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根厚土 灼灼其华——讲述六位白城师院毕业生的奋斗故事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3 14:35 1

摘要:白城师范学院建校67年来,始终秉承服务基础教育、服务吉林西部的初心和使命,为国家培养了数万名毕业生。他们扎根基层教育一线,立足广袤的吉林西部,将奋斗足迹遍布祖国各地,在默默奉献中建功立业,逐步凝练并形成了“扎根的教育”理念。这一理念有三大内涵,即扎理想信念之根

李鹏

张家辉

杨富生

于美志

张柏奇

赵建

编者按

白城师范学院建校67年来,始终秉承服务基础教育、服务吉林西部的初心和使命,为国家培养了数万名毕业生。他们扎根基层教育一线,立足广袤的吉林西部,将奋斗足迹遍布祖国各地,在默默奉献中建功立业,逐步凝练并形成了“扎根的教育”理念。这一理念有三大内涵,即扎理想信念之根、扎吉林西部之根、扎基层情怀之根。本期专版,我们集中讲述6位优秀校友在基层沃土中扎根奋斗的故事。

扎根西部 永葆初心

“从志愿者到警察,完成角色转变难不难?”有人问白城师范学院体育学院2009届毕业生张柏奇。他的回答是:“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初心,所以一点也不难。”

2009年,张柏奇带着“厚德明辨博学笃行”的校训精神,响应国家号召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成为一名扎根西部、支援宁夏的大学生志愿者。

在志愿服务期间,他虚心学习、刻苦钻研,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2011年,张柏奇通过考试成为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公安局沙坡头区分局一名人民警察,先后从事过派出所社区警务、治安(刑事)案件查处、刑事技术勘查等工作,把青春和汗水都奉献给了祖国西部。

“小张总是能跟我们居民打成一片。”居民张大妈说。负责社区警务工作的3年时间里,张柏奇会同社区治保会主任、义务巡逻队和治保积极分子一起研判辖区发案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同时,他与居委会及物业公司一起努力,引进了中卫市沙坡头区第一台物业巡逻车,增加了夜间巡逻力度,提升了社区居民的安全感。

从服务社区转型办理案件,张柏奇边学边干,从治安管理到执法执勤、从调解民事纠纷到办理案件,凡是执法中涉及的知识,他都虚心向前辈请教,向同事学习,很快成长为派出所业务骨干。

工作中,张柏奇紧盯案件“盲点”“难点”,不断学习现场勘验相关的新技术,尝试将传统技术与新技术相融合,最大程度地发挥刑事侦查技术在打击传统和新型犯罪上的作用,与同事合作发明创造了微创肋软骨提取器,并在2023年公安部、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举办的全国公安基层技术革新专项活动中荣获全国三等奖,极大提高了肋软骨提取效率。

截至目前,张柏奇勘查各类现场2300余处,为快速高效破案和客观公正诉讼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扎根西部建功立业,张柏奇从大学生志愿者成为人民警察,从初出茅庐的新警成长为沉稳干练的“老警”,变化的是角色,始终不变的是心系人民的初心和人民警察的担当。

九载高原路

用青春谱写奉献曲

2016年6月,白城师范学院音乐学院2016届毕业生赵建,带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初心,怀揣梦想,报名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西藏专项,远赴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谢通门县,自此开启了扎根高原的奋斗征程。

初抵日喀则市谢通门县,平均海拔超4000米的高原环境,给赵建“当头一棒”,剧烈头痛、胸闷气短、彻夜难眠,冬季宿舍水杯里的水总是结冰的。“看着身边前辈们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我暗下决心,不能打退堂鼓。”赵建回忆道。于是,赵建向同事们请教高原适应技巧,用毅力逐步克服身体与心理的双重挑战。

在谢通门县团县委办公室工作期间,赵建主动申请参与驻村工作,跟着村干部走村入户,用生硬的藏语与村民拉家常,从最初的手语交流到后来的沟通流畅,那种人与人之间的温暖,让赵建不再孤单。

2017年12月,赵建通过公务员考试,考入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安多县雁石坪镇人民政府,负责党建、宣传、意识形态与驻村工作,在新岗位上继续深耕。驻村工作中,他以“驻村即驻家”的态度,解决村民在产业发展、增收致富等方面的实际问题,成为群众眼中的贴心人;帮助村里成立了超市、宾馆、加水站与茶馆为一体的经济合作组织,并与第三方企业签订100多万合同,直接撑起老百姓的“钱袋子”。

