何救大厦将倾,为大唐续命百年?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4 01:31 3

摘要:大唐,从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到武则天的“贞观遗风”,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华夏文明达到了世界的巅峰。然而这一切繁华的背后,却隐藏着足以摧毁整个辉煌时代的暗流。

大唐,从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到武则天的“贞观遗风”,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华夏文明达到了世界的巅峰。然而这一切繁华的背后,却隐藏着足以摧毁整个辉煌时代的暗流。

而这个如同痈疽一样的暗流,正是大唐的节度使制度。了解历史的人多少知道一点,任何一种社会现象的出现,都是特定历史环境下的特殊产物。

唐代自李世民开始,便取得了一系列对外战争的胜利,征伐下的大唐震慑了周边各民族的同时,也将大唐王朝的疆域一再扩张。

但是军事上的胜利,却不等同于文化上的融合,靠武力征伐获得的土地,便没有因为大唐的高压,而完全消灭其有生力量,大唐周边的游牧民族表面上臣服于大唐,实则悄悄蓄积力量,其对汉民族内心的敌对情绪也是愈演愈烈。

这种现象到唐玄宗时期,越发凸显,一方面是大唐的武力扩张达到了极限,先后突破了东突厥,薛延陀,降伏漠北诸部,设立都督府。随后又打败了西突厥,灭高昌,在占领的土地上设立州县治理,这种强势扩张的势头,奠定了唐朝辽阔的疆域,从而形成了以长安为中心,辐射整个中亚和东亚的大唐版图。

唐玄宗时期,唐朝在新疆以西,波斯以东地区分别设置了都督府十六、州七十二,县一百一十。如此辽阔的领地,要想实现大唐对其的完全掌控,开始时,必然会实行一定的非常手段。所以在非常手段的推广阶段,大唐与周边民族的关系更多时候是剑拔弩张。

为了反抗大唐的高压,那些被“征服”的民族,自然会抱团取暖,从东北的契丹到西南的南诏,唐军开始陷入了少数民族的半包围圈。这时的唐玄宗天下大势已定,那些领地范围的少数民族,他自然没有放在心上,所以政策上也由向外扩张,改为向内战略防守,毕竟再扩张下去,地太多也忙不过来不是。

眼看西边和北边形势有些失控,唐玄宗快速加固起陇右、河东和幽州地区的防御工事,并增加驻守边疆的军队规模,到开元十年时,大唐驻守边疆的军队人数已经超过了六十多万。

那么问题来,如此庞大的军队数量,地方官员是无力辖制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唐玄宗便将祖辈从隋朝承继过来的节度使制度,进行了完善和加强版推广。这种加强就是各地方的节度使由皇帝亲自任命,并由朝廷赐以旌节,受旌节者可以全权调度各地方军力,对地方所有事务进行管理。所以从唐太宗时开始的节度使制度,到唐玄宗已然达到了鼎盛。

制度没有好坏,关键看执行人的能力如何。唐玄宗初期对地方节度使朝廷还有很好的控制能力,可惜到了唐玄宗的晚年,因为对杨贵妃的宠爱,沉迷于歌舞享乐,疏于对朝政和对方节度使的管束,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地方节度使权力越来越大,唐以来的均田制被彻底破坏,失去土地的农民四处逃散,生活是一天不如一天,而朝廷一句话下去,边防地方节度使是左耳进右耳出,边镇的节度使掌控的兵权大大超过了中央兵力。地方实力直接以压倒性姿态威胁到了朝廷。

一个胡人胖子只需要颠起满身肥肉,叫几声干娘,就可以获得高官厚禄。一时之间宠臣杨国忠和安禄山,史思明的争权夺利,直接让本就摇摇欲坠的大唐政权,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而唐玄宗饮鸩止渴的募兵制,招来的只是地方军阀的利益关联集团成员。节度使的权力和鸡肋一般的募兵,让中央政权与地方政权是矛盾日深。

安禄山早已厌烦了讨好式的耍猴把戏,直接一声令下,将矛头指向了大唐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们。

