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精神”闪耀申城!AI赋能科学红毯,铺就向“新”科创路——探索未知,永不停歇|科技节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17 14:16 2

摘要:就在5月17日,2025上海科技节开幕式上,32位涵盖基础研究、战略科技、科技服务等维度的院士专家、青年学者、科企精英、科普达人、科学教育师生及2组机器人,组成9大板块13组科学界“方阵”走上了一年一度的“科学家红毯秀”。这些璀璨的“科学群星”发出了属于科技创

从黄浦江畔到张江科学城、从基础研究到未来产业,上海正以科创之力,铺就一条向“新”之路。

从神秘的大脑宇宙到遥远的极光幻境,科学秘境中的星辰大海闪耀着科研工作者的科学精神与科创思维的熠熠星光。

就在5月17日,2025上海科技节开幕式上,32位涵盖基础研究、战略科技、科技服务等维度的院士专家、青年学者、科企精英、科普达人、科学教育师生及2组机器人,组成9大板块13组科学界“方阵”走上了一年一度的“科学家红毯秀”。这些璀璨的“科学群星”发出了属于科技创新的时代强音。

在张江科学会堂,一张“AI红毯”缓缓铺开,各领域杰出科学家、科研机构及企业代表款步而来。作为每年上海科技节的重磅节目,也是展现科技魅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重要窗口,此次全新升级的AI科学红毯再次突破想象边界,借助XR无限拓展技术,现实景观被巧妙延展和重塑,创造出无垠的虚拟空间。

AI红毯秀与科学家精神共舞,现场以AI技术实时展示的科研成就向在场的“科技迷”们传递着闪耀的科学家精神。

提质强“基”,

释放科技创新“源动力”

人类的科学进展就如同自然极光一样,通过漫长的能量积累,在临界点骤然迸发出绚丽光芒。从基因编辑到分子合成、从数理逻辑到交叉学科,上海的科研工作者们以“冷板凳精神”点燃基础科学研究的燎原之火。

上至九天揽月,下探茫茫深海。在上海,硬核科技正以汹涌澎湃之姿,为创新带来磅礴动力。而基础研究作为推动科技发展与变革的原动力,也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和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

“作为医生科学家,我的目标就是更好地理解疾病的致病机理和生命的本质,从而做出创新的诊断方法和创新的治疗。”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长征医院)风湿免疫病主任徐沪济拉开了今年科学家红毯的大幕。为突破传统自体CAR-T技术“患者消费不起,药企赚不到钱”的困境,徐沪济联合杜冰教授团队,利用研制出的异体通用型CAR-T细胞在临床上探索治疗疗效和安全性。相关科研成果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回过头来看,我们取得的所有成果都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日积月累之下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厚积薄发。”徐沪济坦言,自己的研究在上海开花结果,与上海的科研环境密切相关,“不论是政策扶持、监管力度,还是人才资源,务实包容的上海在科研环境方面都优势明显。”

“上海基础研究条件很好,近年来在政府的推动下,正在向产业创新推动,创新条件可以说是越来越好。”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研究所研究员阮昊在接受采访时谈到。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和上海理工大学等科研单位,在超大容量超分辨三维光存储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对我国在信息存储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具有重大意义,在现场,阮昊也透露:“当前,我们正在组织攻坚工程化。”

“对于科学来说,问题比答案更重要。要做出好的科研,就要问出好的问题。”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主任袁钧瑛以自己的研究为例,“我在哈佛医学院读研时,发现了细胞死亡的问题,当时基本上没有人研究它。我对这个问题很着迷,一直研究了40多年。”

