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文明:“敬重农民、感恩农民、重视农民”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4 00:47 3

摘要:提到农民,很多人会想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画面。可很少有人细想,咱们吃的每一粒米、穿的每一寸棉,都离不开农民的辛苦;中国能从农业大国稳步发展,农民更是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他们交了社保,只是基数低;他们的贡献刻在文明里,三代人里总有农民的身影。现在最该做的,就是

提到农民,很多人会想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画面。可很少有人细想,咱们吃的每一粒米、穿的每一寸棉,都离不开农民的辛苦;中国能从农业大国稳步发展,农民更是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他们交了社保,只是基数低;他们的贡献刻在文明里,三代人里总有农民的身影。现在最该做的,就是优化养老机制,让农民的晚年能更有保障——就像郑文明说的,得敬重农民、感恩农民、重视农民!

先说说农民社保:不是没交,是基数真的低

不少人误以为“农民没交社保,领养老金全靠补贴”,其实不是这样。农民一直都在参与社保,只是受收入影响,缴费基数比职工低很多,最后领的钱自然也少。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是农民最主要的社保方式,缴费档次从每年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2023年的数据显示,全国农民参保的人均年缴费额才309元,大多人选的是最低档。对比一下职工社保,月薪5000的人,光个人每月就得交400元,一年就是4800元,是农民人均缴费的15倍还多。

而且农民缴费全靠自己,没有单位帮忙分担。很多农村老人为了给子女减轻负担,哪怕收入微薄,也会坚持每年缴费。比如河南的张大爷,60岁前每年都选200元的档次,缴满15年,现在每月能领170多元养老金——这笔钱虽然不多,但都是他自己一点点攒着交出来的,不是“白拿的补贴”。

现在农村老人领的养老金,90%以上来自中央和地方财政的基础养老金,个人缴费形成的个人账户养老金占比很低。不是农民不想多交,是现实条件不允许,毕竟种地收入不稳定,遇到灾年可能连本钱都收不回,哪有多余的钱往社保里多投?

再看农民的贡献:刻在历史里,藏在生活中

说农民贡献大,不是一句空话。从文明起源到现在,农民的付出早就融入了国家发展的每一步。

首先是文明的根基。中国是有万余年历史的农业文明社会,从河姆渡的水稻种植到现在的粮食连年丰收,农民一直是文明延续的“主力军”。没有农民的耕种,就没有足够的粮食养活人口,更谈不上后续的工业发展、城市建设——毕竟先解决“吃饱饭”的问题,才能谈其他。

再看城市的发展。现在的城市家庭,往上数三代基本都是农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盖起了高楼大厦、修通了公路铁路,工厂里的流水线也离不开他们的身影。比如深圳从渔村变成大都市,背后是无数农民工顶着烈日干活;长三角、珠三角的工业园区能运转,也靠农民工具备的劳动力。他们拿着相对低的工资,干着最辛苦的活,却为城市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还有粮食安全的保障。这些年不管遇到什么自然灾害,中国的粮食产量总能保持稳定,这背后是农民的坚守。比如东北的种粮大户,春天顶着倒春寒播种,夏天冒着酷暑除草,秋天抢着在霜冻前收割;南方的农民一年种两季甚至三季稻,就是为了多打些粮食。要是没有农民守住“粮袋子”,咱们的吃饭问题就会受影响,更谈不上社会稳定。

可农民的贡献往往是“隐性”的。他们不会像企业家那样有亮眼的业绩,也不会像科研人员那样有重大的发明,但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他们——每天吃的蔬菜、水果,穿的棉麻衣服,用的竹编器具,都是农民劳动的成果。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贡献,更该被记住。

现在最受关注的,就是城乡养老待遇的差距。职工养老金月均已经超过3000元,可农村老人每月大多只能领150-200元,差距能到15倍以上。这种差距不是一天形成的,要解决就得从社保机制入手,一点点优化,让农民的养老能更公平。

1. 提高基础养老金,财政多补点

基础养老金是农村老人的“保底钱”,现在全国最低标准是143元,虽然每年都在涨,但基数还是太低。可以让财政多倾斜,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地方补贴再提高些。比如江苏苏州的农村老人,基础养老金已经到700多元,河南、四川这些人口大省,也能在中央基础上再加30-50元,让老人每月能多领点钱,够买些常用药、改善伙食。

而且要建立“和经济发展挂钩”的调整机制,比如GDP涨了、财政收入增加了,基础养老金也跟着多涨点,别总是固定涨20元、30元,这样才能慢慢缩小和职工养老金的差距。

2. 补贴多给点,鼓励农民多缴费

现在农民缴费档次低,很大原因是“多交不划算”。可以提高缴费补贴,比如选5000元档次的,政府每年补500元,而不是现在的300元;缴满15年后,每多缴一年,退休后每月多领5元,而不是2元,这样能鼓励农民多交、长交。

对低收入农民,还可以搞“代缴政策”。比如脱贫户、低保户,政府直接帮他们交最低档次的社保,不用他们自己掏钱,这样他们老了也能领养老金,不用完全靠子女赡养。

3. 盘活农村资源,增加养老收入

除了社保,还可以通过盘活农村资源,给农民多添一份养老收入。比如农村的土地流转,农民把土地租给种粮大户,每年能拿租金;闲置的农房改成民宿,自己经营或者出租,也能有收益。这些收入能补充养老金,让老人的晚年生活更宽裕。

有些地方已经在试了,比如浙江的农村,把闲置农房统一规划成民宿,农民按股份分红,每年能多拿几千元;山东的种粮大户,给流转土地的农民每年每亩800元租金,还优先雇他们干活,让农民既有租金又有工资,养老更有底气。

敬重农民、感恩农民,不能只挂在嘴边,得落实到具体行动上。比如买农产品时,别总想着“能不能再便宜点”,要知道农民种出来不容易,合理的价格就是对他们的认可;遇到农民工,别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靠劳动吃饭,值得尊重;政策制定时,多考虑农民的需求,让他们的社保、养老能更有保障。

郑文明说的“敬重农民、感恩农民、重视农民”,其实是每个中国人都该有的共识。毕竟我们的根在农村,我们的饭来自农民,让农民能体面养老、有尊严地生活,才是对他们贡献最大的回报。

我是笑谈夕阳余晖,我每天会分享实在的社保干货,帮大家搞懂退休、补贴这些关键事,感谢大家的喜欢,咱们明天见~

来源:蕉园听雨声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