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以人为本”出版初心,探索“多维传播”出版新方式——《多维出版时代》新书发布会召开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3 12:13 1

摘要:2025年9月29日,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多维出版时代》新书发布会在杭州国家版本馆圆满举办。

*文章来源:公众号读一YE

2025年9月29日,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多维出版时代》新书发布会在杭州国家版本馆圆满举办。

作者马永强(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读者出版集团原总经理),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原总经理佘江涛,皖新传媒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克文,东方出版中心党委书记、执行董事陈义望,浙江出版集团党委委员、浙版传媒总经理张建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编辑常绍民,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党委书记、馆长吴雪勇齐聚一堂,深入解读新时代出版业的转型路径,共同探讨行业未来发展新方向。

山水相依、充满文化气韵的杭州国家版本馆(文润阁),承担着保藏、研究、展示中华文明珍贵成果与促进文化交流的关键使命,是连接古今的文化具象地标,在杭州国家版本馆的支持下,本次新书发布会得以搭建起业界重要出版人对话的桥梁。馆长吴雪勇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致以谢意,并祝愿出版越来越好,期许出版业携手馆藏,以典籍为媒,做好文脉的传承。

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文润阁)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版本馆官网

会上,佘江涛、张克文、张建江、陈义望共同为新书揭幕。随后,主持人常绍民邀请莅临现场的嘉宾围绕“多维出版时代的出版转型与价值创造”这一主题展开热烈讨论,各方思想交流碰撞出智慧火花,发布会后半程,作者马永强作了精彩发言,点明了在出版业面临变革的紧迫性的当下举行这样一场座谈会的深刻意义与重要价值。

《多维出版时代》新书揭幕

专家论点

佘江涛

出版要坚持长期主义,且实践和理论密不可分。本书强调出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出版业迎来新阶段,出版人可以探索多维出版,使出版内容多元化,此外,出版要持之以恒发展平台化。产业转型不可能一劳永逸,出版业永远处在动态变化之中,出版人要保持定力,更要主动拥抱变化、研究新局,将经验上升到实践。

张克文

做出版要知行合一,《多维出版时代》的出版引人深思,我们要牢记,出版的起点是出版的价值,对付一切难题,最重要的是回到出版的起点,以人为本。其次,本书提示出版人不忘情怀,作者马永强在书中展现的对出版的热爱与坚守,正是当下出版业所亟需的。最后,本书在研究未来出版要怎么做时,提出了“多维出版”这一视角,具有前瞻性。

陈义望

《多维出版时代》将“读者”作为核心研究对象,这一做法极具价值,书中对阅读的强调作为出版人深有同感。此外,“多维出版”这一概念非常深刻,出版业正面临不止一种危机——速度对深度的消解、流量对质量的碾压、碎片化对系统的冲突,这就促使我们重新定义出版价值,重塑出版流程,重构商业模式,重申人的主体性的价值,这些点在《多维出版时代》一书中各有体现,有重要意义。

张建江

本书的价值是多方面的。一是学术理论上的价值,全书所论内容兼具实践性与理论性,充实了出版研究;二是作者字里行间体现出的对推广全民阅读的使命感,阅读是出版之“命”,“读者”就是一个优秀的全民阅读推广平台,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三是本书对出版业未来的深度思考给人以启发,在注意力经济时代如何做出版,是亟待回答的问题,《多维出版时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答角度,契合当前时代对出版提出的要求。

马永强

《多维出版时代》作为自己近年来对出版业变革的一些思考与总结,想要传达的正是面对重大变革的出版业是有可能从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思维的创新中找到转型方向的,那就是立足于正在被重新书写的传统一维出版,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生产,合理利用、整合资源,升级传播思路和服务方式,最终向多维出版转型。具体而言,有六个要点:一是重新阐释出版概念,数字文明时代的出版不仅是文化传播、知识服务,还是生活方式的引领、价值的生产和创造;二是打破出版的边界,重塑出版生态,推动优质内容资源的多维传播;三是推动出版主业升维发展,实现“三个重构”——重构杂志出版的多维出版生态,重构图书出版的多维格局,重构全版权运营的版权产业体系;四是重构文化场域,推动书店从“卖书”向“美学生活引领和终身学习服务”转型;五是重建阅读服务业态,构建知识服务生态链;六是加快出版深度融合发展,推动形成出版新质生产力。

