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洋”字物品:一段承载时代记忆的历史印记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3 10:58 1

摘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我国工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力亦相对有限,物资长期处于匮乏状态。

序言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我国工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力亦相对有限,物资长期处于匮乏状态。

六十年代老照片

大量日常生活必需品因国内无法自主生产,不得不依赖进口。

小到火柴、煤油,大到自行车、缝纫机,这些外来物品因“源自海外”的属性,被人们冠以“洋”字称呼,如“洋火”“洋油”“洋车子”。

上世纪凭票供应年代(50-60年代)

这种特殊称谓,既是当时物资依赖进口的直观体现,也成为那一代人独有的时代记忆。

以下介绍一些过去曾经带“洋”字的日用品,只是让我们正视历史,更加奋发图强的创造未来。

一、日常用品类

1. 洋火:早期国内火柴生产技术落后,需依赖进口,一盒售价约2分钱,我小时候就叫“洋火”或者叫“取灯”,目前大家都叫火柴。

火柴

2. 洋灯:即煤油灯,因燃料“洋油”(煤油)依赖进口,且早期灯具多为进口或仿进口样式,过去是家庭主流照明工具,后被电灯取代,目前叫煤油灯(仅少数怀旧场景或应急时使用)。

煤油灯

3. 洋油:指煤油(石油分馏产物),因国内无法自产需进口,主要用于洋灯照明,购买时需凭票。

煤油灯里的煤油

4. 洋胰子:香皂的旧称,因早期从国外引进得名,目前叫香皂(部分地区方言中仍沿用旧称)。

香皂

5. 洋蜡:即蜡烛,过去国内生产技术不足,需依赖进口,农村常将其作为备用照明工具,目前叫蜡烛(多用于装饰或应急)。

蜡烛(洋蜡)

6. 洋布:区别于手工织造的土布,指机器织造的平纹布,早期依赖进口,目前叫棉布/机织布。

洋布(机织布)

7. 洋瓷盆:即搪瓷盆,早期制作工艺依赖进口,相关品类还包括搪瓷碗、搪瓷缸等,目前叫搪瓷盆(仍有少数人使用)。

洋瓷盆(搪瓷盆)

8. 洋伞:不是指遮阳用的“阳伞”,是最初从外国传入的晴雨伞,在七八十年代属于贵重物品,目前叫雨伞、晴雨伞。

洋伞(雨伞)

9. 洋碱:现在叫肥皂,源于其制造过程中使用的碱性成分(如氢氧化钠),因早期从国外引进得名。

也有部分地区把发面用的粉末状小苏打叫“洋碱”。

肥皂

10. 洋烟:19世纪末从欧美传入的卷烟,如“品海牌”,早期属于舶来品,

上世纪都是自己卷烟

小时候,父辈们都是自己手卷烟,成品卷烟按包卖,大家都叫它“洋烟”,目前统称香烟,进口品类称为“外烟”。

洋烟

11. 洋袜子:清代从国外传入的机织线袜,

民国粗布袜子

区别于传统粗布袜,目前叫线袜、棉袜。

洋袜(袜子)

二、工具与设施类

1. 洋钉:即铁钉,过去国内基础工业薄弱,需依赖进口,目前叫铁钉(已实现完全国产化)。

铁钉

2. 洋灰:即水泥,早期因工业落后需进口,粤语中曾称“红毛泥”,目前叫水泥(部分老年人仍沿用“洋灰”旧称)。

水泥

3. 洋镐:即十字镐,因早期依赖进口得名,目前叫十字镐(“洋镐”一词偶有使用)。

十字镐

4. 洋刀:早期从国外引进的刀具,涵盖西式民用刀(如餐刀)、军用刀等,因形制、锻造工艺与国产传统刀具(如中式菜刀、腰刀)差异显著而得名,目前多按用途细分称谓,民用类称西式刀具、进口餐刀,军用类则称对应军用刀具。

洋刀

5. 洋锹:用于挖土、铲土的工具,因形制或工艺仿自国外,目前叫铁锹。

铁锹

6. 洋铁壶:用于烧开水的铁壶,早期依赖进口或引进技术生产,目前多被不锈钢壶/电水壶取代。

洋铁壶

7. 洋撮子:类似簸箕的杂物撮取工具,因形制受外来影响,目前叫撮子、簸箕。

洋撮子

8. 洋井:即压把井,采用活塞式抽水原理,技术从国外引进,采用胶皮活塞原理,手压出水,在六七十年代逐步普及,现被自来水取代,俗称压水井。

洋井

三、交通与机械类

1. 洋车子:即自行车,曾是“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中的奢侈品,早期无法自主生产,1950年天津自行车厂产出首辆国产“飞鸽”牌自行车,目前叫自行车。

飞鸽自行车

2. 洋机子:即缝纫机,是“三转一响”中的婚嫁必备物品,早期依赖进口,目前叫缝纫机(现以电动款为主)。

缝纫机

四、文化娱乐类

1. 洋戏匣子:即留声机,从国外传入的音频播放设备,早期属于高档娱乐用品,目前叫留声机(多作为复古收藏品)。

洋戏匣子

2. 洋娃娃:早期从国外进口的西方风格玩偶,目前泛指玩偶(仅在特指西方样式玩偶时使用“洋娃娃”旧称)。

洋娃娃

五、食品与作物类

1. 洋糖:即水果糖,过去国内糖果生产技术不足,以进口为主,目前统称糖果(“洋糖”旧称已逐渐淡出)。

羊糖(水果糖)

2. 洋芋:即土豆,原产于美洲,16世纪传入中国,目前叫土豆/马铃薯(北方部分地区仍称“洋芋”)。

洋芋

3. 洋柿子:即番茄,原产于南美洲,明万历年间传入中国,因外形似柿子得名,目前叫番茄/西红柿(北方部分地区仍称“洋柿子”)。

洋柿子

4. 洋黄瓜:从欧洲引进的绿色细长黄瓜品种,区别于本土旱黄瓜,目前叫黄瓜/青瓜。

洋黄瓜

5. 洋葱:原产于西亚,明清时期传入中国,因区别于本土葱类得名,目前仍叫洋葱。

洋葱

6. 洋姜(菊芋):菊科植物,原产于北美洲,17世纪传入中国,可腌制或凉拌食用,目前仍称洋姜、菊芋。

洋姜(菊芋)

7. 洋白菜(卷心菜):清代从海外引进的蔬菜,目前叫卷心菜、甘蓝。

8. 洋芹(西芹):近代传入的芹菜品种,茎秆粗壮,常用于西餐或中式炒菜,目前叫西芹、洋芹。

洋芹(西芹)

六、服饰类

1. 洋服(装):即西服,从西方国家传入的服装样式,区别于传统中式服装,目前叫西服/西装(“洋服”旧称仅见于怀旧语境)。

洋服

结束语

“洋”字物品的发展历程,是我国从物资依赖进口到实现自主生产的缩影。

凭票供应之全国粮票

随着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洋”字称谓逐渐淡出日常生活,取而代之的是品类丰富、品质优良的国产商品。

凭票供应之肉票

如今,我国已成为制造业大国,家电、机械、农产品等产品远销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

大国制造已经走向了全世界

从“洋货进中国”到“国货走世界”,这一转变不仅见证了国内物资的极大丰富,更彰显了国家综合实力的跨越式提升。

文章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九公子666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