一个偶尔的机会,袁钧瑛看到麻省理工一项研究显示,线虫在发育过程中有130亿个细胞死亡,而线虫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模式生物。出于对问题的好奇,她申请去MIT做博士论文,发现了全球第一个调控细胞死亡的分子机器,成为其导师诺奖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后,袁钧瑛继续深入研究哺乳动物细胞死亡的分子机制。“有趣的是,当时还是没有人研究这个问题。”她因此得到了在麻省总医院建立实验室,3年后在《细胞》发表论文;紧接着第二年在《科学》发表论文,阐述了哺乳动物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成为该领域的第一个分子机理的突破。上世纪90年代,袁钧瑛发现哺乳动物细胞与线虫细胞不一样,发现了细胞程序性坏死机制,在人类多种疾病,尤其是神经退行性疾病中非常重要,“目前我们正在开发小分子抑制剂,来治疗相关疾病。”

作为“天关”卫星总设计师和中法天文卫星总指挥,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张永合走下红毯接受采访时笑着说:“这不仅是科学的盛典,更是科学和大众生活的融合时刻。”他所负责的“天关”号,是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代表项目之一,国际上被称为“爱因斯坦探针”,是全球首颗高灵敏度软X射线成像卫星,专门捕捉转瞬即逝的宇宙爆发源。张永合表示,这颗卫星集成了包括龙虾眼望远镜在内的大量中国自主创新技术,并通过智能化平台实现高稳定、高灵活的空间观测,成为全球科学界的重要发现平台,“天关就是我们平台‘载客’能力的典型例证,也是中国科技走向世界前沿的生动缩影。”

重大原创成果往往孕育于交叉学科合作和自由探索的土壤中。在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过程中,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一直被摆在核心重要位置,而上海也正在加快建成“基础研究先行区”。


近年来,上海加快推进“基础研究先行区”建设,支持尚思自然科学研究院等机构以选题为核心,引导科研团队挑战高风险高价值的研究课题,深耕有潜力带来科学重大发现或技术巨大突破的原创性研究,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研究员刘聪是上海首批“尚思探索学者”之一。

面对中国500万帕金森病患者的沉默困境,刘聪团队围绕帕金森病致病机制开展了十余年的基础研究,从关键病理蛋白α-syn相变聚集结构基础入手,不断拓展研究视野。近期,他们与复旦大学及上海交通大学等合作在Nature子刊及Science等杂志发表一系列研究成果,鉴定了多个与帕金森病致病α-syn聚集体结合的关键互作蛋白,如自噬关键蛋白LC3B及膜受体蛋白FAM171A2等。

卓越向“新”,

孕育产业变革“核爆点”

从0到1、从1到10、从10到100……在上海,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正深度融合。如同雨林的永恒法则——多样性,才是系统韧性的源泉,上海正身处一片茂密的热带雨林中,高密度集聚的科研机构如参天乔木,为创新提供支撑;初创企业如藤蔓般灵活攀附;高校与孵化器则像肥沃的土地,滋养着基础研究。

科技与产业共舞。如今,越来越多科技成果“落地生金”的故事正在申城上演。自带创新“基因”的康码生物,是无细胞蛋白质合成产业化的先行者,其创新研发的全世界首台无细胞蛋白质合成的生物反应器被喻为生物制造的“光刻机”。“科学只是发现宇宙的基本规律,而技术要真正应用于我们的生产生活。”红毯上,康码生物创始人郭敏款步走来,这既是一位科学家的“高光时刻”,更是上海科技成果转化的璀璨见证。

在张江科学会堂踏上科学家红毯,对于郭敏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今年正是郭敏学成归国,来到上海张江的第十年。2015年,郭敏学成归国,“我当时没有考虑别的地方,第一个落地点就在上海张江。”创业10年以来,康码生物始终在与这座创新之城“双向奔赴”,作为生长在热带雨林式科创环境中的科技企业,郭敏表示,在这里,科学不用披荆斩棘闯过“死亡之谷”,因为整座城市都是它的孵化器。

基础研究结下的累累硕果,当下正酿出芬芳美酒。今年科学红毯的一大亮点,则是人形机器人的首次登场,那就是两位“机器人”和他们的科学家。上海通用机器人公司傅利叶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顾捷、副总裁曾翔带着Fourier GR-2、Fourier N1来到了现场。

