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名字,几乎等同于一段红色经典记忆,承载着巨大的国民好感度,然而,如今的谢孟伟,彻底沦为直播间里声嘶力竭的主播,并且早已劣迹斑斑:卖假酒,骂粉丝,穿警服直播……
“郭珊珊嫁给你嘎子,真的是倒霉啊!”
“嘎子”谢孟伟,从童年英雄到“千万老赖”,公司倒闭,妻子郭珊珊被牵连,婚姻也岌岌可危。
最讽刺的是,因穿警服直播被拘后,他商业价值竟逆势暴涨,成了“黑红”流量的典型!
频繁作死的嘎子都没被封杀的嘎子,这次可能没有翻身机会了!
曾经,提起“嘎子”,一代人的脑海里浮现的是那个黝黑、机灵、充满正义感的少年英雄。
这个名字,几乎等同于一段红色经典记忆,承载着巨大的国民好感度,然而,如今的谢孟伟,彻底沦为直播间里声嘶力竭的主播,并且早已劣迹斑斑:卖假酒,骂粉丝,穿警服直播……
但是嘎子哥却不以为然,哪怕因违法行为被处以行政拘留,他的商业报价却不降反升。
谢孟伟的商业版图,与其说是在创造新价值,不如说是在不断透支“嘎子”这个角色的无形资产,粉丝们最初涌入他的直播间,买的或许不是酒,不是手机,而是一份童年的情怀。
可惜,这份情感寄托,很快就被他亲手打碎,2021年,他直播间售卖的酒水被指存在质量问题,甚至有媒体曝光,他将一款名为“茅坛”的酒包装得与“茅台”极为相似,以198元的低价销售。
风波之下,他在直播中声泪俱下地道歉,承认自己消耗了路人缘,可悔恨的泪水似乎并没能洗掉他身上的商业浮躁。
到了今年,他又因直播销售的酷派手机真伪问题,与“反诈老陈”在网络上公开对峙,再次将自己推向信任的悬崖。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发生在他于云南拍摄一部公安题材电影期间,在拍摄休息时,他竟身着带有警察肩章和臂章的戏服,堂而皇之地开启了直播。
更令人咋舌的是,他在镜头前炫耀称:“省厅重点项目,公安都得配合我们。”
这番言论和行为,彻底触碰了公众情感和法律的底线,这不仅是违法,更是对他自己的一种侮辱,嘎子哥完全应了“不作死就不会死”这句话!
很快,辽宁的李先生等网友向云南警方举报,嘎子被拘留7天,抖音账号的粉丝数,从1116.5万骤降至420万,一夜之间流失约697万。
嘎子被拘留后,行业也迅速做出了反应。他当时参演的电影出品方立刻宣布,删除其全部戏份,并更换演员进行重拍。
文娱行业一直以来都对风险“零容忍”,因为稍有不慎整个作品都可能被嘎子一个人搞死,自我净化机制是必要的,所以这次商业上的“切割”才会如此迅速。
各大平台也采取了措施,其快手等账号一度被封禁,其中快手账号掉粉6.3万,然而,这些看似严厉的惩戒,却在扭曲的市场逻辑面前显得有些乏力。
法律惩罚了行为,行业规避了风险,平台限制了渠道,但三者却像三记重拳,最终都打在了棉花上,嘎子出来以后依旧活跃在网上!
10月4日凌晨,账号解封后的谢孟伟发布了一则视频,宣布自己想要静一静,大家都很好奇为啥嘎子还没被封杀掉。
最令人费解的一幕发生了。
谢孟伟的商业价值,非但没有因为拘留和声名狼藉而归零,反而迎来了一波诡异的上涨,一份媒体报道的通知显示,他的视频服务价格将在原基础上调1.5倍。
通知给出的理由堪称魔幻现实主义:“近期市场关注度与影响力显著提升”,具体的报价单也随之流出:一条祝福视频2000元,肖像代言费则从一年5万到三年10万不等。
法律上的“污点”,竟成了商业上的“卖点”,有与他合作过的人员证实了这一现象,直言不讳地表示,现在很多人找他,就是冲着他身上的“热度”和“流量”。
在“注意力经济”的底层逻辑里,美誉度似乎无足轻重,关注度本身就是一切,负面新闻带来的巨大流量,同样可以被投机者视为可变现的资产。
违法的成本,轻而易举地被转化为“流量投资”的回报这种可怕的价值倒挂,让“黑红也是红”的畸形逻辑,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
然而,流量的狂欢无法掩盖现实的崩塌,这场风波的后果,早已超出了谢孟伟的个人事业范畴,演变成一场全面的信用破产。
拘留期满后,他在视频中宣布解散公司,并已安排员工返回家乡,只留下一句“有点累了,想歇一歇”,这不仅是事业受挫的无奈,更是一个企业主商业信誉的终结。
比商业信用更早崩盘的,是他的财务信用,新增的多条被执行人信息,揭开了他早已千疮百孔的财务状况。
他和妻子郭珊珊被湖南邵阳新邵县法院执行约210万元,又与妻子等人在北京大兴区法院被恢复执行500万元。
此前还曾被河南濮阳华龙区法院执行约524万元,更因民间借贷纠纷,被河南郑州法院执行约171万元,并被限制高消费。
而嘎子哥的老婆郭珊珊也在被执行的名单当中,很显然嘎子这一系列“作死”操作成功把自己的老婆给坑了,这两口子的逍遥日子这次算过到头了!
有网友发现,他的妻子郭珊珊在嘎子拘留期间,删除了其社交平台上与谢孟伟相关的视频,这一举动,迅速引发了舆论关于其婚姻关系和妻子是否在“及时止损”的猜测。
回看整场闹剧,从“潘嘎之交”的调侃,到卖假酒的争议,再到穿警服直播被拘,谢孟伟的故事,核心是一个文化符号在不同价值体系下的剧烈冲突。
截图时间:10月13日
法律、行业和舆论试图用传统的规则去惩戒,但最终,这些力量却被“唯流量论”的市场逻辑轻易地化解甚至利用。
为这场“符号贬值”买单的,不仅仅是他的员工、他的家庭,更是整个社会。
当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可以被如此廉价地商品化和玷污时,我们又该如何去构建一个更健康的监管与文化生态,去防止下一个“嘎子”的出现。
来源:李大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