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石牺牲后,陈诚多次帮助烈士遗属,两人有着怎样的交情?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3 19:15 1

摘要:1950年6月10日的台北马场町刑场,吴石将军从容就义。这位中共潜伏在国民党内部级别最高的情报人员,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留下绝笔诗:

1950年6月10日的台北马场町刑场,吴石将军从容就义。这位中共潜伏在国民党内部级别最高的情报人员,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留下绝笔诗:

平生殚力唯忠善,

如此收场亦大悲。

凭将一掬丹心在,

泉下差堪对我翁。

当吴石倒下之时,在台湾的某个角落,他16岁的女儿吴学成和7岁的儿子吴健成正在台北街头流浪。大姑娘给人擦鞋,小儿子捡菜叶子,晚上睡在车站长椅上。

他们的母亲王碧奎还被关在狱中,一家人瞬间从“国防部参谋次长”家属沦为人人避之不及的“共谍”亲属。

然而,在这场悲剧中,一双手却出乎意料地伸向了这个破碎的家庭—国民党高级将领陈诚,蒋介石的心腹重臣,竟冒着政治风险,开始了对吴石家人的照顾。

陈诚与吴石的缘分始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吴石是军校三期著名的“学霸”,无论期中、期末还是月考,从来不知道第二是什么滋味。

陈诚则毕业于保定军校第八期炮科,他们二人虽然在学校里并无交集,但陈诚对这位学长钦佩有加,将吴石写的《兵学辞典粹编》奉为案头书。

两人更有着过命的交情。1926年北伐南昌战场上,陈诚高烧到说胡话,是吴石背着他蹚过泥水,躲进破庙,还拆了自己的棉衣给他裹上,自己冻得直哆嗦。临了陈诚拍着胸脯说:“以后你有难,我豁出命也护你!”

这种在战场上结下的交情,跟平常喝酒吃肉的朋友不一样,它经受了生死的考验。

在派系林立的国民党军队中,吴石虽然才华横溢却未受重用,而陈诚则一路晋升,成为蒋介石的心腹干将。然而,政治立场的差异并未抹杀同窗情谊,这为后来陈诚冒险救助吴石家人埋下了伏笔。

1948年,国民党要转移国防部档案,吴石知道这批东西对解放军有用,就以“军运紧张,先存福州方便调度”为由,把298箱绝密档案藏进福建省研究院书库。

这事陈诚后来隐约知道却没戳破,还在1949年力荐吴石去台湾任参谋次长,说“这样的军事人才,不用可惜”。

1949年,吴石奉命赴台。当时他本可将家人送往香港,但蒋介石要求他必须带着妻儿一同前往。吴石带着家人毅然赴台,虽知前方危险重重,却义无反顾。

到台湾后,吴石担任“国防部”参谋次长,继续为我党提供重要情报。他将台湾地区的水文资料、登陆地区、海空军部署等情况详细提供给了我军。

主席看到这些绝密情报后,特地嘱咐工作人员,要给吴石记上一大功,并赋诗一首:“惊涛拍孤岛,碧波映天晓。虎穴藏忠魂,曙光迎来早。”

1950年3月1日,因叛徒蔡孝乾的出卖,吴石被台湾当局逮捕。六小时后特务敲响了吴石家的门,连他的妻子王碧奎也一起抓走,放话要“从严审出同党”。

在狱中,吴石受到了残酷折磨,一只眼睛失明,但始终坚贞不屈。

1950年6月10日,吴石与朱枫、陈宝仓、聂曦一同在台北马场町刑场英勇就义。在三位法官考虑到吴石的抗战功绩,建议“免于死刑”的情况下,蒋介石震怒,直接撤了法官改判死刑。

吴石牺牲后,家庭瞬间分崩离析。妻子王碧奎被关押,两个年幼的孩子流落台北街头,无人照料。当时的台湾正值白色恐怖时期,国民党对所谓“共谍”家属监控严密。

在这个危急时刻,陈诚站了出来。当时陈诚还是台湾省主席,知道蒋介石对“叛党”的吴石恨之入骨,没人敢出头。但他硬在案卷上批了“家属无涉,暂缓羁押”,还找审判官说“吴石的错归他自己,家人没沾过情报的事”。

陈诚没去找蒋介石,而是把保密局局长毛人凤请来,泡了壶茶,语气平和地说:

“毛局长,王碧奎嫁过来才三年,吴石在外头干啥,她压根不知道。整天洗衣做饭带孩子,抓她图啥?她根本不可能有什么想法。传出去,人家说咱们连个妇道人家都不放过,显得没格局,反倒让人笑话。”

