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年干警,是法院的未来与希望。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浪潮中,持续学习、深入思考、提升素养,是我们肩负公正司法职责的坚实根基。为点燃青年理论学习热情,打造一个属于石嘴山法院青年的思想交流园地,《石法青研书社》专栏今日正式启航!
开栏 · 语
青年干警,是法院的未来与希望。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浪潮中,持续学习、深入思考、提升素养,是我们肩负公正司法职责的坚实根基。为点燃青年理论学习热情,打造一个属于石嘴山法院青年的思想交流园地,《石法青研书社》专栏今日正式启航!
开卷有益,分享有光。让我们以书为媒,在阅读中汲取力量,在分享中凝聚共识,在思考中明确方向,用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法治事业贡献更磅礴的青春力量!
叶嘉莹说杜甫诗
“杜甫的诗之所以好,就是因为他的工力与他的感发是结合起来的,是七窍凿而混沌不死,这是杜甫的了不起之处。”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其诗多反映当时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也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他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叶嘉莹,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2016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古典诗词研究大家。她认为“杜甫的诗有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不避‘丑拙’,甚至以‘丑拙’为美。 杜诗之不避‘丑拙’源于他博大的关怀,他不但能够面对悲惨丑拙的现实,而且能把这样的现实表现得非常真诚恰当,同时传达出一种感发的力量。而“丑拙”经过真诚恰当的传达敢发,就形成了一种“诗之美”了。”
《叶嘉莹说杜甫诗》非叶嘉莹亲自撰写的专著,而是根据她在各地讲授杜诗的系列讲座录音整理、编纂而成。因此,这本书保留了开讲时深入浅出、娓娓道来的风格,读来仿佛亲临讲堂。
对于广大读者而言,推荐者认为这本书至少有两点值得品读。其一是叶嘉莹提出的“弱德之美”:说中国诗词里有一种在困境中依然坚持、不屈服的力量,像小草顶着石头生长。叶嘉莹53岁时,她的长女及女婿二人因车祸去世,这一不幸遭遇给她带来最沉重的打击,在极痛之余,有了一种彻底的觉悟。叶嘉莹一生的忧苦困境使她真正超越了小我,投身于更广大、更恒久的追求,她晚年捐出巨款,只为传承文化,展现了“士”的担当。其二是杜诗在描述家国情怀时所采用的“写实”视角。很多表述忠君爱国的诗有时读来有很浓的说教的意味,说的很“正确”,但听来是空洞而麻木的。杜诗将笔触伸向真实的社会现实——“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句子打破了传统诗歌中内容上风花雪月的局限,真诚恰当地表达了对家国民生的忧患和深切痛惜,同时传达出感发真挚的力量。“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体现他对国家的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体现他对人民的爱;“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体现他对家人的爱。叶嘉莹通过分析杜甫的作品,揭示了诗歌中丰富的情感和表现力,尤其是对国家、人民命运的深刻关怀,她分析明确、讲解细致,更注重从诗歌本身的感发力量来引导读者。她深入浅出地剖析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身世经历以及诗歌文本的细节,从而让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古代诗人的心灵、感情和品格的鲜活力量,对青年人格的涵养、理想信念的锤炼都意义非凡。
推荐人:陈大莉
石嘴山市中级人民法院
来源:石嘴山市中级人民法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