“2019年,安多县脱贫摘帽。看到路灯亮起的那一刻,我突然明白,这代人的使命就是让美好生活之光照亮雪域的每个角落。”赵建说。

2022年5月,赵建任政协安多县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11月兼任安多县玛曲乡副乡长、临时党支部书记;2024年5月,任雁石坪镇党委副书记、驻村临时党支部书记、布玛代村第一书记兼驻村队长,11月任安多县政协机关党组成员、办公室副主任、三级主任科员……9年间,赵建从西部计划志愿者成长为安多县政协的骨干力量,他不仅见证了安多县脱贫摘帽、通自来水、集中供暖的历史性变化,更看到了藏族群众眼中的幸福美满。

从白城到日喀则,从援藏到驻藏,从日喀则到那曲,从志愿者到成长为本地人。9年来,赵建把青春最美好的时光献给了西藏。“高原的风虽烈,但吹不散初心;条件虽苦,但挡不住奋斗的脚步。”赵建说,未来他会继续以赤诚之心扎根边疆,用实干为西藏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黄土坡上的无悔奔赴

黄土高原的沟壑里,杨富生背着帆布包走在蜿蜒的山路上。包里装着刚从县城打印的古诗词、《大学》、人物图片等资料,这是他用半个月工资换来的“宝贝”。这个出生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的青年,此刻正走向海原县贾塘乡马营小学——他用整个青春奔赴教育战场。

2012年夏,白城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2012届毕业照上,杨富生笑得格外坚定。放弃大城市就业机会时,他只给辅导员留了句话:“我想让家乡娃也能看见山外面的世界。”报到那天,马营小学的土操场扬起黄尘,教室里连像样的粉笔盒都找不到,四年级学生盯着他手里的中国地图充满好奇。

第一个月工资到账,杨富生直奔海原县城电脑商店,扛回笔记本电脑、打印机和一摞地图册。夜晚在宿舍备课,他对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反复琢磨,总结出一套教学方式。

语文课上,杨富生让孩子们在地图上找课文里的“桂林山水”,再对比自家窑洞的土黄色;英语课成了“环球旅行”,通过美洲农场、欧洲古堡的图片认识单词;美术课更热闹,孩子们用烧焦的树枝在地上画家乡的山峁。

2013年世界读书日那天,杨富生把宿舍改成书房,800本书整齐码在木板搭的书架上。清晨的土坯房里常常飘出“红军不怕远征难”的吟诵声,惊飞檐下的麻雀。

2013年5月29日,杨富生在《新闻联播》“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栏目中亮相。镜头下记录这样一幕:夕阳里,杨富生蹲在地上,教学生用废旧报纸折纸船,纸船里盛着孩子们用歪扭字体写下的愿望——“我想带老师去北京”。

每当孩子们能说出黄河的走向、天安门的雄伟……杨富生总是高兴得连连点头:“真棒!真棒!真棒!”杨富生说:“看着教室里张贴的世界遗产挂图,我总觉得那些地图上的线条,正在变成孩子们脚下的路。”

后来杨富生因学校生源减少调入了新的工作岗位,他始终把教育的初心和使命刻在心灵深处,付诸每一次行动。

从西部计划志愿者到税务能手

“我们班里有两名同学投身‘西部计划’项目,我很荣幸成为其中一员。”白城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2019届毕业生于美志说。

于美志毕业后毅然选择成为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奔赴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敦化市官地镇人民政府,开启了他的志愿服务之旅。

“从校园到基层,从学生到政府工作人员,身份转变起初让我倍感压力。”于美志回忆道。

然而这一困惑在见到镇党委书记后烟消云散。他热情地握着于美志的手说:“我们正需要学习文化产业的人才,咱们镇岗子村的‘岗子印记’就等着你来挖掘呢。你就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结合岗子村的实际情况,把发现的古物做好分类,设计引导宣传牌和文化展板,让大家能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岗子印记’。”

得到领导的鼓励后,于美志干劲儿十足,很快就在镇文化站的带领下,将岗子村发现的古物整理出来,初步建成了一个展厅,供大家观赏。

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镇扶贫办人手紧缺,于美志主动请缨加入扶贫队伍。最让他难忘的是迎接省脱贫攻坚检查的日子。扶贫办全员提前半个月驻村走访,逐户核查材料。“正是这种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让我们镇在省检中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于美志回忆道。

