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6日-27日,由农业农村部帮扶司主办,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承办,全国农业展览馆协办的“匠美乡村 美美与共”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乡村工匠国际交流推介活动在全国农业展览馆顺利开展。活动过程中,在首都师范大学
9月26日-27日,由农业农村部帮扶司主办,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承办,全国农业展览馆协办的“匠美乡村 美美与共”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乡村工匠国际交流推介活动在全国农业展览馆顺利开展。活动过程中,在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历史学院文化遗产专业负责人、北京文化带研究院负责人王铭的带领下,由首都师范大学学生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协会组织,40余名首师大学生走进全国农业展览馆,对到场的乡村工匠、非遗传承人进行了访谈,深刻了解了乡村非遗技艺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浙江温岭,这座东海之滨的秀美之城,三面临海,物产丰饶。历史上,温岭是海上丝绸之路城市,其渔盐物产经海路转运,接入浙东运河所连接的大运河体系,融入了全国经济文化的交流脉络,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连接世界。
深厚的底蕴孕育了独特的民间工艺,温岭草编便是其代表。这项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巧手将咸草、麦秆化为精美的草帽、手提袋,技艺精湛,风格质朴,是温岭人引以为傲的文化名片。在农展馆内,首师大师生在感受草编研学魅力的同时,对浙江省乡村工匠名师、“温岭草编”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真进行了访谈。
陈真介绍,草编技艺源远流长,可追溯至古代的结绳记事,蕴藏着先民的生存智慧与造物逻辑。他的家族自太爷爷一辈起便以草编为生,最初以编织草帽为主。洋务运动后,草编制品开始走出国门,远销海外;至民国时期,温岭草编已发展为拥有十余万从业人员的区域性大产业,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
为系统传承这项古老技艺,陈真带领团队潜心研究与整理,将草编技法归纳为3654种基本方法,构建起科学严谨的技艺体系。他不仅注重技艺保存,更致力于推动草编走向大众,将草编研发为适合现代传播的体验项目。相关成果已入驻台州湾草编博物馆,由他编撰的《非遗草编十五讲》等教程入选国家级教学资源库。此外,他创新推出“一分钟编法”趣味课程,将看似复杂的草编技艺拆解为简单易学的教学单元,真正实现“万物可编”的普及化传播。“我们的项目多次参加各类创新竞赛,并屡获佳绩,”陈真不无自豪地提到,“例如在英国举办的‘全英创新创业大赛’活动中,我们的草编项目获得第一名。”目前,陈真团队已在多地建立生产基地,并打造出分别专注于草编出口贸易与文化研学的两条特色街区,在带动乡村就业与经济提升的同时,也将中国草编文化推广至国际舞台,增强了中华非遗的世界影响力。
陈真进一步表示,温岭草编现已成为浙江省“非遗进校园”项目的优秀代表,走进了全省127所中小学,常态化参与学生超过4万人。每逢周末,常有多所学校家委会组织学生走进草编博物馆,亲身体验编织乐趣。他团队打造的“一分钟学会一种草编”系列课程,因其轻松有趣、上手快、成果直观,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与欢迎,成为播种非遗种子、培育下一代传承人的重要平台。
温岭草编,这项历史悠久的民间技艺,在陈真等一代代乡村工匠的守护与创新中,实现了从传统手工艺到现代文化产业的华丽转身。它不仅是编织自然的技艺,更是编织未来、编织希望的乡村实践。通过系统构建技艺体系、推动非遗教育普及、打造完整产业链条与拓展国际传播渠道,温岭草编成功探索出了一乡村振兴路径,生动诠释了“匠美乡村,美美与共”的深刻内涵,为全国乡村非遗的当代转化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温岭经验”。( 吴悠)
(大运河新闻热线:18611735190)
来源:第八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