会议掠影

会场全景

图书捐赠仪式

与会人员合影

本页面照片来源:杭州国家版本馆

《多维出版时代》

从“读者”现象解析出版业从“一维出版”向“多维出版”转型的业态重塑过程。

书 名:多维出版时代

作 者:马永强 著

ISBN :978-7-108-08124-7

定 价:148.00 元

页 数:464页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于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深度剖析了读者品牌的发展历程,不仅为当代出版业的学术研究贡献了丰富案例,更以多元视角为出版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全新的理路与实践路径。书中不仅全面探讨了读者品牌在出版创新、阅读推广、数字化转型等方面的前沿实践,更以大量鲜活案例为基石,生动展现了读者品牌如何从“一维出版”迈向“多维出版”的坚定探索,无疑为中国出版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实践蓝本,为新时代出版话语体系建构、出版业态创新、出版生态的重构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

全书目录

序 《多维出版时代》 佘江涛001

“读者”现象

《读者》之路:一个时代的见证和参与 003

大学、城市与一本杂志 025

一个文化品牌引发的关注 034

阅读的力量

我们为什么做阅读 049

信息碎片化时代如何做到深阅读 067

让阅读丰盈孩子的童年 071

我们的目光会永远那么温暖 076

拥抱阅读一起向未来 080

用阅读疗愈心灵 083

标本的意义:一个省域的阅读调查 102

创意出版

让语文成为生命的底色 115

“读者·新语文”成长记 124

唱给孩子的古诗词 138

文化再生产

读者小站:引领美好生活方式的新平台 147

从读者小站看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价值 158

精美图画再现文化记忆 173

挑战与重构:实体书店的转型之路 180

多维之思

微笑曲线:出版业价值重构的密码 193

转型不是转行 196

用户价值管理 199

多维出版的组织创新与应用逻辑 202

他山之石:数字出版培训小记 207

融合创新

AI时代,传统出版如何突破“增长的极限” 215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的期刊创新 222

数字化与传统出版企业的选择 240

走向多维出版:一个文化品牌的突围之路 247

数字时代的新型出版传播 266

高质量发展视域下的出版深度融合创新 285

品牌赋能

数智时代读者品牌的传播策略 307

读者品牌战略的十个维度 317

附录 演进的逻辑

中国现代报业的萌芽 347

中国早期的文学报刊 354

文化传播与新文学的萌芽 362

近代报刊文体的演变与新文学 381

“公共舆论”的形成与文学变革 395

杜重远:从实业家到爱国报人 407

近代出版的文化自觉与民间立场 414

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必须处理好五个关系 427

农家书屋的文化创新与出版业面临的挑战 440

跋 问题意识、创新思维与学术自觉——马永强学术历程述论 原彦平451

后记461

序 《多维出版时代》

佘江涛

在数字文明奔涌的时代浪潮中,出版行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范式革命。传统的边界被打破,技术的裂变催生出无数新的形态,出版的本质也在虚实交融中被不断叩问——它究竟是文化的容器,还是价值的纽带?是知识的守门人,还是生活的参与者?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就在这部《多维出版时代》的字里行间。

