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实大伙儿对这事儿不算意外,毕竟过去二三十年,关于他的举报和花边就没断过,只不过以前每次调查他都能平安落地,这次算是栽了。
之前少林寺发了个通告,说前住持释永信涉嫌刑事犯罪,还挪用资产、违反戒律,现在正被多部门调查。
其实大伙儿对这事儿不算意外,毕竟过去二三十年,关于他的举报和花边就没断过,只不过以前每次调查他都能平安落地,这次算是栽了。
咱今天不深扒他被查的前因后果,主要聊聊他当“少林CEO”这些年,把少林寺从十几个人、20多亩地的小庙,折腾成商业化集团的那些事儿。
说实话,释永信的商业嗅觉是真挺灵的。
他1987年刚当住持,就瞅准了1982年电影《少林寺》的热度——那电影当年火到啥程度?票房1.6亿,观影人次超5亿,直接把少林寺的名气打向全国。
他借着这股劲儿组了武僧团,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这算是少林寺商业化的第一步。
现在看这操作可能觉得普通,但在当时,一个寺庙主动搞演出赚钱,已经挺新鲜了。
到了1997年,那会儿好多人还不知道因特网是啥,释永信又搞了个超前操作——建少林寺官方网站。
为了引流,他还把《易筋经》这本武功秘籍公开了,结果半年就有5万海外访问量。
要知道,阿里巴巴那时候都还没成立呢,这步棋走得是真够早的。
更绝的是1998年,他直接成立了河南少林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卖起了少林禅茶和少林素饼。
这可是中国佛教界头一个商业化公司,以前寺庙都是靠香火钱过日子,他倒好,直接从“被动等香火”改成“主动找钱赚”。
本来想这可能就是小打小闹,后来发现,这只是少林寺商业化的开始。
早期的尝试尝到甜头后,少林寺的商业化路子越走越宽,甚至延伸到了文化产品和品牌保护上。
释永信后来搞了个少林书局,不光出《少林功夫史》这种学术书,还印《少林武功入门》这种通俗读物,最火的时候一本能卖50万册。
接着又开了少林药局,卖的少林活乐高、灵芝茶,从几十块到上千块都有,2019年销售额就突破8000万,成了中医药圈子里的“网红”。
2008年互联网热起来,他又跟着赶潮流,在淘宝开了家叫“少林欢喜地”的店,卖佛教用品和武术用品。
除此之外,他还把少林元素授权给游戏公司,给电影当武术指导,甚至给手机号“开光”。
2006年联通在郑州推153号段,他主持给10个特殊号码开光,最后拍了32万多,其中4个8结尾的号码就卖了8.1万。
少林寺说这是慈善拍卖,但外界质疑是商业炒作也正常,毕竟“号码开光”这事儿,怎么听都有点像营销噱头。
而且释永信特别看重商标,注册了“南少林”“少林印象”等706个商标,覆盖了餐饮、珠宝、服装,甚至饲料领域,还专门成立公司管这些商标。
2020年森马出了批带“少林”印花的国风衣服,直接被少林寺发警告函下架;连周星驰的《少林足球》,据说因为没给“少林”元素的版权费,最后都放弃了内地市场。
老实讲,保护品牌没毛病,但这力度有时候确实让人觉得有点“较真”。
他还把生意做到了海外,2008年托管了云南四所古寺,2015年花1950万在澳大利亚买地建禅修中心,现在海外有60多个文化中心,每年能吸引2000多外国弟子。
这些中心搞会员制,普通会员年费3万美元,VIP2000美元,光美国洛杉矶那个中心,每年会员收入就超300万美元。
国内这边,2019年少林寺游客达420万人次,旅游相关收入超12亿,武僧团每年全球巡演超200场,单场收入从10万美元涨到50万美元,盈利是真不少。
但赚钱的同时,争议也没断过。
2015年他被弟子实名举报,说他有私生女、双户口、侵占公款,虽然调查组澄清了部分内容,但少林寺财务不透明的问题暴露了——比如管商标的那家公司,80%股权曾被他的关联人代持。
后来虽然股权转回去了,但2015年后,少林寺旗下公司开始注销,管商标的公司投资的14家企业,13家都注销了,只剩“少林欢喜地”还在运营。
释永信以前说过,搞商业化不是为了钱,是为了光大佛教,自己月薪只有700元。
这话有人信有人不信,毕竟少林寺赚的钱到底咋分配,一直没说清楚。
2013年还因为门票分成,把嵩山管委会告了,说5000万分成没拿到,后来僧人还去拉横幅问“门票70%去哪儿了”,利益纠葛一直没断。
现在释永信被查,少林寺的商业化之路也到了一个节点。
说实话,他确实把少林寺的名气和影响力做大了,让传统文化以更商业的方式被看见,但也让寺庙多了“铜臭味”,少了点“禅意”。
未来少林寺怎么平衡商业和佛教本质,才是更值得关注的事儿。
来源:史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