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家好!欢迎来到“畅读万卷书”。今天我们要聊布赖恩·杰弗里·福格的《福格行为模型》。这本书的作者福格博士是斯坦福大学行为设计实验室的创始人,研究人类行为超过20年,被誉为“行为设计界的爱因斯坦”。他提出的福格行为模型,简直就像给生活装了个“作弊器”,让你轻松养
大家好!欢迎来到“畅读万卷书”。今天我们要聊布赖恩·杰弗里·福格的《福格行为模型》。这本书的作者福格博士是斯坦福大学行为设计实验室的创始人,研究人类行为超过20年,被誉为“行为设计界的爱因斯坦”。他提出的福格行为模型,简直就像给生活装了个“作弊器”,让你轻松养成好习惯,甩掉拖延症。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有没有立过这样的flag——“我要每天锻炼”“我要早睡早起”“我要戒掉零食”,结果没过几天就偃旗息鼓了?我猜,大多数人都有过这种“想做却做不到”的经历。
这种失败感真的很打击人,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总是坚持不下来?是因为意志力不够吗?还是因为我们天生懒惰?其实都不是!今天我们要聊的《福格行为模型》会告诉你,行为改变的关键根本不在于逼自己“意志力爆棚”,而在于用科学的方法“偷懒”——让好习惯变得像刷牙一样自然,坏习惯想改就改。是不是听起来很神奇?接下来我会带你一步步解锁这本书的秘密,帮你找到属于自己的行为改变“密码”。
《福格行为模型》的核心可以用一个超级简单的公式概括:B=MAP。
B 是 Behavior(行为),也就是你想做的事,比如跑步、读书、早起。
M 是 Motivation(动机),你想做这件事的欲望。
A 是 Ability(能力),你能不能轻松做到这件事。
P 是 Prompt(提示),提醒你去做这件事的信号。
福格博士说,任何行为的发生,都需要这三个要素同时到位。缺一个都不行!就像做饭,你得有想吃的欲望(动机),得有食材和厨具(能力),还得有人喊你“开饭啦”(提示),缺了哪样饭都做不成。
这个公式听起来简单,但它背后藏着大智慧。接下来,我们就按照书里的结构,逐一拆解这三个要素,看看它们是怎么“联手”改变我们的生活的。
我们先来说说动机。很多人觉得,只要我特别想做一件事,就一定能做到。比如你想减肥,立下豪言壮语:“我要瘦10斤!”于是你报了健身房,买了跑鞋,信心满满。但没过几天,热情就没了,健身卡变成了“洗澡卡”。为什么?因为动机这东西,太不稳定了!
福格博士在书里提到,动机有三种来源:
1 内在动机:发自内心的渴望,比如你喜欢跑步的感觉。
2 外在动机:外部的奖励或压力,比如为了穿上好看的裙子而减肥。
3 环境动机:周围人的影响,比如朋友都在健身,你也想加入。
但问题来了,动机不是恒定的。它会因为你的心情、环境甚至天气而波动。比如下雨天,你可能就懒得跑步了;心情不好,可能就想吃薯片安慰自己。福格博士用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动机就像波浪,有高有低,靠它驱动行为,就像在海上冲浪,爽的时候很爽,但浪一退你就摔了。
所以,光有动机是不够的。我们得靠另外两个要素——能力和提示——来“稳住”行为。
接下来是能力。简单来说,能力就是你做一件事的难易程度。如果一件事对你来说太难,哪怕你有再强的动机,也很难坚持。比如你想每天跑10公里,但你平时连楼梯都爬不动,这目标是不是有点“天方夜谭”?
福格博士有个绝招:把行为变简单。他提出两个方法:
1 降低难度:把大目标拆成小步骤。比如别一开始就跑10公里,先从每天快走10分钟开始。
2 提升技能:通过练习让自己更擅长。比如学几个简单的瑜伽动作,慢慢增加运动量。
书中有一个超有趣的例子:福格博士自己想养成每天做俯卧撑的习惯。他没给自己定什么“每天50个”的高目标,而是从每天2个俯卧撑开始。更妙的是,他把这个行为设计得超级简单——每次上完厕所就做2个。你看,上厕所谁不会啊?这个行为简单到几乎不可能失败。结果呢?他坚持下来了,还越做越多,最后成了习惯。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行为改变的秘诀不是“拼意志力”,而是“偷懒”——让它简单到你想不做都难。你是不是也想试试?
