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去年回村里帮爷爷办寿宴,想请乡亲们一起搭把手,却发现以前随叫随到的邻居,现在要么说“忙着看孙子走不开”,要么说“地里的活还没干完”,最后只能花钱请镇上的人来帮忙。看着冷冷清清的院子,爷爷叹着气说:“以前村里多团结啊,谁家有事全村上,现在咋就不一样了?”其实村里
老家村里为啥不那么团结了?那些藏在日子里的变化,比道理更实在
去年回村里帮爷爷办寿宴,想请乡亲们一起搭把手,却发现以前随叫随到的邻居,现在要么说“忙着看孙子走不开”,要么说“地里的活还没干完”,最后只能花钱请镇上的人来帮忙。看着冷冷清清的院子,爷爷叹着气说:“以前村里多团结啊,谁家有事全村上,现在咋就不一样了?”其实村里不那么团结了,不是人心变了,是日子过法不一样了,藏着好几层实在的缘由。
人散了,“凑在一起”的机会少了
以前村里人种地靠牛拉肩扛,春天插秧、秋天收粮,哪户人家单干根本忙不过来,必须邻里互相帮衬——你帮我家割麦子,我帮你家运玉米,白天在地里一起干活,晚上在院里一起吃饭,活儿干完了,人情也热络了。那时候村里就一条主街,傍晚大家都搬着凳子坐在门口聊天,谁家有事儿,喊一嗓子全村都知道,想不团结都难。
可现在不一样了,年轻人大多出去打工,村里剩下的不是老人就是小孩,地里的活也用上了收割机、播种机,一个人就能搞定,再也不用找人帮忙了。去年村里修水渠,放在以前肯定是全村人一起挖,现在是村委会雇了工程队,乡亲们顶多站在路边看看,连搭把手的机会都没有。人凑不到一起,活儿不用一起干,慢慢就生分了,再想像以前那样“一呼百应”,自然就难了。
心思散了,“顾自家”比“顾大家”更实在
以前村里穷,大家日子过得差不多,心思都放在“怎么一起把日子过好”上——一起修水塘防旱,一起凑钱买抽水机,一起商量着种啥能多卖点钱,因为大家知道,只有村里好了,自家才能好。那时候谁家要是闹矛盾,老支书把双方叫到一起,说几句“都是一个村的,抬头不见低头见”,事儿很快就能解决,没人愿意为点小事伤了和气。
现在村里日子好过了,但各家情况不一样了:有的人家孩子在城里买了房,有的还守着几亩地;有的搞养殖赚了钱,有的开小卖部营生。心思都放在“怎么让自家过得更好”上,村里的事反而成了“闲事”。去年村里想修文化广场,要占几户人家的菜地,有的人家说“给多少补偿都不让占”,有的说“凭啥只占我家的”,吵来吵去半年没修成。不是大家小气,是现在各家有各家的盘算,“顾自家”的心思重了,“顾大家”的劲儿就弱了。
“管事的人”少了,没人再“搭梯子”连人心
以前村里的老支书、老长辈,说话特别管用,不仅能帮着解决事,还能把大家的心往一块聚。有次两家因为宅基地吵得要动手,老支书拿着烟袋锅子往中间一站,先听两边说委屈,再讲“远亲不如近邻”的道理,最后让两家各让一步,事儿就了了。那时候村里有啥活动,老人们牵头组织,年轻人积极参与,就连小孩都跟着凑热闹,人心自然就齐。
现在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在外,留下的老人要么管不动事,要么不想得罪人。上次村里有人丢了鸡,怀疑是邻居偷的,两家吵得不可开交,却没人愿意出来调解,最后闹到镇上,反而把关系彻底闹僵了。没有了能“搭梯子”的人,各家有了矛盾要么憋在心里,要么吵翻了天,没人再去主动缓和关系,时间长了,村里的人心就散了,自然就不团结了。
其实村里不那么团结了,不是乡亲们的感情淡了,是日子变了、生活方式变了。以前靠互相帮衬过日子,现在靠自己打拼;以前大家围着村里转,现在大家围着自家转。但要是村里真有大事,比如去年暴雨冲了桥,乡亲们还是会主动出来帮忙修;谁家老人病了,邻居还是会帮忙照看。说到底,村里的根还在,只是团结的方式,跟着日子一起变了模样。
来源:树下倾听的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