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八点整,北方城市街头的气温刚触及三十度。几乎每个人步伐匆忙,马路边生意人推着货车闯过红灯,广场小摊贩顶着阳光怒吼“白菜一块八”。一切喧闹和浮躁都在让你意识到,普通人的生活压力和变化其实比想象中更快。就在这样一个时刻,网上冒出一组数据:今年毕业季,约1158万应
八点整,北方城市街头的气温刚触及三十度。几乎每个人步伐匆忙,马路边生意人推着货车闯过红灯,广场小摊贩顶着阳光怒吼“白菜一块八”。一切喧闹和浮躁都在让你意识到,普通人的生活压力和变化其实比想象中更快。就在这样一个时刻,网上冒出一组数据:今年毕业季,约1158万应届大学生抢夺岗位,平均十个毕业生里有六个不是直接就业——要么继续求学,要么选择创业,要么暂缓找工作。
一瞬间,网络评论区沸腾。不少人说,“上大学到底用处有多大?”有人抓住身边年轻人焦虑:“那么多年辛苦学习,不如早点去打工。”质疑和焦虑的声音很快覆盖了校园、家长和招聘市场。
结果已经出现,反转令人哑然——毕业那天不仅没有大家期盼的喜悦,反而变成一场大众焦虑。高校食堂门口送别似乎失去了仪式感,朋友圈的毕业照配文再不是“开启人生新篇章”,而是“愿你不被失业击倒”。一些人甚至自嘲:“毕业典礼就像走过场,现实却像一把刀。”
但现实背后的原因,是巨变时代给年轻人带来的多重选择和压力。
变化最快的就是招聘现场。某一线城市大型招聘会刚开始半小时,很多企业的岗位表已经被翻遍。求职者排起长队,一位历史专业女生说:“昨天简历打印了十份,一个上午只投出去两份,因为很多岗位直接卡专业,不接受非技术类。”另一位小伙笑着摇头,“有人参加了二十多场面试,一个offer都没拿下。”数据也佐证了这种“海投无果”:教育部今年数据显示,应届毕业生投递简历平均次数超过去年同期三倍,但拿到实习或正式工作的比例不升反降。
而众多单位招人更谨慎,更讲究实际技能。一家公司HR透露,“我们收到的简历好多是漂亮话,但真正能做事的不多。现在企业更想找一专多能、马上就能上手的人。”还有大量企业直接写出“985/211优先”“硕士以上”“有实习经验”这些要求,让不少三本、民办和小地方院校的学生直接没了投递机会。
现实只会越来越直接:学历只是进门的钥匙,更重要的是专业跟社会需求对接。这也是为什么,如今很多大学生宁愿读研深造,希望获得更高学历给自己加分。但研究生招生也是另一种压力,每年竞争越来越激烈,就连导师自己也说,“以前研究生起薪叫铁饭碗,现在入学都得考量有没有就业能力。”
现场的不安和焦虑,在家长圈也蔓延得很快。有母亲在社交平台感慨儿子找工作太难,说,“这届孩子确实不易,社会门槛抬高了很多。”家长们鼓励孩子继续读书、提升学历,可有的却怀疑是不是读到博士也可能依然找不到好工作。有网友感慨行业变迁带来的现实压力:“以前考公务员就是保底,现在连小公司都看应届生能不能立马给企业创造价值。”
最为典型的是大学生考公热潮。今年公务员考试报考人数创新高,比去年增长20%以上。现场排队签到、查体、政审,每一个环节都是存亡时刻。不少学生背水一战,有人从大一下就开始备考,有人索性在校期间连续考三年。报考热门职位竞争比最高达到两千比一。在这样的环境下,一部分大学生宁可选择稳定,也不敢踏进陌生行业。
实际影响并不是只有就业难。造成的最大影响,是整个年轻群体对于未来的不确定和焦虑。这种情绪蔓延到社交话题、直播间和各自家庭。
不少人开始反思,“学历是不是万能钥匙?”有分析指出,一部分岗位,比如新兴互联网、算法、大数据、AI实验室,更看重实际能力、项目经验,而不是光看文凭。而一些传统行业,比如制造业、教育和医疗,则依然对学历要求极高。所以就业难只是表面,看清专业和目标才是关键。有人调侃,“诗和远方现在更像一纸证书。”
另一方面,创业成为一条路,但同样充满变数。今年由于大环境影响,创新创业板块项目锐减。调查显示超过45%毕业生创业失败,多数是资金断流、市场难觅。但也有极少数人通过短视频、电商等新渠道崭露头角。社会氛围变了,不再崇尚一条路走到黑,而强调多条选择并存。
最具争议的是,现在大学生价值观分化明显。一部分人坚持理想,坚持自己热爱的专业方向,不论市场怎样;另一部分则极力向热门行业靠拢,为收入和身份奔波。有人质疑社会是否过于功利,只看结果不谈过程,还有人力挺“一步一个脚印才是真本事”。
种种争议里——谁能抓住机会,谁又会错失平台?
