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12日,安徽有个娃考试只考了61分,刚过及格线,换以前不少家庭可能得“气氛紧张”,但这家人倒好,直接全家欢呼起来。孩子自己可能还懵着,不知道为啥刚及格就这么大阵仗,可爸妈一句话点透了——“孩子只要健康快乐地成长就够了”。这事被南昌晚报报道后,不少人看完都
10月12日,安徽有个娃考试只考了61分,刚过及格线,换以前不少家庭可能得“气氛紧张”,但这家人倒好,直接全家欢呼起来。孩子自己可能还懵着,不知道为啥刚及格就这么大阵仗,可爸妈一句话点透了——“孩子只要健康快乐地成长就够了”。这事被南昌晚报报道后,不少人看完都觉得心里暖,也想起自己家面对孩子分数时的那些事儿。
说到这个,61分真不算啥“高分”,要是放在中考里,不少科目这分数都够不上“良好”的边儿,更别说高考了。但这家人偏不按“分数高低论英雄”,反而盯着“进步”不放。我猜这孩子之前可能没及格,或者某个知识点卡了好久才弄明白,不然爸妈不会这么激动。我的观点是:这家人的“欢呼”其实是给当下“唯分数论”的教育氛围泼了盆“清醒水”,比那些考98分还骂孩子丢2分的家庭,格局大太多了。 为啥这么说?你看2024年有个调查,说全国近60%的小学生因为怕考不好不敢跟爸妈说成绩,可这安徽家庭倒好,61分都能当“喜事”办,孩子以后肯定不怕跟家里聊学习,这种“安全感”比多考20分还重要。
对了,这种“不卷分数卷成长”的情况,最近两年其实越来越多了。之前山东有个男孩从18分考到60分,他爸直接摆酒请亲戚;还有安徽霍山一个娃,高考考了647分,他妈却说“他能重新走进考场就赢了”。我推测:未来会有更多家庭跟着学这种“进步庆祝法”,尤其是现在各地都在搞教育改革,比如安徽中考都分12个等级了,不再是以前“非优即差”的二分法,家长们也慢慢明白,孩子的成长不是“冲刺跑”,而是“马拉松”,没必要因为一次分数就慌了神。 你想啊,要是孩子每次进步都能被看见,哪怕只是从50分到61分,他也会觉得“我努力没白费”,以后学习反而更有劲儿,这比盯着分数骂他“不争气”管用多了。
还有个有意思的事,现在很多家长嘴上说“不看重分数”,但孩子考差了还是忍不住变脸。可这安徽家庭是真做到了“言行一致”,全家一起欢呼,不是装出来的。我判断:这家人的做法大概率会火一阵,甚至可能被学校当成“家庭教育案例”,因为它戳中了很多家长的“痛点”——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却忘了孩子首先得“愿意跑”。 你看,要是孩子每次考不好都被批评,时间长了就会“破罐子破摔”,反而更不爱学习;但像这家人这样,把61分当成“小胜利”,孩子会觉得“爸妈在意的是我,不是分数”,这种“心理按摩”比任何补习班都有用。
说到底,这事儿看着是个小插曲,其实藏着家庭教育的大变化。以前大家比“谁家孩子考得高”,现在慢慢有人比“谁家孩子更快乐”。我大胆推测:再过两三年,“进步庆祝”可能会变成一种“新潮流”,甚至会有家长专门记录孩子的“分数成长日记”,不是为了攀比,而是为了让孩子看见自己的每一步脚印。 毕竟,孩子的人生不是一张试卷,61分可能只是个开始,要是因为这一次的分数就否定他,那才是真的亏了。最后想问大家,你家孩子考差了,你会像这家人一样庆祝吗?或者你有啥不一样的“鼓励小妙招”,都来聊聊呗!
来源:雪后无痕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