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高考数学励志故事(十三)彝山少年的迷彩梦:国防科大的逆袭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3 22:16 1

摘要:六月的滇中彝乡,苦楝树开满淡紫色的花。当中国邮政的绿色摩托车停在土坯房前时,阿木尔正背着半篓猪草从山里回来。沾满泥土的手接过录取通知书,“国防科技大学”六个金字在阳光下发亮,这个中考仅501分的彝族少年,用三年时间书写了一场寒门逆袭的传奇——高考总分656分,

彝山少年的迷彩梦:从500分到国防科大的逆袭

六月的滇中彝乡,苦楝树开满淡紫色的花。当中国邮政的绿色摩托车停在土坯房前时,阿木尔正背着半篓猪草从山里回来。沾满泥土的手接过录取通知书,“国防科技大学”六个金字在阳光下发亮,这个中考仅501分的彝族少年,用三年时间书写了一场寒门逆袭的传奇——高考总分656分,数学129分,成为一中当年最亮眼的“黑马”。

阿木尔的家在云南省彝乡深山里的彝族村寨,父母靠种葡萄和核桃维生,一年到头忙下来,收入刚够凑齐姐弟三人的学费。2021年夏天,当县一中的录取通知书寄到村里时,没人觉得这个中考成绩排在全县800名开外的男孩能有多大出息。“去县城读书就好,以后能当个技术员就行。”父亲呷着土酒,粗糙的手摩挲着通知书边角,语气里藏着期盼也藏着底气不足。

高一开学摸底考,阿木尔的数学只得了47分,成绩单上的排名像根刺扎得他睡不着觉。县城一中的教室里,同学大多来自条件更好的家庭,有人带着平板电脑刷题,有人早就上过课外辅导班,而他连最简单的集合运算都要琢磨半天。第一次数学晚自习,他攥着看不懂的函数题想问老师,可看着讲台上围满的同学,最终还是把本子塞回了书包。

周末回家,阿木尔看见父亲蹲在葡萄架下,借着手机微光看农技视频,老花镜滑到了鼻尖上。“爸,我数学跟不上。”他闷声说。父亲没抬头,只是指着架上的葡萄藤:“你看这藤,顺着架子爬才能结果,学习也得找对法子。”那天夜里,阿木尔在昏暗的灯光下翻开数学课本,把看不懂的公式抄在烟盒纸背面,这是他能想到的最实在的“法子”。

他开始践行自己的“笨办法”:每天早自习提前半小时到教室,把课本例题抄三遍,直到记住每一步推导逻辑;晚自习后,教学楼的门关了,他就在学校男生宿舍楼前的路灯下就真昏暗的灯光刷题学习,草稿纸用了厚厚一摞,正面写完写反面;按照数学老师教的方法整理错题本,用红笔标错误原因,蓝笔写正确步骤,黑笔总结解题思路。最吃力的是立体几何,他就用泥巴捏出模型,对着灯光观察线面关系,宿舍的床底下,渐渐堆起了一排排风干的泥块模型。

高二那年雨季,家里的葡萄地被暴雨冲毁,母亲急得犯了高血压,住院花光了所有积蓄。阿木尔周末回家帮着补种葡萄苗,手指被藤蔓刺得全是伤口。返校时,母亲偷偷往他书包里塞了两个煮鸡蛋,他却又放回了母亲枕边——他知道,这是家里仅有的营养补给。回到学校,他把省下的伙食费买了数学真题集,每天中午啃着干馒头刷题,同学递来的面包,他总要分一半给同样家境困难的同桌。

变故带来的压力让他的成绩波动很大,第二次月考数学只考了58分。班主任兼数学老师张老师看出了他的困境,把自己的旧教案送给了他,还利用午休时间单独辅导。“你的基础差,咱们先抓基础题。”张老师帮他制定了“靶向突破计划”,先攻克选择填空前10题和大题前3题,确保基础分不丢。每天放学后,办公室里总能看到师徒俩的身影,张老师用彝汉双语解释复杂的知识点,直到他点头为止。

疫情期间的网课成了新的考验。村里信号差,阿木尔每天要爬半小时山路到山顶的信号塔下听课,寒风中抱着手机记笔记,手指冻得发紫。有次下雨,手机进水关机,他急得直哭,幸好同学把课堂录屏发给了他,他连夜在昏暗的灯光灯下补看课程。那段时间,他的错题本上多了一栏“当日收获”,哪怕只搞懂一个知识点,也要认真记录下来。

高三冲刺期的瓶颈期来得猝不及防。连续三次周测,数学都卡在80分左右,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突破。深夜的宿舍里,他对着错题本掉眼泪,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没有天赋。这时,他想起张老师说的“钝感力”——不要执着于暂时的失败,要专注于问题本身。他重新梳理错题本,发现自己在概率统计和导数应用上存在盲区,于是每天专门留出一小时专攻这两个板块,从课本例题到高考真题,一道道啃下来。

高考前一个月,父亲偷偷去县城的建筑工地打零工,每天扛水泥、搬砖块,只为给他凑足高考报名费和生活费。当阿木尔偶然在工地看到父亲佝偻的背影时,他攥紧拳头,把所有的心酸都化作了刷题的动力。他在日记本上写下:“为了爸妈,为了自己,再拼最后三十天!”这句话的旁边,画着一架小小的战斗机——那是他藏在心底的迷彩梦。

高考数学考场上,当看到最后一道压轴题时,阿木尔深吸一口气。那道解析几何题正是他反复钻研过的题型,他沉着地写下解题步骤,笔尖在试卷上流畅游走。走出考场的那一刻,他抬头望向蓝天,仿佛看到了战斗机掠过的身影。

成绩公布那天,全村人都围在村委会的公告栏前。当看到阿木尔的数学129分、总分656分时,人群爆发出热烈的欢呼。这个曾经的“学困生”,不仅成了村里第一个考上重点大学的孩子,还被国防科技大学录取。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父亲用粗糙的手反复摩挲着通知书,眼眶通红:“俺娃出息了,能为国家做事了!”

离开家乡去大学报到前,阿木尔特意去了县一中。他把自己的错题本送给了学弟学妹,在扉页上写下:“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张老师拍着他的肩膀说:“记住,彝山的孩子最能吃苦,这是你们最宝贵的财富。”

如今,在国防科技大学的校园里,阿木尔依旧保持着刻苦的习惯。训练间隙,他总会拿出数学课本复习,战友们都叫他“学霸兵”。他常常给家里打电话,告诉父母军营的生活,还给张老师寄去了自己的训练照片。他说:“我曾经靠着学校宿舍楼前昏暗的路灯、一摞错题本改变了命运,我想让更多大山里的孩子知道,只要肯努力,平凡的生命也能绽放光芒。”

从501分到656分,从彝山深处的土坯房到国防科大的训练场,阿木尔的逆袭之路充满了艰辛,却也写满了坚持。他的故事告诉每一位高三学子:所谓奇迹,不过是把别人放弃的时间用来打磨自己;所谓逆袭,不过是把看似不可能的目标拆解成日复一日的坚持。那些熬过的夜、刷过的题、流过的泪,终将化作照亮前路的光,引领我们抵达梦想的彼岸。

来源:云美彝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