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不少老师私下聊,感觉行业里多了几个“新情况”:延迟退休的政策慢慢落地,身边有些临近退休的同事开始规划“超长待机”的教学生涯;学区里的学生数量一年比一年少,个别班级甚至面临合并;另一边,“银龄教师岗”又在全国多地招人,鼓励有经验的老教师继续发光。
最近不少老师私下聊,感觉行业里多了几个“新情况”:延迟退休的政策慢慢落地,身边有些临近退休的同事开始规划“超长待机”的教学生涯;学区里的学生数量一年比一年少,个别班级甚至面临合并;另一边,“银龄教师岗”又在全国多地招人,鼓励有经验的老教师继续发光。
这些变化凑到一起,难免有人慌:会不会没岗位了?其实真不用急,我这段时间跟几位老师聊下来发现,不少人已经找到新方向,有的甚至把“挑战”变成了“转机”。
王老师在县城中学教了23年数学,去年学校因为生源减少,初一年级从6个班缩到4个,她成了“待岗教师”里的一员。一开始她也焦虑,晚上翻来覆去想“教了这么多年书,除了上课啥也不会”。后来教育局组织“教师转岗培训”,她抱着试试的心态报了“课后服务指导师”的班,学怎么带学生搞科创、做手工。
现在她每天下午课后服务时间,带着二十多个孩子拼机器人、做数学趣味实验,去年带的学生还在市里的青少年科创比赛拿了奖。“以前只盯着课本上的公式,现在发现孩子的创造力比解题步骤有意思多了”,王老师说,现在学校还把她的课当成课后服务样板,其他老师经常来听课,她反而成了“香饽饽”。
不光是年轻老师,老教师也有新出路。58岁的李老师原本明年就要退休,去年看到当地教育局招“银龄教师”,要去偏远乡镇学校支教,她没跟家里商量就报了名。有人劝她“都要退休了,还去遭那罪干嘛”,她却不觉得:“乡镇学校缺经验丰富的数学老师,我这几十年的备课笔记、解题方法,扔了可惜,给孩子们用上才值。”
现在李老师在乡镇中学带两个班的数学,还帮学校年轻老师磨课。她把自己总结的“错题分类法”教给年轻老师,原本班里数学平均分垫底的班级,半年后升到了年级第三。“以前觉得退休就是在家带孙子,现在每天跟孩子们在一起,比在家待着有劲儿多了,身体也比以前好”,李老师说,今年她还主动申请再留任一年。
除了转岗和银龄支教,还有老师盯上了“教育细分领域”。张老师以前在小学教语文,去年学生减少后,她发现很多家长发愁“孩子不会写作文”,但学校里专门教写作的老师少。她利用课余时间考了“青少年写作指导师”证书,还跟着资深老师学怎么用短视频讲写作技巧。
现在她每周在学校负责两个班的“写作兴趣课”,放学后排练“课本剧”,周末还会在社区图书馆开免费的“写作小课堂”。有家长说,以前孩子写作文总凑字数,现在能主动写日记,还会把生活里的小事写成短文。“以前觉得老师只能在学校上课,现在发现只要有教学能力,在哪儿都能帮到孩子”,张老师说,今年还有教育机构找她合作开发写作课程,收入比以前还多了一块。
可能有人会问,这些机会是不是只在大城市有?其实不是。我查了教育部去年的文件,明确提到要“拓宽教师职业发展渠道”,比如支持教师转岗到课后服务、家庭教育指导、特殊教育等领域,还要求各地设立“银龄教师专项岗位”,覆盖乡镇和农村学校。
就像河南某个县城,去年把闲置的教师资源整合起来,成立了“县域教育服务中心”,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去乡镇学校支教、做家庭教育指导,或者帮留守儿童辅导作业。有位转岗做家庭教育指导的老师说,以前跟家长沟通只说学习,现在帮家长解决“孩子沉迷手机”“亲子矛盾”等问题,反而跟家长的关系更亲近了,回到课堂上,学生的配合度也更高了。
还有人担心延迟退休会占了年轻老师的岗位,其实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老教师延迟退休后,并没有只待在课堂上,而是承担了“传帮带”的角色。比如江苏一所中学,让延迟退休的老教师带年轻老师备课、磨课,还负责指导学生社团,年轻老师有了学习的榜样,老教师的经验也有了传承,反而形成了良性循环。
说到底,教师这个职业的核心竞争力,从来都不是“熬年限”或者“占岗位”,而是“教书育人的能力”。学生数量减少,意味着教育可以更精细化;延迟退休,给了经验丰富的老师更多发挥的空间;银龄教师岗,让优质教育资源能流动到更需要的地方。
就像那位转岗做课后服务的王老师说的:“以前总觉得老师的工作就是上课、改作业,现在发现,只要能帮到孩子,不管在哪个岗位,都是在做教育。” 当然,每个人的情况不同,选择也会不一样,有人可能会选择转岗,有人可能会去支教,也有人可能会尝试新的教育领域。
那么你身边,有没有老师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他们是怎么应对的?如果你是老师,面对这些变化,会优先考虑哪些方向?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聊聊,说不定你的分享,能给其他老师带来新的思路。
来源:盛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