永强先生与我同是南京大学文学院的校友。他不仅是读者出版集团的领航者,更是一位以实践诠释理想的出版变革者。在传统出版与新兴媒体的碰撞中,他始终保持着清醒的洞察力:出版从未局限于纸张与油墨,它的生命力在于对人的精神需求的深刻回应。从“读者·新语文”融媒体教育平台的搭建,到“读者小站”公共文化空间的延伸,从“读者·中国阅读行动”全民阅读工程的实施,到全版权运营体系的战略重构,他的每一步探索都在重新定义出版的边界,而这些探索的核心逻辑,正是本书试图阐述的主题——当下的出版转型是从“一维出版”向“多维出版”的全方位跃迁。作为优质内容生产商和阅读服务提供商,要始终锚定一切从内容出发的多维传播,坚持多维度多领域的价值生产和创造。出版的多维重构,本质上就是一场以“人”为中心的价值革命。我多次讲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解决的是:提高我们对内部和外部世界的体验、认识和探究的效率;加速知识树和知识图谱的形成,将碎片的知识系统化。但人工智能只解决了人格、感知、认知、想象力和创造力中感知、认知两个部分中的一部分问题,它并不在乎想象力和创造力,忘记了比感知、认知更重要的事情。人还是需要通过想象力、创造力,提升逻辑、形象、抽象三种思维能力,去从容面对线性结构和混沌结构的未来。出版的重构,最终需要在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推动下,实现人的创新和迭代。

在书中,马永强提出“三个重构”的理念,这不仅是方法论,更是对出版本质的回归。重构图书出版的多维格局,意味着跳出单一媒介的局限,让知识以更灵活的方式渗透生活;重构期刊出版的多维生态,则打破了内容载体的固化思维,赋予传统期刊更强的场景适应力;重构全版权运营体系,则是从产业链末端反推内容生产的源头创新。这三重维度,恰恰对应了出版行业从“内容供应商”到“价值服务商”的转型路径。

令我尤为共鸣的是,他对“出版即平台”的敏锐阐释。在流量为王的时代,许多从业者迷失于数据的迷雾中,而马永强始终坚守出版的初心——平台化不是追逐规模的工具,而是连接用户、内容与服务的枢纽。这一点,我们的理解高度契合,出版的未来必然是构建平台,以平台凝聚优质出版资源,形成内容服务能力,开展文化交流和长期的专业合作,通过高水平的合作拓展出版视野、提升出版高度。他立足“读者”品牌,通过“读者+”的模式延伸产业链、价值链,推动阅读疗愈,实现跨领域的资源整合,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当出版真正成为开放、共享的生态系统时,它便拥有了重塑社会文化肌理的力量。

马永强关于书店转型的一些思考,我是深有同感的。他认为,书店是一个思想交互、创意汇聚、人际交往的平台。在书店,人们不仅是邂逅一本书、一个人,而且是邂逅一种未知的生活,一个全新的世界。所以,推动书店向平台化转型,就是将其打造成为文化交流、价值传递乃至情感连接的文化场域,给用户创造更大的价值。他提出,打破传统图书的陈列方式,按照人的成长和发展需要组合、陈列阅读产品,就是重新建构新的知识服务体系,实现“文化的再生产”和“再出版”。利用AI、AR/VR等新兴技术,打造可听、可视、可交互的沉浸式阅读新场景,可以实现书店场景的多重价值。这些观点不乏新见,而且也符合实践的逻辑。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总结了“读者”品牌一家企业的转型经验,更在于提出了整个行业面向未来的生存法则。在技术颠覆与价值重构的双重挑战下,出版人需要的不再是焦虑或抗拒,而是像马永强这样以“破界者”的勇气拥抱变革。正如他在谈到出版深度融合发展时提出的十个维度的出版+“跨界”“破圈”一样,视野所及,不仅超越教育服务、公共文化服务、知识服务,而且把触角延伸向新兴的文化创意、阅读疗愈、城市创新等领域。他用实践探索在证明,出版的终极使命,是让知识成为照亮人类精神世界的灯火。

作为同行,我深知这场变革的艰难与壮美。但马永强的实践给了前行者以信心:当出版人敢于跳出传统思维的窠臼,将内容的深度、服务的温度与技术的广度相融合时,出版便能超越媒介的桎梏,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是为序。

来源:三联书店三联书情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