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过去,双十一是场全民参与的盛会,大家会熬夜守着零点抢购,为塞满购物车的打折商品感到开心。但现在,这个节日好像不那么热闹了,气氛平静了许多。
过去,双十一是场全民参与的盛会,大家会熬夜守着零点抢购,为塞满购物车的打折商品感到开心。但现在,这个节日好像不那么热闹了,气氛平静了许多。
这是怎么回事呢?
过去,双十一的热闹都集中在11月11日当天。如今却完全不同——国庆黄金周还没过完,各大电商平台就已经纷纷行动起来了。
你看,快手十月初就抢先开始,抖音、京东马上跟上,连小红书也提前加入了。而最早创办双十一的淘宝,反倒成了最晚启动的那个,直到10月15日才亮相。
这场原本一天的购物节,现在变成了一场持续近一个月的漫长活动。对消费者来说,天天都是促销,反而少了那份期待感。等到真正到了双十一那天,最初的购物热情早已消耗得差不多了。
说实话,现在不少人觉得双十一“没劲儿”了。以前那种为了凑满减而各种算计的玩法,确实让人心累,常常为了优惠买回不需要的东西。
大家已经厌倦了数学竞赛,只想要明明白白的打折。好在今年平台做出了改变,“官方立减”和“一件直降”让规则简单多了。
这背后其实是电商行业的大背景:该网购的人都已经上网了,平台没有太多新用户可争,只好努力让老用户买得更舒心。
3
前几年,李佳琦、薇娅这些“超头部”主播在双十一的江湖里呼风唤雨,他们的直播间就是销量保证,甚至能影响品牌的生死。一个大主播的推荐,就能让一个产品一夜爆红。
但今年,这股风向变了。平台们似乎有意在“削弱”头部主播的影响力,让流量不再过度集中于少数人手里。
快手搞起了主播争霸赛,把流量分给不同层级的主播;抖音鼓励商家自己开直播,通过“小店随心推”给自己直播的商家更多机会;小红书也开始兼顾商品和直播间的全面赋能。
这其实是在告诉消费者:你不再需要被少数几个“带货王”牵着鼻子走。更多的商家、更多的商品有了露脸的机会,我们能看到更真实的产品展示,也能听到更多元的声音。
这对于品牌来说,意味着不能再只靠头部主播的流量光环,产品本身的品质和口碑,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
4
今年的双十一,线上和线下的界限也变得越来越模糊。
淘宝推出的“远场电商+近场零售”模式,让品牌商家可以直接通过线下门店发货,有些甚至能做到一小时送达。京东的“秒送”、天猫超市的“近场闪购”也都是这个路子。
如果你想买一件大件商品,比如一台电视机,你可能更在意价格,愿意等上几天。但如果你急需一盒感冒药或者一瓶酱油,你肯定希望立刻拿到。
平台们正在试图满足这两种不同的消费需求。
这种线上线下融合的模式,给品牌商家带来了新的增长点。他们既能通过传统电商模式触达更广泛的价格敏感型客户,又能通过即时零售模式满足那些有即时需求的客户。一个品牌,两种玩法,销售空间自然就更大了。
国内市场竞争白热化,把目光投向海外,成了平台们不约而同的选择。
今年的双十一,淘宝首次同步在20个国家和地区启动,用多语言版本、砸重金补贴的方式“征战”海外。有意思的是,淘宝和阿里旗下的速卖通还玩起了“差异化竞争”:淘宝主攻东南亚,延续“万能的淘宝”定位;速卖通则更侧重欧洲市场,走品牌路线。
这种“出海”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根据当地市场特点进行本地化运营。比如在东南亚,淘宝就通过互动游戏吸引用户,甚至利用“反季销售”来开拓新市场(比如在南半球的冬天卖羽绒服)。
对国内商家来说,这无疑是个好消息。平台帮你解决了跨境物流、退货等一系列麻烦,你只需要把商品上架,就有机会把货卖到全世界。这种“轻资产出海”的模式,大大降低了中小商家参与全球贸易的门槛。
综合来看,今年双十一传递出一个清晰的趋势:它正从一个追逐销售数字的节日,回归到商业的根本。
对消费者来说,繁琐的促销规则正在简化;对商家而言,对头部主播的依赖在降低;而平台们也意识到,用户增长已近天花板,重心转向了留住现有用户。随之而来的,是更透明的价格、更合理的流量分配,以及更注重可持续的增长模式。
这标志着中国电商行业正在步入成熟。从早期的粗放扩张,到如今的精细运营;从追求规模,转向提升质量——双十一的变迁,也映照着国内消费市场的整体升级。
我们或许会怀念过去抢购的刺激,但换来的是更理性的消费决策和更顺畅的购物体验。这种转变,对各方来说都更为有利。
今年的双十一,其意义可能不在于交易额又创新高,而在于它为电商行业的未来探索了新的方向。当购物节褪去狂热,消费才能回归其本质,最终实现平台、商家和消费者的共赢。
来源:修竹书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