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1年的美国机场,广播里的登机提示音混着人群嘈杂,潘锦功的心脏被无形的手攥紧。刚摆脱美方多次“技术问询”——从“实验参数”问到“团队背景”,截留碲化镉技术的意图昭然若揭——三个穿黑夹克的壮汉正隔着十米锁定他的行李箱。他摸了摸怀里缝在衣物内的硬盘,金属凉意透
2011年的美国机场,广播里的登机提示音混着人群嘈杂,潘锦功的心脏被无形的手攥紧。刚摆脱美方多次“技术问询”——从“实验参数”问到“团队背景”,截留碲化镉技术的意图昭然若揭——三个穿黑夹克的壮汉正隔着十米锁定他的行李箱。他摸了摸怀里缝在衣物内的硬盘,金属凉意透过衬衫传来,里面的数据是团队熬上千夜、报废近千块样品的心血。
他故意在免税店驻足,余光紧盯壮汉:一人打电话,两人向行李箱靠近。深吸一口气后,他将装衣物的行李箱放在显眼座椅上,借着人群缝隙弯腰穿过候机区。看到壮汉围向箱子,他加快冲向登机口,在舱门关闭前踏入机舱。透过舷窗,见壮汉对着空箱懊恼捶椅,他才靠在舱壁喘气,发现衬衫后背已被冷汗浸透。
这位让美国竭力挽留的科学家,人生满是“不服输”。14岁考入哈工大,他是班里最小的学生,却靠每天多学3小时、周末泡图书馆,保持年级第一;毕业后在大庆油田当测井队长,零下30度寒冬里,他裹两层棉袄趴在井口记数据,手套冻硬就用嘴哈气,从没漏过一组曲线。1996年赴美读博,站在新泽西理工大学实验室,看着稀少的碲化镉文献,他萌生想法:在玻璃上涂特殊薄膜,让玻璃变发电站,解决传统太阳能板的短板。
想法遭质疑:“全球攻晶硅,你偏搞冷门?”、“4微米薄膜怎么保证均匀?”潘锦功不反驳,把实验室当家,每天只睡4小时,常趴在台前用镊子调涂层,眼镜片结着试剂白霜。一次温控故障让20块样品碳化,年轻队员说“放弃吧”,他却夹起碎屑看显微镜:“结晶结构完好,方向没错。”那晚实验室灯亮到凌晨,他们重新调整温控程序。
2009年清晨,检测仪器显示“光电转化率12.3%”,潘锦功蹲在地上笑红了眼——第一块发电玻璃成了!这块巴掌大的玻璃在普通灯光下能发电,年发电量抵300节干电池。美国企业开1亿美元购专利,承诺专属实验室与绿卡,他却指着样品“中国红”标识说:“我是中国人,技术要带回祖国。”
回国创业路难。2013年,财务高管卷走300万启动资金,银行以“风险高”抽贷,账户冻结时,潘锦功看着员工担忧的眼神,第一次无力。他揣5万元跑遍成都20多家银行,“初创企业”“新能源”标签让多数机构拒绝,听见客户经理说“技术像噱头”,他攥紧报告却没说委屈,怕团队失信心。
快放弃时,四川省委组织部工作人员找到他。当时他在车间搬设备满手机油,对方递来800万元资助文件:“国家需要这样的创新。”潘锦功翻到签名页红了眼,对员工喊“有救了”。2015年,国家发改委送1.59亿元专项支持,解了设备难题,还帮联系国内厂家研发定制生产线——此前国外厂家漫天要价还拒给核心参数,这次靠自己人解决。
8年蛰伏后,2017年8月成都生产基地,550米生产线启动。第一块1.92平方米发电玻璃送出,检测员大喊:“转化率17.8%!比美国高3个百分点!”车间沸腾,博士蒋猛抱住他发抖:“潘博,咱们世界第一!”潘锦功擦眼泪——这8年,他错过女儿4次家长会,母亲手术时仍在调试设备,只能视频说“放心”。
如今,“挂在墙上的油田”走进百姓家。甘肃定西山村,村民装玻璃在屋顶,老人拉着他说:“以前点煤油灯呛人,现在能给孙子看动画片。”深圳一栋办公楼外墙铺玻璃,每月省1/3电费,物业经理赞“环保省钱,企业来取经”。截至2024年,技术获34项专利(19项核心发明专利),成都基地订单排到明年,美、德企业来采购设备并求引进技术。
2019年,潘锦功在人民大会堂接“杰出工程师奖”:“荣誉属于中国新能源从业者,属于祖国。”2023年,他作为火炬手参与大运会传递,火炬火焰映着初心。曾被美国挽留的技术,如今成全球“中国标杆”,还写入美国大学教材。
当年机场攥紧的硬盘,已成智能化生产线;曾被质疑的梦想,在中华大地开花。潘锦功说,想让每面墙、每块玻璃都成发电站,让清洁能源走进更多家庭、走出国门。这个愿望,正随成都基地运出的玻璃,一步步照进现实。
来源:历史实战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