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中国人民银行黑龙江省分行副行长 赵庆德:金融支持黑龙江省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3 10:54 1

摘要:黑龙江省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是农业大省的典型代表。近年来,黑龙江金融资源加速向农业领域聚集,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受产品适配性不强和数字化水平不高等因素制约,金融对黑龙江省农业发展的支持效能与山东

文章|《中国金融》2025年第19期

黑龙江省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是农业大省的典型代表。近年来,黑龙江金融资源加速向农业领域聚集,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受产品适配性不强和数字化水平不高等因素制约,金融对黑龙江省农业发展的支持效能与山东省、河南省等农业强省相比仍存在显著差距。本文在梳理金融支持黑龙江省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成效的基础上,对存在的难点和问题进行剖析,探索金融进一步支持黑龙江省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路径,以期黑龙江省农业能够实现从“规模优势”到“质量胜势”的突破。

金融支持黑龙江省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为农业生产提供金融保障,确保粮食稳产和相关领域向好发展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黑龙江省分行(以下简称黑龙江省分行)针对规模种植主体及其他主体的大额融资需求,开展“梯度培育”和主动提前授信。

一是鼓励银行机构提前介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方案设计,提供专属信贷安排,加大黑土地保护信贷供给。黑龙江省分行引导农业发展银行黑龙江省分行全力服务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运用“农地+”系列创新融资模式,向土地规模化经营、黑土地保护、中低产田改造等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领域投放贷款48.5亿元,助力补齐农田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土壤肥力和田间管理水平,夯实粮食丰产稳产根基。

二是大力推广活体畜禽抵押贷款,扩大畜牧业保险和贷款贴息覆盖面。目前,黑龙江全省已累计制定出台活体禽畜抵押领域的省级支持政策7项、地市级支持政策14项。在密山市组织13家金融机构通过活体禽畜抵押的方式,共同为某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提供扩大生产经营所需的授信,授信规模累计达1.21亿元,并科学设定贷款期限为5年,打破了当地单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金额最高纪录,目前该合作社存量贷款已达2.16亿元。

三是探索林下、冷水渔业等领域的金融支持模式,满足不同类型主体差异化融资需求。黑龙江省分行引导建设银行黑龙江省分行创新推出支持林下经济发展需求的“龙林快贷”农户全流程线上信贷产品,为超过1万户市场主体提供信贷支持;引导绥化市银行机构针对智能渔场建设、鲜活水产品冷链物流仓储设施建设、水产品加工设施设备建设等创新拓展抵押担保方式,已满足渔业企业、渔业专业合作组织、水产养殖大户等的差异化融资需求。

截至2025年7月末,全省农业贷款余额达到3006.5亿元,同比增长16.5%。在信贷资金的支持下,2025年上半年全省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37.6亿元,同比增长3.8%,增速高于上年同期1.1个百分点;粮食播种面积达到2.29亿亩,长势好于上年同期,全年有望延续过去15年粮食产量位居全国首位的态势(见图1)。

创新信贷投放机制,推动建立农业产业发展新模式

一方面,落实差异化金融支持政策,单列信贷资金和考核激励方案,将专项金融资源向全省13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等脱贫地区倾斜。黑龙江省分行引导农业发展银行黑龙江省分行在重点帮扶县之一的拜泉县组建专业服务团队,大力推进耕地流转贷款业务,针对经营主体的特点和需求,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方案,简化贷款审批流程,提高贷款发放效率,确保不误农时。目前农业发展银行已为该县审批耕地流转贷款1500万元,支持流转耕地面积达1.6万亩,为当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另一方面,完善脱贫地区“联农带农”信贷投放机制,探索金融嵌入“联农带农”突出、收益分配合理、农民增收显著的农业产业项目新模式。黑龙江省分行引导黑龙江省农信联社聚焦支持以规模种植户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打造“无担保、免抵押、纯信用、零费用”种植快贷产品,贷款余额超过600亿元。

