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进入10月,随着各家上市公司陆续披露2025年中期财报,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也纷纷交出了自己的“期中考成绩单”。从各项财务指标来看,大多数机构都传递出业绩回暖、效益回升的积极信号,不过部分数据的波动依然存在。
进入10月,随着各家上市公司陆续披露2025年中期财报,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也纷纷交出了自己的“期中考成绩单”。从各项财务指标来看,大多数机构都传递出业绩回暖、效益回升的积极信号,不过部分数据的波动依然存在。
其中,马上消费金融虽然在上半年实现了收入、净利润、资产规模三项关键指标的正向增长,具体来看,上半年营收达到87.35亿元,同比增长12.96%;净利润为11.55亿元,同比增长8.07%。在消费金融行业整体增速放缓、监管政策持续收紧的大环境下,这样的表现确实显示出头部机构的抗压能力。
尤其是在整个行业普遍面临“资产荒”和“利润薄”的当下,马上消费还能保持营收和净利润双双增长,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他们“科技驱动”战略的阶段性成效。
不过,数字背后也藏着一些隐忧。比如利润增速跑不赢营收增速、息差继续收窄、科技投入依然居高不下……看似稳坐钓鱼台的马上消费,其实正同时面临“规模要增长”和“盈利有压力”的双重挑战。
亮眼业绩背后暗藏风险
马上消费能一路冲到行业前列,很大程度上是靠长期坚持自主研发技术。从“天镜”智能风控,到AI语音机器人,再到精准营销和贷后管理系统,他们把整个业务链条的关键环节都握在了自己手里。这种“全链路自研”的模式,好处是系统自主、数据安全,但代价也不小,研发和运营成本都被明显拉高了。
和招联消费金融那种“轻资本、平台化”的打法不同,马上消费走的是“重资本、重技术”路线。2025年上半年,七成以上的收入还是靠利息净收入,虽然科技输出和其他中间业务也在增长,但还没形成规模。这种既做业务又做技术的“双重身份”,虽然能全程把控业务流程,但也导致公司资本消耗特别快。一旦市场利率波动或者资产质量出问题,利润很容易受到挤压。
更关键的是,现在消费金融行业早就不是跑马圈地的时代了,大家都挤在存量市场里抢客户。招联靠着招商银行的零售体系和联通的线下门店,低成本获取优质客户;兴业消费金融坚持“线下为主”,在家装、教育等场景里站稳了脚跟;蚂蚁消费金融则依托支付宝的流量和芝麻信用,实现了从贷前到贷后的全流程闭环。相比之下,马上消费虽然在技术上不输,但在资金成本、场景生态和用户触达方面,短板依然明显。
马上消费引以为傲的AI风控和自动化审批,在业内确实有口碑,但在普通用户那里品牌认知度并不高。很多人觉得它“靠谱”,但一提到“利率低”“放款快”“服务好”,更多人还是会先想到借呗、微粒贷或招联好期贷。这种“技术强但品牌弱”的局面,有点像几年前的一些技术型公司,有实力,但就是不太出圈。
此外,马上消费在资金和渠道上也面临压力。因为没有母行直接支持,资金大多来自同业拆借、ABS和银团贷款,成本自然比银行系的消金公司要高。为了维持业务增长,公司还得不断砸钱做营销——线上广告、跨界合作、线下推广……每一项都在进一步挤压本就不厚的利润。
AI是不是万能药?