现实里的故事远比数据来得真切。北京某普通高校的一位毕业男生,三年修了社会学专业,没有实习经验,毕业季他连投20家单位都没得到回应。他转而去做直播带货,一开始只卖几千元小商品,半年后积累粉丝破万,每天互动成了他工作的一部分。有网友留言称,“不是只剩混社会一条路,但一定要认清自己,找到适合你现在的入口。”
但更多人还是被动。“身边同学好多都读研,其实也没太看好未来,只觉得不读书就没点底气。”另一名来自东北小镇的女孩说,“我妈妈希望我考编,我同学全在海投医药企业,其实都是要找出路。”
各行各业、多种身份的人共同造就了这个复杂局面,没有简单统一答案。但一组现实数据一直刺激着大家:与去年相比,今年各大城市的人均月薪增速只有5%,涨幅是近五年来最低。这意味着大多数毕业生即使找到工作,也很难短时间获得显著经济改善。偏远地区就职的人甚至会面临工资低于预期、转岗频繁等问题。
讨论还延展到整个社会格局变化。以前大学文凭是稀缺资源,现在本科生数量连续多年猛增,普通文凭边际效应递减;学历膨胀的用人单位要求越来越高。有人分析,“专科、本科、硕士,学历层级只是基础筛选,核心还是能否创造实际价值。”
但无论你怎么看,当前教育和就业体系确实到了一个新拐点。不管是继续深造还是直接就业,都需要清醒认识这个时代“筛选”变得更细致,并不是所有努力都能立即获得回报。
有意思的是,网络风向正在转变。一些年轻网友自嘲:“考公考编有风险,不如做UP主。” 也有人晒出“我的非典型offer”,证明资源分配其实并非绝对公平。全国范围内,小城市岗位和大公司职位两极分化严重。高学历未必就是铁饭碗,但底线是多做准备,不轻易赌一次答案。
大家停下来思考,有人说:“人生不是只有卷学历这一关,每次跳跃都是赌局。”还有评论写道,“现在不是拼文凭,更像拼应变能力跟抗压指数。”
归根结底,这个新的就业季就是一种压力测试,也是整个社会对年轻人提出的新挑战。不用遮掩焦虑,也要承认机遇从未均等——选择被迫变化,但勇气和主动才是决定命运的变量。
年轻人的难题不是一时半会能解决,但大家在变化里总要找到属于自己的突破口——不把结果想得太死,也不放弃主动权。一组话题刷屏:“努力没被辜负,只是还没走到终点。”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比拼的不只是文凭,还有耐力和调整方向的能力。
聊天群里,有男孩讲述送别场面,“同学们唱歌调侃失业,但还是互相加油。” 甚至有父母发来消息:“努力固然重要,但别把生活过成只会追跑名次。”这些嘱托不只是情感,也是一种新的思维指引。“现实很难,但路还长,”这是许多学生写进毕业寄语中的话,也是每个人如今最常见的自我鼓励。
来源:小二谈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