这个靠耍猴获得恩宠的胡人,利用大唐契丹人、突厥人等各少数民族和汉族的矛盾,一场史无前例的暴乱开始席卷整个大唐帝国。一时之间大厦将倾。

据《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楱应改为榛),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战乱后的大唐民不聊生,都城长安城池尽毁,狼烟遍地。自此大唐彻底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内忧外患,朝不保夕。

唐玄宗这位晚年享乐惯了的皇帝,带着兵马和自己的爱妃杨贵妃,匆匆撤离长安,一路逃亡至马嵬坡。

而此时的太子李亨坚守于长安,带着自己的儿子李豫抵御叛军,在父子俩的号召下,众多忠于大唐的将领积极响应。

躲在马嵬坡的唐玄宗,如同丧家之犬,所有人饥不果腹,将心中的怒气悉数发泄在了皇帝那位大舅哥杨国忠的身上,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和众将逼迫唐玄宗杀掉杨国忠。众人将杨国忠围住后,御史大夫魏方进随便列举了几条罪行后,并杀死了杨国忠及其家人。

事情结束后,唐玄宗在驿站慰劳军士,命令所有人撤走,但无人答应,在陈玄礼等人的逼迫下,唐玄宗再次委曲求全,命人勒死了杨贵妃。至此,唐玄宗才以牺牲贵妃及其一家人的性命保住了自己。

在唐玄宗以为一切还有转机的时候,太子李亨与父亲反向而行,响应群众需求抗击叛军,并于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在灵武即位,号肃宗。

登基后的李亨,立即封长子李豫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命他率领唐军剿灭安禄山、史思明的叛军。李豫以太子身份迅速集结各地唐军,在回纥兵的帮助下,经过两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在公元757年击溃叛军主力,收复了京师长安和东都洛阳。将战事的主动权再次掌握在了大唐的手里。

李亨接回唐玄宗后,将他封为太上皇,曾不可一世的唐玄宗,从此远离权力的中心。只是可惜的是,李亨在当了短短六年的皇帝后就病逝了。李豫顺利承袭帝位,是为唐代宗。

这位唐人眼中的“宽厚出于天性的天子”,早已在危机四伏的宫廷生活中养成了“宇量弘深,宽而能断、喜惧不形于色”的性格。正是由于他的韬光养晦和深藏不露的做法,让他顺利地渡过了青少年时期的重重危机。终于等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

安史之乱的爆发,将大唐推向了悬崖的边缘,然而也给唐代宗带来了机会。在平定叛乱中,唐代宗屡立战功,并与朔方军节度使郭子仪及其麾下大将李抱玉等人建立了亲密的私人关系。

在父亲肃宗病重驾崩后,继承皇位的代宗接下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王朝,对内节度使势力仍在,百姓生活苦不堪言,社会生活和经济秩序仍没有得到缓解,安史之乱的余震仍然没有完全消失。

为了将大唐从危机的边缘拉回,唐代宗表现出了非常人所能及的坚毅和果断,面对李辅国的嚣张和不愿交出权力,他选择徐徐图之,他忍下心中的怒火,将大权仍旧交给李辅国,背后开始暗中筹谋,并故意制造三权臣的矛盾,解决掉李辅国后,李豫继续使用捧杀隐忍策略,相继收拾掉了鱼朝恩,元载等人。

在军事上,继续重用郭子仪和李光弼等良将,最终彻底于公元763年剿灭了所有叛军,平定了历时8年的安史之乱。

只是这样看似平静的大唐,实则危如累卵,权臣刚解决好,这边以仆固怀恩为首的武将又开始蠢蠢欲动。地方节度使更是拿鼻孔看这位乱世承位的天子,唐代宗是打压不是拉拢更不合适,让堂堂一代帝王一个政令放出,如同石沉大海,一时之间大唐出现了政令不出长安城的诡异现象。