“能与机器人一起走红毯,展现了机器人未来的无限可能。”顾捷说,每个机器人都经过了上万小时和各种地形测试,让智能“大脑”与运动“小脑”不断进化,才能实现在场景应用落地。

“从傅利叶成立之初,我们就致力于研发赋能于人的机器人。第一款机器人并不像人,仅仅具备上下肢康复训练的功能。后来,我们研发的外骨骼机器人,可以帮助人从轮椅上站起来,恢复行走能力,看上去已经有了人形机器人的下半身。如今,我们有了真正的人形机器人。”已经走过10年创新创业之路的顾捷在会看走过的道路时感慨,“机器人未来的形态或许有多种多样,但一定会具备良好的感知能力、大脑决策能力、小脑控制能力,以及执行力,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10年来,顾捷深刻感受到上海科创氛围变得越来越浓厚。“公司发展和机器人研制需要各领域的专业人才,包括硬件的、软件的、电子的。他们集聚在张江、在浦东、在上海,十年如一日坚持创新,才能开发出引领国际的高科技产品。这离不开上海创新土壤的滋养。”

把个人奋斗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跑好历史的接力棒,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宽广舞台上绽放绚丽的青春光彩。作为承前启后的生力军、跨界融合的破局者,上海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院办副主任、骨类器官研究中心负责人白龙认为,科学不是对答案的背诵,而是对好问题的持续提问——“多问一句为什么”。

每一个源自好奇心的提问,背后引发出的思考,都可能成为推动一个产业变革的契机。目前,白龙正致力于将人工智能与材料生物学结合,在体外构建“迷你骨组织”——骨类器官,为骨折、骨质疏松等疾病提供更精准、更人性化的治疗方案。部分成果正进入临床注册阶段,向产业转化迈进。有趣的是,1991年出生的白龙与1991年创办的上海科技节,在“科学红毯”实现了“同龄相遇”:“这不仅是一次象征性的时刻,也像是一场与时代同行的对话。”

回归初心,

为梦想插上科普的翅膀

无论是科普达人,还是科学大咖,在上海,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正积极投身科技传播与科学普及的浪潮。

在AI红毯上,蒲慕明先生回望40岁的自己——40多年前,刚刚大学毕业踌躇满志的时刻;1984年放弃优厚待遇,回到清华大学生物系教书的时刻;1999年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成立的时刻;2017年全球首例体细胞克隆猴“中中”诞生的时刻。

作为享有国际盛誉的神经生物学家和生物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学术主任蒲慕明今年第二次登上“科学家红毯”。而这一次,他既是科学大家,更是科普达人。在他的带领下,自2005年起,脑智卓越中心多次自发前往四川资阳、雅安以及安徽潜山、无为等地开展科普夏令营,2000多名学生从中获益,并开发了越来越多的科普视频、漫画、书籍以及科普集市活动,将国际前沿的科研成果呈现给公众。

两年后,上海即将迎来全球科技传播盛事——2027世界科技传播大会。作为大会承办单位,此次登上“科学红毯”的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曾小勤表示,科学红毯正是一次科技传播的形式创新:“让量子计算科学家、航天工程师等科技前沿人物直面公众,让盛典本身成为科普现场。”曾小勤长期关注科技传播,在他看来,平衡科技传播专业性与大众性的关键在于“翻译力”与“共情力”的结合,“科学家要学会变身‘故事高手’,用生活化类比解构硬核知识。”

他特别强调:“公众参与不仅能够通过提出问题和探索解决方案逐步形成科学思维体系,同时也能为科研工作者提供调整研究方向的宝贵反馈。这种双向互动形成的‘传播激发需求、需求反哺创新’良性循环,把我们最新的科技成果带到青少年中,从小在他们心里播下科技创新的种子,为他们未来成长奠定坚实的科学素养基础。”

来源:上海科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