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刷到柳州疾控中心公布的这个案例时,我手里的杯子差点没拿稳。一个才 16 个月大的宝宝,本该在妈妈怀里牙牙学语、探索世界,却因为一场本可避免的 “灾难”,被确诊感染艾滋病。更让人窒息的是,这场灾难的源头,竟然藏在爸爸那些 “不能说的秘密” 里。
刷到柳州疾控中心公布的这个案例时,我手里的杯子差点没拿稳。一个才 16 个月大的宝宝,本该在妈妈怀里牙牙学语、探索世界,却因为一场本可避免的 “灾难”,被确诊感染艾滋病。更让人窒息的是,这场灾难的源头,竟然藏在爸爸那些 “不能说的秘密” 里。
很多人觉得艾滋病离自己很远,总觉得 “那是别人的事”“我身边不会有”。可数据不会骗人 —— 根据国家疾控中心发布的《2024 年全国艾滋病疫情数据报告》,去年我国新发现 HIV 感染者中,15 岁以下儿童感染者有 321 例,其中近 60% 是通过母婴传播感染的。而这些母婴传播案例里,像这个宝宝一样,妈妈孕期检测阴性、产后因爸爸感染而被传染,再通过哺乳传给孩子的情况,正在逐年增加。这哪里是 “别人的事”,这分明是在给每个家庭敲警钟!
爸爸的 “侥幸”,成了刺向全家的刀
先把这个案例的时间线理清楚,你就知道有多荒唐又多残忍。宝宝因为支气管肺炎住院,检查时意外查出 HIV 阳性。医生第一时间让爸妈做检测,结果两人全中。可关键信息来了:宝宝妈妈生孩子的时候,HIV 检测是阴性的!这就意味着,妈妈是在生完孩子后才被感染的,而传染给她的,只能是身边最亲密的人 —— 宝宝爸爸。
后来通过基因分析,真相彻底浮出水面:宝宝爸爸先通过男男性行为感染了 HIV - 1 型病毒,自己可能没察觉,也可能是故意隐瞒,之后又把病毒传给了妻子。妻子更无辜,她完全不知道丈夫的情况,还在坚持给宝宝母乳喂养,就这样,病毒通过乳汁,悄无声息地钻进了 16 个月大宝宝的身体里。
你能想象妈妈知道真相时的心情吗?自己被最信任的人背叛,还亲手把 “危险” 传给了孩子。而这一切的根源,都是爸爸的 “侥幸心理”。很多有高危行为的人,总觉得 “一次没关系”“我不会那么倒霉”,甚至在可能感染后,因为害怕、逃避,连检测都不敢去。可他们不知道,这种侥幸,就是一把钝刀,慢慢割向自己的家人。
根据《中国艾滋病防治进展报告》,男男性行为人群是 HIV 感染的高危人群,感染率是普通人群的 15 倍以上。更可怕的是,这个人群中,定期做检测的比例不足 30%,很多人感染后自己都不知情,从而导致病毒进一步传播给伴侣。宝宝爸爸就是典型的例子,他的 “不检测、不告知”,直接让妻子和孩子成了受害者。
别再说 “母乳喂养绝对安全”,这些情况一定要警惕
看到这里,肯定有妈妈会慌:“我还在给宝宝喂奶,会不会有风险?” 先别慌,正常情况下,健康妈妈的母乳喂养是安全的,甚至是宝宝最好的食物。但这个案例也给所有妈妈提了个醒:当妈妈的健康状况发生变化时,母乳喂养必须谨慎再谨慎。
世界卫生组织(WHO)明确规定,HIV 阳性妈妈在接受规范抗病毒治疗、病毒载量控制在检测不到的水平时,是可以进行母乳喂养的。但前提是,妈妈必须知道自己的感染情况,并且接受专业指导。而这个案例里的妈妈,直到宝宝确诊,才知道自己被感染了,之前的母乳喂养,完全是在 “不知情” 的危险状态下进行的。
更让人揪心的是,我国每年有多少妈妈像她一样,在产后因为伴侣的原因,意外暴露在 HIV 风险中?根据某公益组织的调研数据,产后 1 年内,因伴侣有高危行为而导致妈妈感染 HIV 的案例,占女性新发感染者的 12%。这些妈妈原本以为生完孩子就 “安全了”,却没料到危险藏在自己的婚姻里。
所以,我必须提醒所有妈妈:即使孕期做过 HIV 检测,产后如果发现伴侣有异常行为(比如频繁外出、隐瞒行程、拒绝亲密接触等),或者自己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去做检测。别觉得 “不好意思”“怕伤感情”,你的健康和孩子的健康,比所谓的 “面子” 重要一万倍!