陈诚这话听着轻描淡写,实则绵里藏针。毛人凤一听就懂:陈诚不想硬碰硬,但想给老兄弟留点体面。他也不想得罪这位蒋跟前的红人,当天就把王碧奎放了。

在王碧奎被羁押9个月后,主要得益于陈诚的周旋,最终让她得以成功出狱。

不仅如此,陈诚还让副官吴荫先把吴石的孩子化名“陈明德”送进教会学校,学费全由他秘密资助。

陈诚为何要冒险这样做?从根本上说,是出于对吴石的敬佩和两人深厚的交情。

陈诚曾对身边人由衷称赞吴石:“吴石是个学精。”简单的话语中透露出对这位老同学学识才华的钦佩。

陈诚和吴石既有同窗之谊,又在北伐战争时期有着十分过命的交情。虽然两人因为不同的信仰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但陈诚仍念及旧情。

在那个白色恐怖的年代,陈诚敢保“匪谍”家属,周至柔敢留吴石的情报底稿,都要冒风险。这两位故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守住了一点未泯的人心。

​​根据台湾2010年解密的陈诚日记记载:1950 年,吴次长案涉敏感,然其家属无辜,久系恐生变,已嘱人妥为处置。”这里的“妥为处置”,正是指协调释放王碧奎。

彼时台北处于白色恐怖,《台湾战后初期政治案件史料汇编》统计,1950年因“匪谍”罪名被逮捕的人员及家属超3000人,多数家属不仅被关押,还会被剥夺工作、住房资格,甚至被驱逐出台北市区。王碧奎能免于这些境遇,确与陈诚的介入直接相关。

​​然而当时的环境恶劣,即使是陈诚这样的老蒋心腹也不能毫无顾虑,更不能“公开力保”。

当时担任陈诚副官的李以劻在《我随陈诚二十年》一书中回忆,陈诚从未亲自接见王碧奎,所有援助都通过副官间接传递,第一次是释放时送去的20公斤糙米和3丈棉布(当时台湾实行物资配给制,这些物资需动用“行政院长”特批额度)。第二次是1951年王碧奎儿子吴健成在学校遭歧视时,陈诚知道以后通过,教育部协调,将孩子转入台北市立建国中学,且未透露其家庭背景。

最令人动容的是,陈诚对吴石家人的照顾并非一时之举,而是长期的关怀。1965年陈诚临终前,还特意嘱咐时任警备总司令陈大庆:“吴石的孩子若有困难能帮就帮”。

后来吴石儿子吴健成1977年赴美留学,能顺利办下出境手续,就是靠了这个嘱托。

王碧奎晚年接受台湾《联合报》曾说,陈诚先生,没帮我做过惊天动地的事,但在人人怕沾边的年月,他没让我娘几个饿死、没让孩子没书读,这就够了。

而吴石在临刑前那一晚,也展现出对陈诚的理解。狱警问他:“要不要见陈诚最后一面?”他只是轻轻摇头,说:“他有他的难处,不用来了。”

这句话,像一把钝刀,不流血,却一刀一刀割开了陈诚最后的心理防线。

在陈诚或多或少的庇护下,吴石的子女最终得以成长并实现人生价值。吴石的家人命运各不同:

吴健成在学业上十分顺利,1977年从台湾大学毕业后,便获得了美国一所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并顺利赴美留学。留学毕业后,吴健成回到台湾就把母亲王碧奎直接接到美国,让她安度晚年。王碧奎于1993年在美国洛杉矶去世,享年90岁。

最令人泪目的是吴石的女儿吴学成。吴石牺牲后,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她不得不早早辍学打工,给弟弟吴健成赚取学费。

19岁嫁给一个大她十五岁的退伍兵,日子过得紧巴巴。可她没认命,38岁那年考上台大,后来又去了美国,在硅谷当了工程师。

1991年,吴学成在香港机场转机,怀里抱着她爸的骨灰,随手翻开一张报纸,上面写着“吴石将军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她整个人都定住了,眼泪哗一下就下来了。

吴石在大陆的子女也各有成就。大儿子吴韶成曾担任河南省冶金厅总经济师,官至正厅级,并于2015年病逝。大女儿吴兰成退休前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而且还担任北京市政协委员。

吴石夫妇的骨灰最终合葬在北京香山福田公墓,了却了王碧奎的生前遗愿。墓碑上刻着一行字:“致力全国解放及统一大业,功垂千秋”。

来源:煮酒论史8278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