最后是提示。提示就是提醒你去做某事的信号。没有提示,再强的动机和能力都没用。比如你想早起,但早上闹钟一响就关掉继续睡,为什么?因为那个提示没“触发”你起床的行为。
福格博士把提示分成三类:
1 人物提示:别人提醒你,比如朋友喊你一起跑步。
2 情境提示:环境触发你,比如床头放本书,提醒你睡前读几页。
3 行为提示:一个行为带动另一个,比如刷完牙就做10个深蹲。
其中,情境提示最厉害,因为它能让行为自动发生,不用你费脑子想。比如福格博士的“上厕所后2个俯卧撑”,就是用上厕所这个日常情境当提示。时间一长,行为就成了条件反射,像刷牙一样自然。
接下来是重头戏:怎么用它改变行为?福格博士在书里给了一个超实用的“行为设计”五步骤,跟着做,你也能成为自己的“行为设计师”。
步骤1:明确你的愿望
先问自己:我想改变什么?比如“我想每天读书30分钟”。
步骤2:列出行为清单
头脑风暴,把所有能帮你实现愿望的行为列出来。比如:
早上起床后读书
午饭后读书
睡前读书
通勤时听有声书
步骤3:找到“黄金行为”
从清单里挑出既有效又容易做的行为。比如“睡前读书”可能最适合你,因为晚上安静,没干扰。
步骤4:设计提示
给“黄金行为”加个提示。比如把书放在床头,每次上床就提醒你读。
步骤5:庆祝成功
每次做完行为,马上给自己点正反馈。比如读完10页,对自己说:“太棒了!”或者给自己一块巧克力。这种小奖励能让大脑记住“做这件事很爽”,习惯就更容易养成。
为了让大家更明白,我来分享一个我自己的例子:如何用福格模型养成每天写作的习惯。
我一直想每天写点东西,比如日记或文章,但老是拖延。于是我决定用B=MAP试试。
步骤1:明确愿望我想每天写500字。
步骤2:列出行为清单
早上喝咖啡时写
午休时写
晚上睡前写
周末去咖啡馆写
步骤3:找到黄金行为我发现“早上喝咖啡时写”最适合我,因为早上脑子清醒,喝咖啡又是每天的固定习惯。
步骤4:设计提示我把笔记本和笔放在咖啡机旁边,每次泡咖啡时就提醒我写。
步骤5:庆祝成功写完500字,我就让自己多看15分钟喜欢的综艺,奖励一下。
结果怎么样?
第一周,我从每天写100字开始,慢慢加到500字。现在,写作已经成了我早上的“标配”,不写反而觉得不舒服。这就是福格模型的威力——从小处开始,慢慢滚成大雪球。
讲到这儿,我想分享一个我对福格模型的新角度:行为改变带来的“情绪红利”。福格博士强调“庆祝成功”,但我觉得这不只是个技巧,而是个“情绪开关”。每次完成小目标,你奖励自己时,大脑会释放多巴胺,让你感到快乐。这种快乐会反过来增强你的动机,形成一个正循环。
比如我写作时,写完500字奖励自己看综艺,那一刻的开心让我更期待明天的写作。久而久之,行为本身就变成了奖励。这是不是比“逼自己坚持”聪明多了?
还有一点,福格模型让我意识到,失败不是你的错,是设计的问题。以前我跑步坚持不下来,总觉得自己没毅力。现在我明白,是我目标定太高、提示没设计好。所以,别再自责了,调整设计再试一次吧!
当然,福格模型也不是万能的。它最适合个人层面的小习惯养成,比如早起、运动、读书。但对于复杂目标,比如创业、写本书,可能就不够用了。这些目标光靠“简单化”不行,还需要战略规划和长期坚持。
另外,书中对群体行为或社会改变讲得不多。比如怎么让一个团队更有执行力,福格模型就没给太多答案。不过,对于我们普通人想改掉拖延症、养成好习惯,它已经足够强大了。
福格博士有句话我特别喜欢:“你不需要成为完美的人,只需要成为一个正在进步的人。”所以,别再等“完美时机”了,从今天起,挑一个你想改的行为,试试B=MAP吧!
如果你觉得这期内容有用,欢迎点赞、订阅、转发。咱们下期再见!
来源:白公子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