婚前、孕前筛查不是 “不信任”,是对婚姻最基本的负责
这个案例还有一个让人愤怒的点:如果宝宝爸爸在婚前或者孕前做了 HIV 筛查,早点发现自己的感染情况,是不是就能避免这场悲剧?可他没有,他选择了逃避,最终把全家拖进了深渊。
现在还有很多人觉得,婚前、孕前做艾滋病筛查是 “不信任对方”“扫对方的兴”。可我想说,这根本不是信任的问题,而是责任的问题!婚姻不是一场赌局,不能拿两个人的健康、甚至未来孩子的健康去赌。
数据显示,我国婚前艾滋病筛查率不足 40%,很多新人觉得 “我们感情好,肯定不会有问题”,直接跳过这一步。可就是这一步,可能会成为日后的 “定时炸弹”。就像这个案例里的夫妻,如果婚前做了筛查,爸爸发现自己感染,及时治疗,不仅能控制病情,还能避免把病毒传给妻子和孩子。
还有准备怀孕的夫妻,孕前筛查更是重中之重。根据《孕前和孕期保健指南(2023 年版)》,艾滋病筛查是孕前必查项目之一。因为如果妈妈在孕前就感染了 HIV,通过规范的母婴阻断措施,能把病毒传给孩子的几率降到 1% 以下。可如果像这个案例一样,妈妈是产后才感染,母婴阻断的最佳时机就错过了,孩子感染的风险会大大增加。
所以,别再把筛查当成 “多余的事”。主动提出筛查,不是不信任,而是在告诉对方:“我想和你一起,健健康康地走下去,给孩子一个安全的未来。” 这才是婚姻里最该有的样子。
感染 HIV 不可怕,可怕的是 “自暴自弃” 和 “故意隐瞒”
可能有人会问:“如果真的感染了 HIV,是不是就完了?” 当然不是!现在的医学技术已经很发达了,只要尽早接受抗病毒治疗,HIV 感染者的寿命可以和正常人差不多,而且病毒载量控制在检测不到的水平时,基本没有传染性。
根据国家疾控中心的数据,我国 HIV 感染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后,病毒抑制率达到 95% 以上,很多人治疗后能正常工作、结婚、甚至生健康的孩子。可问题是,很多人感染后,因为害怕歧视、觉得 “没脸见人”,选择逃避治疗,甚至故意隐瞒自己的感染情况,继续和别人发生无保护性行为,把病毒传给更多人。
宝宝爸爸就是这样的 “反面教材”。他感染后没有及时治疗,也没有告诉妻子,不仅害了妻子和孩子,还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传染给更多人。这种行为,不仅是对自己不负责,更是对他人的健康和生命不负责。
我见过很多积极治疗的 HIV 感染者,他们坦然面对病情,按时吃药,定期复查,生活和正常人没什么两样。其中有一对夫妻,丈夫感染后及时告诉了妻子,妻子没有离开他,而是和他一起去医院做检查,幸运的是妻子没有感染。之后丈夫接受规范治疗,病毒很快被控制住,几年后他们还通过辅助生殖技术,生了一个健康的宝宝。
所以,感染 HIV 并不可怕,可怕的是 “自暴自弃” 和 “故意隐瞒”。及时检测、尽早治疗、主动告知伴侣,才是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最负责任的做法。
这场悲剧,本可以避免
回顾整个案例,你会发现,这场悲剧其实有很多个 “止损点”:如果宝宝爸爸有高危行为后及时做检测,早点发现感染;如果他发现感染后及时告诉妻子,让妻子做好防护;如果夫妻婚前或孕前做了筛查;如果妈妈产后发现异常及时做检测…… 只要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做到了,这个 16 个月大的宝宝,就不会感染艾滋病。
可遗憾的是,这些 “止损点”,他们一个都没抓住。而这背后,是对艾滋病知识的无知,是对健康的漠视,是对家人的不负责任。
现在,这个宝宝要开始接受漫长的抗病毒治疗,小小的身体要承受药物的副作用,未来还要面对可能的歧视和偏见。而这个家庭,也因为这场灾难,陷入了无尽的痛苦和困境。这一切,本可以避免。
我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指责谁,而是希望更多人能从这个案例里吸取教训。艾滋病不是 “遥远的传说”,它可能就藏在我们身边的侥幸里、隐瞒里、无知里。别等到悲剧发生才后悔,现在就行动起来:主动了解艾滋病知识,有高危行为及时做检测,婚前孕前做好筛查,感染后及时治疗、不隐瞒。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护自己,保护家人,不让更多的 “宝宝” 重蹈覆辙。
来源:老犟爱说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