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业新质生产力是以现代科技为核心驱动力,通过新技术突破、新要素集成、新模式重构,推动农业生产从“人力密集”向“科技密集”转型,实现全要素生产率质的飞跃的新型生产力形态 。其本质是先进技术与传统农业的深度融合,核心目标是构建“高效、智能、绿色”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一、核心定义:科技驱动的农业生产力质变
农业新质生产力是以现代科技为核心驱动力,通过新技术突破、新要素集成、新模式重构,推动农业生产从“人力密集”向“科技密集”转型,实现全要素生产率质的飞跃的新型生产力形态 。其本质是先进技术与传统农业的深度融合,核心目标是构建“高效、智能、绿色”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新型动力支撑。
二、核心内容:三大维度的具体体现
1. 技术原创性突破:筑牢产业升级根基
聚焦生物育种、绿色生产等关键领域,以颠覆性技术破解农业生产瓶颈。
- 生物育种:利用基因编辑、分子育种等技术培育优质品种,我国自主选育的“中科发早粳1号”水稻,实现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早粳稻亩产突破560公斤,较传统品种增产10%以上,且抗逆性显著提升。截至2025年,我国主要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覆盖率已达95%,保障了粮食生产的品种安全。
- 绿色转型技术:推广生物农药、生态循环模式,如山东寿光蔬菜基地应用生物防治技术后,农药使用量较传统种植减少60%,而优质果率从75%提升至92%,亩均增收超3000元。
2. 先进要素集成:重构生产作业模式
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整合生产要素,推动农业从“经验种植”向“精准管控”转变。
- 智能装备应用:我国植保无人机保有量已达25.1万架,居全球首位,其作业效率是人工喷雾的300倍以上,农药利用率从30%提升至60%以上。重庆梁平区引入无人机巡查系统,构建“实时监测-快速响应-现场处置”闭环,使秸秆焚烧处置时间平均缩短至30分钟以内,处置效率提升4倍。
- 数字技术赋能:上海金山区建成3500亩智能玻璃温室,通过5G+AIoT技术实现光照、水肥精准调控,蔬菜生长周期缩短20%,人力成本降低50%,亩均产值达15万元,是传统露地种植的3倍。
3. 产业功能拓展:延伸农业价值链条
打破“农业仅提供食品”的传统认知,推动农业与加工、服务等领域跨界融合。
- 废弃物资源化:吉林蛟河市黄松甸镇年产生废弃菌袋超8万吨,当地企业通过技术加工将其转化为生物质燃料颗粒,年处理量达5万吨,不仅解决“白色污染”问题,还创造产值超2000万元。
- 特色全链开发:浙江临安聚焦山核桃产业,集成品种改良、智能加工、电商销售等技术,打造“一颗核桃撬动50亿元产业”的样本,其产量占全国加工总量的70%以上,带动2万余农户户均年增收4万元。
农业新质生产力绝非抽象概念,而是在政策引导、科技支撑与实践探索中逐步落地的现实生产力,核心依据如下:
1. 政策强力托底,资金精准注入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将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作为重点任务,要求“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 。国家提前下放1593亿元资金支持乡村发展,重点扶持家庭农场、智慧农业等109类项目,各省计划建设1万个现代化农场,对流转土地30亩以上的经营主体给予专项补贴。例如,广东肇庆对购置智能农机的合作社给予30%购机补贴,当地何灶家合作社借此配置超200万元智能设备,实现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亩均作业成本降低400元。
2. 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显著提升
第四次科技革命为农业新质生产力提供硬核支撑。在山东德州无人农场,自动驾驶播种机、智能灌溉系统等设备实现“耕、种、管、收”全流程无人化作业,较人工种植减少用工80%,亩产稳定在650公斤以上,高于周边传统地块15%。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全国农业科技创新重点领域(2024-2028年)》进一步明确种业、农机等十大攻坚方向,引导科研资源向生产端倾斜,避免“为创新而创新”。
3. 人才活力迸发,新模式不断涌现
农业新质生产力正吸引大量高素质人才返乡。广东肇庆的“90后”新农人刘颖通过“电商+农业+科技”模式,搭建从田间到餐桌的直供链路,2024年实现营业额4200万元,带动500余农户标准化种植。截至2025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总量超2000万人,其中35岁以下群体占比达38%,成为推动技术落地的核心力量。
四、总结
农业新质生产力以“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的联动范式,正在重塑农业生产格局。从重庆的无人机巡查到吉林的菌袋再利用,从临安的核桃全链到肇庆的新农人创业,一系列数据与案例证明,这一概念已转化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成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引擎。
来源:耀中品牌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