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医疗美容科的诊室里,你总能看到天南地北的“求美者”。有人渴望抚平岁月痕迹,有人想靠容貌提升职场竞争力,也有父母带着青春期的孩子,期盼通过整形为未来“加分”……
从业近四十载,梁虹医生把大半辈子时光都献给了“美”的事业。
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医疗美容科的诊室里,你总能看到天南地北的“求美者”。有人渴望抚平岁月痕迹,有人想靠容貌提升职场竞争力,也有父母带着青春期的孩子,期盼通过整形为未来“加分”……
然而面对这些热切的目光,梁医生做得最多的却是——劝退。
“男孩抱怨痘坑,我就夸他有沧桑感;女孩纠结毛孔,我们就多聊聊气质。”遇到未成年人,她总是温和而坚定,“你有大把时间,等自己赚钱了再做决定也不迟。”
作为国内最早一批皮肤美容专家,梁虹亲历了中国医美行业的起伏变迁。她敏锐地察觉到,这个时代正被一种前所未有的容貌焦虑笼罩。“很多年轻人一来就要求做全套项目,他们坚信颜值决定命运。”
但在梁医生看来,美既是艺术,更是科学。面对愈演愈烈的医美乱象,她认为公立医院医生必须扛起责任,为行业树立标杆。
用共情化解焦虑的医者仁心
令人惊讶的是,在医疗纠纷高发的医美领域,梁虹几乎从未遭遇过医患矛盾。这背后,是她坚守的从医底线与非凡的共情力。
年过花甲的梁医生专攻各类皮肤疾病与美容领域,对痤疮、敏感性皮肤等损容性皮肤病经验丰富。更难得的是,早在十多年前她就敏锐地捕捉到互联网的潜力,通过短视频平台持续科普医美知识,如今已积累两百多万粉丝。
“我做科主任时,就要求每位医生都和患者互加微信,及时答疑。”在她看来,这种超越常规的沟通不仅是安慰,更是医患信任的基石。
通过全国网友的反馈,她清晰地看到医美受众的两极延伸:既有五六十岁希望通过改善形象增强社交自信的中老年人,也有被容貌焦虑困扰的少男少女。
“他们会把镜子凑到眼前,放大每个细节,然后把恋爱、学业的不顺都归咎于此。”每当此时,梁医生总会轻轻推远镜子,用专业分析和真诚赞美为他们卸下心理负担。
从被动学医到主动求变的转型之路
63岁仍常被误认为36岁——这或许是对医美医生最直观的认可。“身为专业人士,必须身先士卒。”梁虹笑道。
鲜为人知的是,从医并非她最初的志向。当年因母亲体弱,家人在填报志愿时替她选择了医学。1986年毕业后,23岁的梁虹被分配到皮肤科,开始了与各种皮肤病打交道的生活。
“起初谈不上热爱,只是认真完成医院交给的任务。”她坦言。
彼时恰逢中国医疗美容萌芽期。就在她参加工作前后,国内接连召开具有开创意义的皮肤美容学术会议。到1990年,中华医学会美学与美容学分会正式成立。
早期医美以整形外科为主,经典项目多是隆胸、隆鼻等手术。当时很多人拿着明星照片要求“复制同款”。转折发生在21世纪初,随着国际皮肤科大会在北京召开,非手术医美逐渐兴起。
“2010年,我已晋升正高职称。经过深入研究,我真正爱上了这个领域。”这一年,她毅然从皮肤性病科转型医疗美容科。
她的第一个医美项目是注射肉毒素。为了掌握技术,她查阅国外文献、观看教学视频,甚至请神经科医生在她脸上实操。十五年规律注射的坚持,或许正是她保持年轻的秘诀之一。
从最初只有一个用帘子隔开的小房间,发展到如今12人团队、年诊疗超9000人次的重点科室,梁虹感慨:“除了医院支持和团队努力,也要感谢自己敢于超前布局。”
美是一生的修行。
近年来,梁虹的工作重心又有了新变化。她倡导“整合性医美”,强调整体观念,为每位求美者量身定制方案。
她把更多精力投入疾病科普。以玫瑰痤疮为例,传统疗法依赖长期用药,易导致菌群失调且复发率高。她创新性地引入光子嫩肤、染料激光等医美手段,有效控制炎症反应,显著提升疗效。
一位康复患者特意录制不打码视频供她学术分享:“我现在敢直面镜头了。”这样的故事通过社交媒体传播,甚至让外地患者连夜乘火车前来求医。
按规定已到退休年龄的梁虹依然坚守一线。除了医学事业,她还在筹备插花工作室。“审美素养是医美从业者的基本功。”她笑着说。
当被问及何时退休,她的回答令人动容:“很多患者说要跟着我美一辈子。只要大家需要,我就会继续坚持下去。”
在这位用一生诠释“美”的医生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专业的沉淀,更是一份难得的医者仁心。
来源:三山医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