2025年以来,马上消费通过升级AI风控模型,确实在审批效率和部分风险指标上有所提升。但如果把业绩增长完全归功于“内功修炼”,可能有点避重就轻。实际上,公司净利润增速跟不上营收增速,这背后其实反映出一些商业模式上的结构性问题,正在慢慢浮出水面。
首先,收入太依赖利差,而且资金成本不占优势。马上消费的收入大头都来自信贷业务的利息和手续费,这就意味着它的业绩和放贷规模、净息差牢牢挂钩。一旦行业利率整体下降,或者资金市场有波动,营收增长就会直接受到冲击。而另一方面,像科技研发、数据采购、人力这类刚性成本,又很难跟着压缩,结果就是利润增长使不上劲。
再看竞争对手,底气反而更足。比如招联消费金融,靠着股东提供的低成本资金和在银行间市场的良好信用,资金优势明显,打起价格战来也更从容。蚂蚁消费金融则背靠阿里系的场景和流量,获客成本相对低,还能跨业务导流、深挖客户价值。相比之下,马上消费虽然也在努力拓宽融资渠道,比如发ABS、金融债等,但整体资金成本还是比银行系的消金公司高,这在利率走低的时期尤其吃亏。
其次,“科技投入”到底有多少能转化成“利润”,效率还有待提高。马上消费一直把科技当作核心战略,每年砸下大笔研发费用,用在AI风控、智能客服、自动化流程等领域。这种重投入模式确实对风控和用户体验有帮助,但继续加码投入,带来的回报是不是在递减?这一点值得关注。
特别是在客群定位上,马上消费可以说是“上挤下压”,往上走,抢不过银行系消金公司手中的优质客户;往下走,在普惠客群中,又要面对大量互联网小贷平台,还有像兴业消费金融这样深耕线下场景的对手。它的主力产品“安逸花”所在的现金贷市场,产品同质化严重,价格战打得凶,利润空间被不断挤压。
科技不能只是“秀场”
眼下,马上消费不能满足于只做“技术领先”的自我定位。如果光有技术优势,却无法有效转化为商业成果和财务回报,很可能就会陷入“高投入、低利润”的增长困局。
要破局,关键是要找到科技赋能商业的清晰路径,并全力打造出第二增长曲线。比如,持续加强AI技术在降本增效上的实际应用,用AI催收降低不良损失,用智能客服减少人工成本,用流程自动化提升运营效率。这条路需要长期坚持,但也是构建核心能力的必经之路。
当然,光有技术内功还不够,必须在客群和场景上实现突破,摆脱对“现金贷”的过度依赖。比如,更深度地切入像家装、医美、职业教育这类垂直消费场景。虽然这些领域竞争激烈,但如果能结合自身风控优势,做出差异化产品,仍然有机会突围。另外,也要加大对B端科技输出的投入,把风控、运营等能力通过SaaS服务等形式进行商业化变现。这条路起步可能不容易,但市场空间足够大。
当前,中国消费金融市场已经从跑马圈地的增量竞争,转向精耕细作的存量竞争。只有那些能够实现低成本获资、高精度风控、高效率运营,并且持续盈利的公司,才能最终胜出。现在的竞争,早已不是“比谁跑得快”的冲刺,而是“比谁活得更久、走得更稳”的马拉松。
如果马上消费不能尽快在商业化落地上取得实质性进展,面临的将不仅是利润增速放缓,更有可能让其引以为傲的“科技”标签被市场重新审视。
那么,还要不要继续高举科技大旗?关键在于能否实现“技术领先”与“商业可行”之间的平衡。同时,必须深入理解新一代消费者的金融需求和沟通习惯,提升品牌黏性与用户体验,让用户不仅在需要借钱时想到马上,在日常金融生活中也能感受到科技带来的便捷与安心。
结语:
目前,中国消费金融市场已从“高速增长”转入“高质量增长”阶段。用户正从“借得到”转向“借得起、借得值”,这意味着他们对利率、服务、品牌、体验都将提出更高要求。只有那些资金成本可控、风控效率卓越、场景渗透深入、品牌具备温度的企业,才能在这场长跑中胜出。
摆在马上消费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是继续追求资产规模的扩张,通过市场投入和渠道合作维持增长,但可能面临“规模不经济”的窘境;另一条是转向高质量增长,聚焦优质客群、提升单客价值、严控风险成本,虽然增速可能放缓,但发展根基更为扎实。
马上消费若想真正“马上”再出发,不能只靠AI算法的迭代、数据模型的优化,更要靠对用户需求的洞察、对风险敬畏的坚守、对商业本质的回归。在消费金融行业从“跑马圈地”走向“精耕细作”的时代,谁能真正留住用户,谁才能留住未来。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