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结果很简单:蒋介石和蒋经国的棺木一直没回大陆,反而被放在台北近郊的慈湖,四角用架子支着,没入土,像是临时寄放。灵前摆过奉化的水蜜桃,像是提醒自己还想回故乡。灵前摆过奉化的水蜜桃,像是提醒自己还想回故乡。1960到1975、1988以后,这两个棺椁都安在那儿,像
结果很简单:蒋介石和蒋经国的棺木一直没回大陆,反而被放在台北近郊的慈湖,四角用架子支着,没入土,像是临时寄放。灵前摆过奉化的水蜜桃,像是提醒自己还想回故乡。灵前摆过奉化的水蜜桃,像是提醒自己还想回故乡。1960到1975、1988以后,这两个棺椁都安在那儿,像临时寄存一样。
按时间倒着说。2000年以后局面又变了。陈水扁上台后,台湾本土派声音更大,蒋家想把两位先人移回大陆的想法更难操作。为稳妥处置,国防部在2004年批准把两蒋先迁到五指山国军示范公墓,拨了三千万新台币建陵园,2005年底陵园建好,有特勋区,并且把其他国军将领也葬在那儿。表面上看,是先安置、等时机再说。但蒋家人意见并不统一。有人觉得那地偏僻、保养不方便,担心未来被破坏,最终没有把棺木改葬进新陵园,陵园一段时间也荒了,杂草长起来。
往回再看,蒋氏家族第三代里,真正积极推动移灵的是蒋孝勇。90年代初他查出食道癌,1996年癌细胞复发后,意识到时间不多,便开始为祖父父亲的遗愿奔走。那年五月,他以看病为名,悄悄出岛,先到北京,再去浙江奉化的溪口,去拜祖、勘察祖坟,顺带看看家乡的修缮情况。奉化那边配合,老宅和纪念地都做了整理,国务院台办也表示,如果两蒋能回去,会妥善安排。
回到台湾后,他把想法带回党内,向国民党中常会提出把两蒋棺木运回奉化的请求。党内高层没统一意见,秘书长当时公开说怕被大陆借机利用,李登辉当局也一直拖延。蒋孝勇不甘心,七月在台北一家酒店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开要求将两蒋遗体迁回。那场发布会影响很大。镜头里他面色苍白、声音有点哑,开口就是一句朴实的话:落叶归根,这是他一辈子的事。落叶归根,这是他一辈子的事。现场一下安静,很多人眼眶红了,媒体第二天头版头条都在报。
媒体和各方反应分裂。大陆方面欢迎,地方上愿意接回,感觉像终于有人把旧账翻开;台湾岛内的本土势力则冷批,说这是老一代想用这事制造影响;国民党内部有人支持,有人担心政治风险。蒋孝勇并不是一时冲动,早就和家里人、叔叔蒋纬国等商量过,打算走私人路线,避免官方牵扯。蒋纬国去联络过在外的元老,甚至去美国见过宋美龄,宋美龄当时表示如果要葬紫金山,她愿意和母亲葬在一起;若迁回奉化,她也愿意陪着丈夫长眠。但这些并未成行,也没赶上好时机。
接下来就是病情恶化。发布会后不到半年,蒋孝勇的病情加重,1996年12月22日在台北去世,年仅48岁。他去世后,推动移灵的意志空了一截。蒋纬国也在次年因帕金森症去世,家里的那股实干力量就更弱了。其它家族成员也相继离世:蒋经国1988年去世后,也和父亲一样先放在慈湖;蒋孝文早年病逝,蒋孝武也因脑瘤去世。蒋方良,蒋经国的夫人,虽年纪大脚不便,但一直在替家里打理这些事,2004年她因肺癌去世。
再往前翻。1949年蒋介石离开大陆那阵,他在溪口过最后一个春节,日记里写得清清楚楚,离去时的不舍写在字里行间。生前他多次表示想回南京紫金山下安葬,理由之一是要和孙中山并列,表明自己是孙中山遗志的继承者;也有人说,他更想葬在奉化溪口,离他母亲毛福梅的坟近些,孝心在外人眼里一直存在。离开时,他下令棺木暂时存放,不入土,按照奉化的习俗,把棺椁四角支起,等着有机会迁回故里。
1950年代到70年代,这种“暂厝”状态一直延续。蒋介石1975年去世后,棺木就按原计划放在桃园慈湖别墅旁;蒋经国1988年走后,棺木同样放在那儿。家族里的人不少,但能真正推动回葬的少,政治与现实总是把这事拦下。
90年代初两岸关系和台湾的政治生态在变。李登辉上台后“本土化”风潮明显,国民党内部权力结构也在调整,蒋家影响力逐步下降。大陆方面对移灵的态度相对友好,地方上愿意配合,但两岸官方对接复杂,政治算计很多。国民党内部有顾虑,有人担忧大陆会借题发挥。媒体上,岛内外舆论互相掀动,任何一步都可能被放大解读。
那些私人接触里,也有细枝末节。比如蒋家人曾考虑走私人路线运棺,想避免官方成为谈判筹码。蒋纬国在美国与宋美龄会面,得到她在不同安葬地点的意愿表态,这在家族内部算是一种支持,但并没把最终决定推到实处。后来蒋家第三代、四代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还不统一,有人觉得回去是尊重遗愿,有人担心政治后果,也有人担心现实维持的问题。
所以现在看到的是,从蒋介石、蒋经国生前的愿望,到几十年里不断的尝试与搁置,再到家族成员相继去世、政治态势变化,最终形成了一个既有仪式意义又带点悬而未决的状态。慈湖的棺椁还在,五指山的陵园也建了,家属各有考量,政治与私人情感交织在一起,事情就一直在这样拉锯,拉锯着。
来源:在河畔吹风的闲适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