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一女子总是莫名口渴,每天狂饮15升水,检查结果惊出冷汗……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1 22:49 1

摘要:近2个月来,45岁的张女士(化名)生活得苦不堪言:她无时无刻都觉得口渴,需要不停地喝水。

一天喝掉近15升水

相当于27瓶550ml的矿泉水

床头必须摆着5升水桶才能“安心”

哪怕这样,口渴感还是挥之不去

可检查结果却让她懵了:血糖正常!

不是糖尿病,那究竟是什么“怪病”

能让人变成“喝水机器”?

医生抽丝剥茧揭开了这场折磨的真相……

01

日饮 27 瓶水,被“口渴”困住生活

近2个月来,45岁的张女士(化名)生活得苦不堪言:她无时无刻都觉得口渴,需要不停地喝水。

日饮水量已从最初的2~3升,增加至4~5升,到近期最高时甚至达到近15升,一天的饮水量相当于27瓶550ml的矿泉水。

即便如此,她还是渴。每天水不离手,床头甚至摆着5升水的桶放在旁边“续命”。

由于频繁地喝水和上厕所,她根本不敢坐车,不敢出门,生怕找不到厕所而尿裤子。

就算呆在家里,她也没有很舒心,平均每晚要起夜6~7次,晚上睡不够,白天困得很,连工作的心思都没有。

02

揪出“尿崩症”,对症治疗解困境

慢慢地,张女士开始担心自己是否得了糖尿病,于是走进玉环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

“尽管口干确实是糖尿病的典型预警信号,但检查结果显示张女士的血糖水平正常。正常成人日饮水量仅约2升,超7倍的摄入量实属异常。”接诊的副主任医师吴小娅介绍。

结合张女士的症状和初步检查结果,排除了精神性多饮、干燥综合征、高钙血症等常见病,迅速将病因锁定在水分代谢异常上。期间,内分泌科团队发现张女士的尿液连续3天保持低比重,推测可能是尿崩症。

为验证推断,内分泌科团队为张女士进行了禁水加压试验,通过减少水分摄入观察尿液浓缩能力。结果显示,禁水后她的尿液仍无法浓缩,但在注射合成抗利尿激素后,尿量骤减,随后的垂体核磁共振检查发现,张女士的垂体后叶信号异常,证实了激素分泌链“罢工”的病因,确诊张女士病症系中枢性尿崩症。

确诊后,科主任王爱芳为张女士制定了针对性的药物治疗方案,通过补充类似抗利尿激素的药物,帮助肾脏重新 “锁住” 水分。用药3天,张女士的尿量明显减少,晚上起夜次数降到1~2次,终于能睡上安稳觉,白天也恢复了精神,“现在出门再也不用着急找厕所,感觉生活又回到了正轨。”

若出现无法缓解且长期性的口干、口渴

千万不要掉以轻心

有可能就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需要重视起来哦!

到底什么是尿崩症?

尿崩症会有哪些症状?

日常生活中该如何正确喝水?

↓↓↓↓↓↓↓↓

03

别忽视口干口渴 “警报”

带你了解尿崩症与正确饮水方式

王爱芳主任介绍,尿崩症是由于抗利尿激素(ADH),又称精氨酸加压素(AVP)严重缺乏或部分缺乏,或者肾脏对ADH不敏感致肾小管吸收水的功能障碍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尿崩症主要症状为多尿、烦躁、极度口渴、大量饮水、大量排尿、低比重尿与低渗尿。长期尿崩症会造成营养不良、生长障碍等。尿量与饮水量相当,可出现遗尿,夜间常需饮水。多数患者因饮水、小便次数多影响生活质量。严重者可有电解质紊乱、肾功能不全甚至昏迷。

中枢性尿崩症最主要的症状就是极度口渴、大量饮水、大量排尿,患者也常伴随着烦躁情绪。

如何正确饮水

01

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水

不能靠渴不渴来判断是否需要喝水。当我们口渴时,身体内的水分丢失已有1%~2%,从水合状态来说这个时候人体已缺水。

02

喝水35℃~40℃最适宜

对于一般人而言,饮用35℃~40℃的水最为适宜,因为这与人体内的温度相接近,让胃肠道更舒适。怕冷人群可以选择饮用温度稍高的水,但最好不高于50℃。

03

小口慢喝,别大口猛灌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指出,普通成年人每天1500~1700 毫升。简单来说,记住“每天喝够8杯水”是一个方便记忆的口诀(每杯约200毫升),但更重要的是养成主动、少量多次喝水的习惯。

04

不用饮料代替水

很多人总觉得喝白开水“没有味道”,喜欢喝饮料代替喝水,且尽量少喝冰水。但过量喝含糖饮料易导致肥胖,进而带来更多的健康问题,还不利于牙齿健康。

王爱芳提醒,若出现 喝水像“牛饮”,尿量远超常人,且口渴难忍 的情况,别只想着“上火”“糖尿病”,及时到内分泌科就诊,通过尿比重、禁水加压实验等检查排查尿崩症。早发现、早治疗,就能尽快摆脱 “水不离手、厕不离身” 的困扰,找回正常生活。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来源:单体炼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