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红雷潜伏原型,刘青石的传奇:4年荒野求生,22年等待清白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3 09:55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知悉。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知悉。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丨编辑 小豆包

2008年春天,在北京朝阳医院的病房里,85岁的刘青石紧紧地盯着笔记本电脑屏幕,屏幕上正播放着《潜伏》的最后一集——余则成在机场回过头,望向翠平,不过却再也未能相见。老人突然伸出手,去触摸屏幕,用带有闽南腔的普通话,缓缓地喃喃自语:“她未曾等到我她已然改嫁了。”守在旁边的学生这才猛然意识到,这位平日里说话温和的老人,竟然是剧中余则成的原型之一。

这个画面,就如同一记重重的锤,将那尘封了六十年的记忆,给敲开了。当我们于屏幕前,为那些虚构的谍战故事,而唏嘘不已时;那些真实的谍战英雄,却正静静地坐在病床上,用那布满深深皱纹的手,轻轻地擦拭着眼角。他所擦拭的并非是眼泪,而是一段被岁月的时代所封存起来的真相。

第一章基隆港的“双面人生”

1947年,在台北24岁的刘英昌过着令人羡慕的生活。作为机械行的少东家,他身着定制的西装,轻快地跳着伦巴,是基隆港颇有名气的“上流青年”。不过在那光鲜的外表之下,这个年轻人每晚都在灯下品读鲁迅的《呐喊》以及巴金的《家》。那些文字仿若火种,点燃了他对殖民统治的愤恨。

改变发生在一个闷热的午后。同乡吴克泰带他走进台北车站后巷的牙科诊所,这里没有行医执照,只有等待已久的蔡孝乾——中共台湾省工委书记,蒋介石悬赏十万大洋通缉的要犯。

没有党旗,也没有宣誓词。蔡孝乾递来那,指甲盖大小的薄纸:“愿不愿意把命交给人民?”刘英昌轻轻地,点了点头,随后便将那纸片,迅速地吞进了肚子里。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却完成了他从商人到战士的重大转变,“青石”这个代号也就此,诞生了。

第一次任务,就对这个新晋的情报员的智慧进行了考验。他需要将台湾东部的兵力部署图,送往上海。如何能够,成功躲过严密的港口检查呢?他找到了令人惊叹的方法——把文件缩拍成微缩胶卷,塞进进口牙膏管的夹层里,接下来谨慎地灌回牙膏。

更绝的是,他向基隆港检疫站的工作人员进行了贿赂,将备用胶卷藏匿进医用的避孕套当中。“那个时候啊,台湾对于橡胶制品的检查最为宽松”,他在晚年的时候面带笑容地回忆着,“谁又会真正去仔仔细细地翻看那些东西呢?”首次渡过海峡之时,他在那摇晃不停的船舱里吐得天地都变得昏暗了,不过却依旧顺利地将“特殊的牙膏”送到了上海。

华东局的回电仅有八个字:“情报收到,事关全局。”那晚那个曾为商人的人在外滩将一整包烟抽完。海风驱散着烟雾,亦吹走了他最后的那丝犹豫。“那时才发觉自己并非小商人,而是中国人。”这般身份的转变,相较于任何荣誉,都更令他心安。毕竟在1947年,为国家行事的风险,远远大于做生意。

第二章雪崩时的逃亡

1950年1月,变故悄然而至,让人猝不及防。蔡孝乾先是在第一次被捕后幸运地逃脱了,不过到了2月,他却又再次落入法网。这位省工委书记仅仅用了一周的时间,就撰写完成了包含着四百多人的名单。

台湾地下党组织不断遭受破坏。吴石、朱枫等重要成员先后被抓捕,于6月10日被押往刑场。当时台北街头满是浓重的血腥气息,警笛声一声接一声,在城市上空长久回荡

刘青石的末日,也在渐渐逼近。他本应前往西宁南路的茶叶铺去取情报,刚一拐进巷口,便听见妻子的哭喊之声。特务把林雪娇按在地上,那枪托狠狠地砸向她的后背,逼迫着询问丈夫的下落。刘青石用台语骂道:“你们找错人啦!”随后转身便钻进了人群。这一决绝的转身,开启了他长达四年的荒山生涯。

他带着三名交通员,先是逃往“月眉山”,随后便藏身于花莲一处废弃的“铜矿坑”里。生存成为了最为严峻的考验,没有粮食之时,就悄悄去种植山苏、地瓜;缺乏盐巴之际,便收集雨水,接着将其晒干以取盐。最令人难以忍受的,是那种每时每刻都存在着的孤独感,四个人每天仅仅能靠眼神来进行沟通,就连咳嗽也都小心翼翼,不敢发出一丝声响。

