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寿阳县南燕竹村,你见到的党委书记贾永珍永远是这样的:皮肤黝黑,笑容憨厚,裤腿上也常沾着拍不净的泥点。十四年前,这位曾身家百万的建筑公司老板,毅然放下城里如火如荼的事业,接下了乡亲们“当家人”的担子。问起缘由,他话说得实在:“这块土地,总得有人守着。”
▲贾永珍(右二)在田间查看庄稼长势。
在寿阳县南燕竹村,你见到的党委书记贾永珍永远是这样的:皮肤黝黑,笑容憨厚,裤腿上也常沾着拍不净的泥点。十四年前,这位曾身家百万的建筑公司老板,毅然放下城里如火如荼的事业,接下了乡亲们“当家人”的担子。问起缘由,他话说得实在:“这块土地,总得有人守着。”
眼下正是金秋,走进南燕竹村,宽阔整洁的街道两旁绿树成荫,家家户户庭院飘香、花果丰盈,金色的田野勾勒出一幅丰收的画卷。
而这样的景象,在以前根本无法想象。那时的村道,晴天扬灰、雨天成河,村集体还背负着二十多万元的外债。2011年春天,贾永珍毅然放下在外经营得风生水起的建筑事业,回村竞选村委会主任,让大伙儿都愣住了。亲戚骂他“有福不会享”,妻子抹着眼泪把行李箱藏进柜子,可他心里就憋着一股劲:“当年入党宣誓时是咋说的?”
他是个认准了就干的人。村里有一条三十年没打通的“断头路”,家家户户在路中间垒猪圈、搭柴棚,历任干部都束手无策。这回贾永珍迎难而上:资金不够,他拉下脸面四处去借;机械不足,他把自家的铲车和挖机开过来白干;面对不配合的村民,他顶着烈日十几次登门沟通,即便被泼冷水也赔着笑脸。最困难的时候,他悄悄垫付了八万元工程款。等到最后一户终于同意让出宅基地,他立即带领工程队日夜赶工。三个月后,路通了。村里七十多岁的老人踩着平坦的路面,连声说:“这路光溜得都能晒粮食了!”
地里的“仗”更难打。有一年秋天,贾永珍蹲在地头数玉米棒,发现留守老人种的玉米稀稀拉拉,亩产不到600斤。那个冬天,他带着村干部跑了周边六个省市取经,最终揣回来一份“双层托管”的法子——由村集体整合零散土地,再统一包给合作社进行机械化耕种。
然而,动员会上,有村民拍桌子骂他“想当地主”。面对质疑,贾永珍挨家挨户耐心沟通:向怕吃亏的农户承诺保底分红,帮犹豫的家庭代管三亩“试验田”,还请来农科院专家在地头开讲座,用科学数据说话。功夫不负有心人,2014年,村集体靠着收回的200亩非承包地,实现了6万元的经济收益,不仅成功实现“破零”,更让党支部在村民心中树立了威信。
老问题刚解决,新的挑战接踵而至。村里年轻人外出打工,大量土地面临撂荒,农业生产规模小、效益低的问题日益突出。“不能再这样下去了。”贾永珍带领村“两委”反复研究,最终琢磨出“双统三联”的路子:由村集体统一整合土地、统一生产标准,并通过党支部领办的金穗种植专业合作社,把农机、农技和市场都串联起来。2024年,该模式推动全村522户集中托管土地8156亩,实现玉米增产23.7万公斤,亩均节约成本209元,户均增收5171元,真正实现了增产量与聚民心的双赢。
村庄的变化不只体现在账本上,更实现了产业的升级。去年冬天,贾永珍把返乡的年轻人召集到合作社大棚,指着红彤彤的草莓说:“咱们不能死守玉米堆,得让黄土变黄金。”他敏锐地抓住南燕竹村地处太原、晋中、阳泉一小时经济圈核心区的优势,果断发展乡村旅游。很快,集农业、旅游、研学于一体的“燕州小镇”现代农业观光园拔地而起。如今,“燕州小镇”成了热门打卡地,星空帐篷营地周末一位难求,直播间里“南燕竹甜糯玉米”供不应求……一幅三产融合的乡村振兴蓝图,已然在这里化为生动的实景。
傍晚的议事会刚刚结束,新一批土地托管方案在热烈讨论中最终敲定。贾永珍站在会议室里,墙上“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晋中市标杆村党组织”“山西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等一排荣誉牌匾在灯光映照下熠熠生辉。他望着这些凝聚着全村心血的见证,语气坚定而沉着:“乡村振兴是场马拉松。只要群众信得过,我就继续带着大伙往前奔——让这里的田更肥、村更美!”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