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䘵山反唐,为何近20万胡汉将士誓死跟随?将士不知道这是叛乱吗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3 02:22 1

摘要:安䘵山反唐,没有任何遮遮掩掩。三镇十八万唐军,明面上是中央的边防精锐,任谁都清楚他们守卫北方边疆,抗击突厥、契丹,还有靺鞨。可在安䘵山起事那一刻,数万兵马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说“我不干”。没有人跳出来反对。他们拥挤在安䘵山麾下,几乎是集体地丢下唐朝,跟着这个本是“

安䘵山反唐,没有任何遮遮掩掩。三镇十八万唐军,明面上是中央的边防精锐,任谁都清楚他们守卫北方边疆,抗击突厥、契丹,还有靺鞨。可在安䘵山起事那一刻,数万兵马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说“我不干”。没有人跳出来反对。他们拥挤在安䘵山麾下,几乎是集体地丢下唐朝,跟着这个本是“外来户”的节度使。为什么?谁愿意扔下安定的岁月,去赌一场不见静的未来?

历史都说安䘵山有本钱。河东、范阳、平卢三藩镇全在手里,说动就动,全是唐帝国的正规边军。河东、范阳和平卢,三处加起来,一万八千多人,真不少。要说这些军队本该是抵抗外敌的铁壁,怎么就集体跟着安䘵山反水了?而且,在安䘵山起兵之前,哪怕有个别将领犹豫,也没人真正为唐朝上前。

安䘵山出生地营州柳城,粟特族血统,小时候太能折腾,谁都说他来路复杂。母亲是突厥巫师,生父早亡,后来跟着同族安家的安延偃成了安姓。哦,还是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养的,不正不奇,可偏他就成了“异数”。这种人与三镇军队有几分“天然隔阂”?

说到亲信,史思明不能绕开。他跟安䘵山是同乡,同样的粟特人,出生辽宁。两人早年都在张守珪属下混。安䘵山贵起来之后,史思明逐步成为了亲信部将。唐玄宗多次封赏史思明,他官职越做越大。安䘵山一反唐,史思明就紧跟着来。他主动跟安䘵山站在一起,哪怕唐朝条件再好也不换。

转头看严庄。他是河北沧州的汉人,说他是幕后军师也不夸张。很多反唐的想法,估计就出自他嘴。他为了出人头地,干脆就让安䘵山背叛唐室,全盘谋划,从战略到战术一步不落。后来严庄连自己族人都舍得扔,为了反唐什么都敢。

严庄的结局很复杂。安䘵山后期打骂他,恨极了。最后严庄联同安庆绪和李猪儿亲手杀了安䘵山。自己扶安庆绪做皇帝。又一个转身,严庄投降了唐朝,还能善终。难不成他一早就两手准备?谁说得清呢,不过安䘵山反唐的头脑里,他绝对是主谋之一。

高尚也是北方人,天津一带。他跟严庄一起鼓动安䘵山反唐。安䘵山的各种敕书,多半是高尚写的。鼓动人心用文字,真能“点石成金”。孙孝哲,更特别些。突厥人,母亲还和安䘵山有染,所以和安䘵山亲近。只要反唐有机会,他们就跟在安䘵山身边,推波助澜。

孙孝哲为了权力也和严庄争了起来。结果严庄投了唐,他的下场反倒没谁知道。一个权力场里的人,谁能看到明天?

随便往下一握,李归仁、安守忠、蔡希德这些名字浮现。李归仁本来就是安家一手提拔,曳落河的头,突厥壮士组的精英。他手下很多人被安䘵山认作养子,也是死心塌地跟着混。安守忠是安氏族侄,两人在香积寺之战硬扛唐军,一轮一轮的冲杀。死了六万,俘了两万,还是死战不退。两人统帅的军队,和唐军拼成一比一,怎不算精锐?

蔡希德也是靠安䘵山起来的,胡人。和史思明一块在太原围攻唐名将,一打到底。结果最后没能善终,被安庆绪杀了。崔乾佑,河北汉人、博陵崔氏,家族衰落后被安䘵山提拔出来。洛阳、灵宝、潼关连战连捷,可声势再大,还是死于史思明手下,又一次自家人自家人杀。

尹子奇和田承嗣这些人,都是安史反军重要将领。有的围城十月不退,有的最后投降了唐军,还一度割据。田承嗣前脚投郭子仪、后脚又反,又投仆固怀恩,最后做了魏博节度使。前后反复,哪里有忠诚可言?