1952年冬天,那时候最小的交通员阿吉,突然之间发起了高烧。刘青石呢,全然不顾危险,毅然冒险下山去买药。回来之时,他瞧见了,在那矿坑口处插着三炷香——原本啊阿吉被搜山队给发现了,当场就被击毙了,接着又被吊在了树上用以示众。那晚他在矿坑的石壁之上,郑重地刻下了这样一行字:“阿吉哥哥带你回家。”

看着同伴牺牲,却无能为力,这种感受比受刑还要难受。多年后他如此回忆。在荒山里,彼此是唯一的依靠,失去任何一个,就如同被砍断了手脚一般。

第三章无奈的投降与漫长的等待

1954年,台湾开始推行“连坐保甲”。刘青石的弟弟,他的妹妹,以及岳父陆续被捕。母亲托人带话:“若再继续躲藏下去,那全家都将要沉沦于基隆港了。”

3月的一个雨夜,他缓缓地穿着那身蓑衣,走进了台北保安司令部。值班军官起初还以为他是来告密的普通农民,不过直到他慢慢地掏出那本“自白书”:“我是中共的交通员,携带着电台密码以及组织的名单前来自首。”这份名单上的人员早已全部转移,如今能够抓到的,就只有他本人了。

国民党把他关进了那号称“台湾渣滓洞”的青岛东路三号。半年过后,当局声称他已然被“感化”并任命其为保密局的上尉联络员。在那表面顺从的背后,他一直都在盘算着怎样才能返回大陆。

1955年夏天,机会终于到来。他随国民党情报船“海鲸号”驶向金门途中,借着漆黑的夜晚机警地跳入海中。不久后在厦门角屿被解放军哨兵俘获。那名哨兵对他全身细致搜查,只找到一张被海水泡得残破不堪的照片,照片上是妻子林雪娇抱着刚满一周岁的女儿,背面写着“盼归”三个字

这张照片,反而成了“罪证”他被押往北京,接着被关进了功德林监狱。公安部裁定他为“敌特诈降”,这一关押,就是四年那么久。1959年,转到河北涿县特管农场去劳作,和杜聿明、沈醉等那些前国民党将领一起,挖渠烧砖。

沈醉于回忆录中记述道:“这个台湾籍人士,身形瘦得宛如竹竿一般,不过却最为擅长扛起麻包。晚间之时,他还悄悄地为同狱难友绘制台湾地图,口中言道:‘总归有一日是要回去的。’”

第四章平反后的平凡人生

1979年,中央统战部的一纸通知,终于缓缓到来:刘青石是我党地下工作人员,其历史情况十分清楚,现已为其恢复名誉。此时距离他在那牙科诊所中,将那张小纸片吞入腹中,已然过去了32年。

他被分配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大一的英语课程,月薪为43元。学生们仅仅知道,这位刘老师在说话时带有闽南地区的腔调,喜欢把“verygood”讲成“威力固”,却无人知晓,他曾经是台湾当局的“最为重要的要犯”。

从惊心动魄的谍战,到平淡的教学生活,这种落差,普通人难以承受,不过刘青石却安之若素。“能堂堂正正地活着,还能够为国家做事,这就够了。”他说道。

2008年11月,刘青石悄然而然地离世。在整理遗物之时,家人于衣柜的底层找寻到一支干瘪瘪的铝制牙膏管,那剪口之处依旧残留着干涸涸的牙膏渍。管内卷着一张已然发黄的照片——24岁的他身着西装,站在基隆港的灯塔之下,其背面工整地写着:“为了那崭新的中国,为了那宝岛台湾,我将自己放置进黑暗之中,却坚信天定然会亮起。”

结尾

朋友如果你也看过《潜伏》,下次重刷时不妨想想刘青石。电视剧里的余则成至少有个开放结局,现实中的刘青石却失去了组织、错过了爱人,用大半生等待一个清白。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什么呢?或许是这样——真正的英雄,不是永远正确的人,而是在黑暗之中,依然坚持信念的人。他们就像那支,藏着情报的牙膏管,外表显得普通,内里却藏着能够改变历史的秘密。

如果你对这段历史感兴趣,我建议找个周末去图书馆,翻翻《台湾地下党往事》这类书籍。不是要你成为历史专家,而是让我们知道,今天平静的生活背后,曾有人付出过怎样的代价。

记住刘青石,不是要记住悲伤,而是要记住——有些光明,需要有人先走进黑暗才能换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认真对待每一天的生活,因为这份平凡,正是他们曾经拼死守护的珍贵礼物。

来源:德云社小豆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