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芳基乙烯(Tetraarylethenes, TAEs)作为代表性的聚集诱导发光分子,在化学/生物传感、生物成像及疾病诊疗等领域应用广泛。然而,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其非手性结构,而手性四芳基乙烯在手性识别与圆偏振发光材料中展现出独特潜力。目前,该类结构的构建策略
四芳基乙烯(Tetraarylethenes, TAEs)作为代表性的聚集诱导发光分子,在化学/生物传感、生物成像及疾病诊疗等领域应用广泛。然而,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其非手性结构,而手性四芳基乙烯在手性识别与圆偏振发光材料中展现出独特潜力。目前,该类结构的构建策略主要局限于引入空间远端中心手性或固有螺旋手性,导致手性骨架单一,且需通过手性源引入或拆分获取,难以实现高效的催化不对称合成。因此,发展新型手性四芳基乙烯骨架的催化不对称合成方法,已成为该领域亟待突破的关键问题,具有深远的科学意义与广阔的应用前景。
近日,兰州大学天然产物化学全国重点实验室、药学院王少华教授团队与南方科技大学谭斌教授团队合作,在国际知名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发表了题为《Catalytic Enantioselective Synthesis of Axially Chiral Tetraarylethenes》的研究论文。兰州大学药学院包文副教授为第一作者,王少华教授和谭斌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兰州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甘肃省科技计划及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等项目的资助。
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将芳基-烯烃轴手性引入四芳基乙烯骨架,成功设计出结构稳定的新型轴手性分子。通过发展一种手性磷酸催化的对映选择性去对称化策略,实现了该系列分子的高效、高选择性合成,且底物适用范围广泛。尤为重要的是,将所得手性四芳基乙烯与液晶材料复合,成功构筑了高性能手性光学器件,其发光不对称因子(gₗᵤₘ)高达0.22,且光致发光量子效率优异,充分展现了该类材料在手性发光功能材料领域的巨大应用潜力。
来源:兰州大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