为了能继续留在这片他热爱的土地上,投身基层建设的广阔舞台,服务期结束后,于美志成功考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市税务局,尽管并非财税专业出身,但他通过执法资格考试,成长为一名称职的税务工作者。

“服务者的温度,往往就蕴藏在面对繁杂琐碎之中、主动伸出援手之时。”于美志在谈到他为一位老人耐心清点零钱帮助其缴纳契税的经历时说。

如今,于美志依然在税务岗位上默默耕耘着。他深知,税务工作任重而道远,每一次为纳税人解决问题,每一次落实税收政策,都是在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贡献力量。

以青春之我,筑梦西部沃土

在广袤的西部大地上,有一群特殊的建设者,他们不同于短期服务的志愿者,而是以专业精神和持久热忱,成为西部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稳定力量。白城师范学院化学学院2018届毕业生张家辉就是其中的一员,目前在甘肃省陇南市文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就业帮扶工作。

张家辉投身西部以来便将根深植于此,数年如一日,专注就业帮扶领域,以严谨的态度和扎实的工作,为当地群众拓宽就业渠道,搭建致富桥梁。张家辉认为,西部的发展不仅需要热血与激情,更需要持续的关注与专业的投入。工作中,张家辉心中常记“就业是民生之本”,帮助一个人就业,就是帮助一个家庭稳定;帮助一群人就业,就是为地方发展贡献力量。

多年来,张家辉在就业帮扶工作中建立起一套系统化的服务体系。开展调研建立富余劳动力台账。通过走村入户、实地了解,建立富余劳动力台账,以此作为开展精准帮扶的重要依据。将复杂的就业创业政策整理成清单。通过集中宣讲、入户讲解、新媒体传播等多种方式解读政策,确保惠民政策能够被群众真正理解和运用,落地见效。协调组织开展针对性职业技能培训。针对当地产业发展需求和劳动力特点,开展有针对性地技能培训,从传统技艺到新兴技能,从农业技术到服务业规范,切实提升劳动者的就业竞争力。积极对接本地和东部企业用工需求。积极与本地企业沟通交流、与东部帮扶地区用人单位建立劳务协作关系,及时掌握用工需求,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搭建高效对接通道。重点群体实施“一人一策”精准帮扶。对脱贫家庭、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零就业家庭、残疾人、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建立专门台账,通过多种就业方式,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增收。

接待群众咨询、审核申报材料、组织培训活动、跟踪就业情况、回访就业人员……如今,张家辉依旧在平凡岗位上默默耕耘,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只有日复一日地坚守。

奉献中融入 服务中扎根

2017年,为响应国家号召,白城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2017届毕业生李鹏,报名参加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西藏专项。同年8月,他怀揣着对西藏雪域高原的向往和投身西藏建设的满腔热血踏入这片神圣的土地。

李鹏在平均海拔5200米、县城所在地海拔4800米、年平均温度零下2.8摄氏度的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安多县坚守了8年。作为县委员会第二巡察组副科级巡察专员,参与市级、县级等13次巡察工作,从最初的懵懵懂懂到现在的游刃有余。

“巡察是一项时间短、任务重的工作,从前期授权到掌握被巡察单位整体情况,摸排出重点方向等需要很大的精力,再到实地检查和问题深挖都需耗费心神,加班到凌晨三四点是常态。但当收到工作成果时,那份喜悦无以言表。”面对繁重的巡察工作,李鹏回忆道。

2025年,他参加西藏第十四批驻村工作,让自己对该项工作从一知半解到全面了解、从理论学习到实践探索、从工作落实到基层掌握,全面提升了自己。

驻村期间,李鹏担任乡驻村领队,并兼任驻村第一书记,工作累、事情多且杂。但正是这深入基层的驻村工作,让李鹏深切感受到了群众真正的所思所想所盼,明白了工作的侧重点,统筹全乡驻村工作需要考虑哪些问题。目前,李鹏正在学习借鉴各类经验典型,全力带领群众走在增收致富的道路上,持续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精神追求。

“我将怀着一颗炽热的红心,充分发扬‘两路’精神和‘老西藏’精神,把根扎在西藏这片神圣而美丽的土壤中。把自己化作一滴水,融入祖国的大好河山,全身心感受这片土地的温度与厚度,在奉献中践行初心使命,在扎根中书写担当。”李鹏坚定地说。

本版稿件、图片由白城师范学院提供

来源 | 白城日报

编辑 | 苗金明 编审|张芙

复审|黄永亮 终审|张宏

来源:白城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