上述措施有效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黑龙江省实现由绿色大基地、大粮仓向大粮商、大厨房、大工厂的产业化升级。全省已累计创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6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2个、农业产业强镇69个;依托现代化大农业、生态资源优势,打造集风景观光、休闲娱乐、康养度假等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推出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20条。在产业化升级背景下,农民增收成效显著。2025年上半年,全省农民收入同比增长5.6%,其中工资性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同比分别增长7.9%、5.5%、10.4%和2.0%。

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全力支持“四个农业”加快发展

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和品牌农业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战略框架,黑龙江省分行推出组合式服务支持“四个农业”发展。

一是打造农业科技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支持高端农机装备研发制造,推动黑龙江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9.07%,高于全国平均值26个百分点,稳居全国第一。指导佳木斯市银行机构组建科技型农业企业“金融顾问团”,建立包括科技型中小农业企业、“专精特新”农业企业等在内的142家重点企业名单库,“一对一”开展融资对接服务,实现投放目标精准化、服务流程标准化,高效推进贷款审批和资金投放。同时,坚持科技赋能,借助智慧农服系统的平台优势,打造“助农贷款+移动支付+公共服务”新模式,有效推进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目前,该市已有9家银行机构接入智慧农服系统,创新推出超20项信贷产品,成功赋能农业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

二是构建绿色农业金融体系,发挥碳减排支持工具引导作用。引导邮储银行黑龙江省分行不断探索绿色金融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创新路径,将绿色金融与ESG评估指标纳入经济资本管理评价体系,通过将绿色信贷和涉农信贷两个领域的信贷资金政策相结合,引领信贷资金积极投向绿色“三农”领域。其中,邮储银行密山市支行获悉辖内某粮食加工企业同时开展以农业生产废弃秸秆、稻壳等生物质作为原料进行供能的业务,但企业面临原料回收资金短缺问题后,迅速组织专业团队登门拜访,第一时间启动绿色信贷的申请和审批流程,在最短时间内为企业发放绿色信贷资金1700万元。

三是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配套支撑,在全省15个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率先探索支持质量农业的差异化信贷服务。引导农业发展银行黑龙江省分行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之一的庆安县立足区域农业产业特色,支持辖内大米生产企业做大做强。近年来,先后向辖内某大米生产企业发放产业帮扶项目贷款超过1200万元、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约2900万元,全力支持企业水稻加工销售、粮食种植、批发和仓储等项目。在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支持和科学指导下,该企业成功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HACCP认证、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得到了有力保障。

四是面向全省农业品牌领军企业积极开展“品牌出行·金融相伴”活动,在农产品销售渠道中嵌入金融服务,提供融资支持。引导银行机构加大对禽畜养殖、瓜果蔬菜等“大食物”体系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助力擦亮“黑土优品”“九珍十八品”等地方特色品牌。在“2025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中,黑龙江省9个地理标志农产品荣登区域品牌(地理标志)百强榜。全省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突破1亿亩,其中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超过7500万亩,占全国总面积的38%。全省登记地标农产品数量达到168个,授权使用地标企业超过470家,240余家绿色、有机食品企业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

当前金融支持农业新质生产力效能与其他农业强省间仍存差距

农业领域金融产品适配性不强,设计逻辑和风控模型有待优化

近年来,虽然黑龙江省涉农金融机构在农业信贷产品设计和风险控制方面取得了一定突破,但产品设计逻辑趋同、风控模型相似的现象较为突出,与市场有效融资需求的适配度不够。从设计逻辑看,未能摆脱以传统抵押贷款为主的框架,新型经营主体信用贷款占比不足15%,低于山东省17个百分点。山东省推出的“金穗齐鲁·乡村振兴贷”产品,根据大棚作物生长周期灵活设定还款条件,与农业生产实际和生产者资金状况结合较为紧密;河南省推出的“中原粮仓贷”产品,采取从育种到加工的年利率浮动机制,适度、有效地为贷款主体节约融资成本。从风控模型看,黑龙江省依赖静态抵押物评估的审贷机制使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获贷率不高。相较而言,山东省运用遥感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实施动态监管,能够覆盖60%的设施农业;河南省则建立了全国首个省级农业信贷担保联盟,并将担保代偿率控制在1%以下。