仆固怀恩在大唐皇帝的诏令中,毅然叛逃回纥,直接导致了大唐西北防线空虚。

得知仆固怀恩叛逃后的吐蕃人,立马趁机领军二十万长驱直入关中,大唐再次被陷入兵乱的境地,唐代宗在得到消息后,立即招兵买马积极抵御,这边宦官陈元振隐瞒军情,直到吐蕃大军逼近长安,唐代宗才知晓,关键时刻李豫果断做出启用郭子仪的决断,在郭子仪和吕月的主动进攻下,吐蕃进攻略有缓解,代宗赢得了撤退时间。

只是短暂的撤退,并没有给代宗太多的考虑时间,在吐蕃的不断突袭下,李豫的号令出去后,以李光弼为首的唐朝地方实权派无一人勤王。只有郭子仪和白孝德等人奋力对坑吐蕃,文武双全的郭子仪以疑兵计,扰乱吐蕃大军的视线和判断,又让白孝德等人率兵回援长安,这样才让唐军避免了左右夹击,避免了大唐提前亡国。

此时的唐代宗意识到,地方节度使势力已如同一颗深入骨髓的毒瘤,贸然行动或者打压都不是明智之举,在痛定思痛后,为了避免亡国,他只好以妥协的方式,应对地方将帅的跋扈嚣张,此举暂时稳定了地方势力的抵触和别样心思。但是一个问题没解决,另一个棘手的地方割据体系问题接踵而来。

在一个风雨飘摇中的政权,已经无力解决任何庞大的势力集团,为了苟延残喘,等待时机和争取更多回神的时间,唐代宗只好面对藩镇割据问题,捏鼻子认了。毕竟只要他们仍然承认大唐政权即可。

只是一味的忍让,或得短暂休养后的大唐,再次迎来了苦难,以仆固怀恩为首的少数民族势力,再次以强势的势头反扑,在吐蕃和回纥及诸多胡人部落组成的三十万大军联合攻势下,李豫退无可退,只好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决定破釜沉舟死守京师,在唐代宗和郭子仪的九死一生的决心下,一万唐军誓死抵抗。

这次,他们靠着郭子仪的威望和盛唐的余泽,终于等来了机会,回纥临阵倒戈,在灵武,一万唐军和回纥部队夹击吐蕃五万余人,成功化解了唐朝的亡国危机。

唐代宗在位的剩下几年时间,一次次解决了吐蕃等胡人势力的频繁入侵,重用郭子仪,以皇帝之尊向藩镇将帅低头认错,百般安抚和讨好拉拢,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军事上的不断支持,为他重建西北防线抵御吐蕃,准备了足够的时间和人力,短时间内稳定了对外局势。

在大唐亡国的边缘,唐代宗以自己的权谋,以极度的隐忍和用人策略,让大唐的内外局势得到缓和,在没有内外干扰的情况下,他快速抓住机会行动,任用刘晏等人,快速实行了漕运改革,整顿地方财政,解决了观众粮食供应紧缺和国库空虚的问题。

一切都在向着盛世之前的态势慢慢恢复。国家有了本钱,当李豫准备恢复盛世荣光的时候,却时日无多。面对好不容易得到的安稳局面,李豫在所剩无几的时日里,迅速做出果断决定,命太子李适监国。

就在一切安顿妥当后,这个励精图治,身逢乱世,韬光养晦忍辱负重的皇帝李豫,结束了他多灾多难的一生,病逝于大明宫紫宸内殿,留给了儿子一个相对安稳小康的王朝。

所以有史学家说,唐代宗受命于乱世,面对着一个千疮百孔的大唐,他以一位开明君王的睿智和隐忍,以高超的权术,既杀伐决断也宽仁待人。在短短的统治时间内,于社稷存亡之秋,避免了大唐提前亡国。为大唐续命百年。将一个偏离轨道的唐朝重新拉回了正规。

只是纵使他使劲了解数,也无法力挽狂澜,从根本上解决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经济困顿的问题。他的隐忍图安、姑息养奸的政策,助长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这也将大唐彻底推向了一条走向最终衰落的不归路。

繁盛一时的大唐,终究是回到了任凭君王个人能力如何突出,都无法扭转乾坤的道路。

来源:公子小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