这些人全是安䘵山提拔的,也难怪他们进退都跟着安䘵山走。**权力就是他们的铁杆信仰**,没有谁在乎唐朝的天下名分。

当安䘵山举兵,打的还是“密诏讨杨国忠”的旗号。绝不会明着要和天下为敌。中下层士兵没几个知道内幕。安䘵山能控制军队,中高级将领一旦帮忙,下层士兵跟着行军打仗。真有什么不愿意的,也不敢说出口。安䘵山说要打,就得打。

等到安䘵山反唐已成事实,大家都迈出第一步,还能收回吗?安史军队一个月打通河北南下,再下洛阳,灵宝之战、潼关、长安接连攻破。势如破竹,顺了就往前冲。这种胜利会让人相信自己能一直赢下去。但真相是,还有很多士兵不想打,可投降机会不是谁都能抓。

安史叛军原本就是唐军正规军,香积寺之战表现极强。三万、两万地死伤,还是前赴后继。直到百分之七十伤亡,才退兵。这种战斗力真挺罕见。谁要是已经铁了心跟着走,哪怕内心曾犹豫,也不会有人跳出来说不。

**反抗安䘵山?未必有勇气,一些心里明明知道不妙,还在继续战斗!**

三镇士兵还有家眷都在北方镇地。反叛,就是家属安全;要是坐着不动,反倒可能受牵连。边军很难有更加复杂的选择余地。忠诚也许只是被利益捆绑。

说到唐朝当时的军制,府兵制快要崩了。丁壮分田,种地服役,但土地越来越少,大户田产越来越集中,流民越来越多。之后只能用钱招兵,募兵制成主流。出钱招士兵,谁愿意来就来,职业军人拿着工资。安䘵山用唐朝财政养自己的兵。更妙的是,同罗骑兵这种“雇佣兵”,谁给钱就给谁打。忠诚算什么,就是混生活。

安䘵山手下那些职业军不是一般的雇佣兵,他们也是唐正规兵,但拿钱办事。攻城成功就抢掠一空。兵士们有钱可赚,谁在乎反不反唐。今日你给我发薪,明朝就跟着起兵。

这些士兵原本多是失地农民,没地没活路,才进军队。安䘵山把流民变成职业兵。活命才是第一选择,谁管大局?

再点开一层,安史军队中胡人、汉人、突厥人混杂一起。民族成分复杂,忠诚很难说得清。史思明、田承嗣这些人,就算反复投降唐军,也很容易再次反叛。利益和生存永远压过所谓的身份团结。

但要说这些人都对安䘵山绝对忠诚,其实未必。现实中有的是不情愿、有的是被胁迫。可上头的命令不敢不行,谁敢挡?也不是说他们都是职业反叛者,但形势发展到最后,谁能保证不变心?

即使安䘵山靠提拔亲信和利益绑定三镇军队,真正让没人敢反对的,是局势所逼。大军启动了谁都收不住,胆小的、犹豫的,战争早早消耗干净,剩下的只能是一条路走到底。

安史之乱爆发后,三镇边军作为唐朝军制转型下的结晶,反叛如同一枚硬币的阴与阳。你说他们是铁杆反贼还是走投无路?或者既有忠心又有背叛?其实连他们自己都未必想明白。

你说这个时代的军队,制度变了,人心也变了,利益成为新主宰。安䘵山能掌握三镇军心,与制度变化、社会动荡、个人提拔三重因素交织,这三角关系互相拉扯、彼此打断,让人抓不住核心。

所有的忠诚,权力,利益,还有民族身份,最后都会在历史洪流中搅在一起。每个人做出的选择,都不像书里那么清清楚楚。历史有时就是这样,光影杂糅,接着往后走,不见得有最清楚的答案。

安䘵山手握三镇军权之时,既有人心所向,也有制度崩溃,更有利益驱动。

**三者交缠,既简单又复杂,选谁都不见得占理**。

现在回头看,他们的选择,不见得最对,但一定是那时最实际的。

来源:松窗望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