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覆盖面不够,不利于农业新质生产力纵深发展

虽然黑龙江省银行机构不断下沉服务重心,延伸物理网点服务半径,但县域银行网点密度仅为每百平方千米0.8个,低于山东省(1.5个)和河南省(1.3个)水平。现存农村金融机构多为农业银行、邮储银行和农信系统下设机构,形式较为传统、单一,而山东省有青岛农商行等一批深耕农村的上市银行,河南省则推动“普惠金融服务站”全覆盖,相比之下黑龙江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覆盖不足,金融服务未能助力“农业大省”摆脱“产业弱省”的特征。2025年上半年,黑龙江省第一产业增加值为496.6亿元,而山东省则为3015.4亿元,黑龙江省第一产业规模不及山东省的六分之一,但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却达到7%,高于山东省(6%)1个百分点。可见黑龙江省与作为农业强省的山东省相比差距明显,未能形成协同发展、纵深发展的格局。

金融服务数字化水平不高,使得“高产低效”的现象较为突出

黑龙江省农业金融服务中数字化渗透率较低,线下网点办理信贷的场景占到半数以上。与此同时,山东省农担系统线上审批占比达到78%,平均放款周期仅为3.2天;河南省通过开发“豫农通”客户端实现农业领域信贷需求的智能匹配。金融服务数字化水平不高,制约农业生产效能的提升。以玉米为例,目前黑龙江省玉米产品大多数是淀粉和酒精等初级加工产品,玉米深加工率仅为24%,产品附加值低仅为原材料成本的1.46倍,国内较高水平的山东省附加值为原材料成本的1.9倍,美欧等发达国家玉米深加工利用产业链全程可增值5倍以上。

进一步助力黑龙江省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首先,推动金融服务和风控手段创新,促进农业金融高质量发展。结合乡村全面振兴、黑土地保护和建设农业强省等的不同需求,创新推出差异化的农业金融服务模式和风险控制手段。一是拓宽农业经营主体抵押质押物范围,积极推广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支持以农机具、大棚设施、活体禽畜、养殖圈舍以及农业商标、保单等要素依法合规抵押质押融资,探索开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农垦国有农用地使用权等抵押贷款业务。二是进一步优化整村授信模式,探索建设“信用村”“信用家庭”,提供免担保、纯信用、小额度、广覆盖、低门槛的普惠金融服务。三是推动建立风控信息共享数据库,逐步扩大数据库在农村地区的覆盖范围,并优先向信用等级高、资信程度好的农业经营主体发放贷款。

其次,充分发挥各类金融机构职能定位,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坚持并存互补原则,以涉农主体需求为导向,加强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和合作性金融机构的分工与协同。一是引导政策性金融机构明确政策性职能定位,结合惠农支农政策,完善政策性担保体系,提高金融服务普惠性。二是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继续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实地摸排春耕和秋收资金需求,把更多信贷资源配置到“三农”领域。三是引导合作性金融机构拓展绿色高效融资渠道,设立小微企业和普惠金融服务中心,实行流程化管理和“一站式”服务,延伸农村金融服务到“产、销、加、收、储”全链条,增加金融服务深度。

最后,强化金融科技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提高农业金融数字化水平。广泛运用金融科技手段,为银行业服务“三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式。一是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开发全流程线上融资产品,实现审批、签约、放款、还款等环节的在线自助式操作和自动化处理,尤其为交通不便的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用款便利。二是对农业核心企业与链上客户的交易环节进行数字化建设,通过数字化营销、云端化办贷等模式,串联起各家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生产脉络,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三是加快数实融合,加强银行机构同工商、税务、公安、医保、水利、农业等部门间的数据共享,打通涉农数据融合应用渠道,着力解决信息不对称和数据共享难的问题。■

来源:中国金融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