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能源内战”升级!特朗普砍75亿款致纽约投资泡汤,原因曝光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2 01:51 1

摘要:当一家工厂的扩建计划因一笔500万美元的政府拨款突然取消而搁浅,20个即将诞生的就业岗位化为泡影时,背后牵动的可能是一场横跨两党、波及全美能源产业的“内战”。

文 | 金锐点

编辑 | 金锐点

当一家工厂的扩建计划因一笔500万美元的政府拨款突然取消而搁浅,20个即将诞生的就业岗位化为泡影时,背后牵动的可能是一场横跨两党、波及全美能源产业的“内战”。

近期,美国能源部突然叫停拜登时期批准的75亿美元清洁能源项目资金,仅在纽约州就终止了20多项拨款,直接威胁到该州1000多个工作岗位和近5亿美元投资。

而这些资金本是支撑纽约清洁能源产业从“起步”走向“壮大”的关键引擎。

可问题是,为何特朗普政府要在此时对蓝州的能源项目“下狠手”?这场看似针对气候政策的削减,背后是否藏着更深的政治算计?

在纽约州中部的比泽尔涡旋工厂,员工们最近的心情如同当地深秋的天气般沉重。

这家专注于生产电动热泵零件的企业,原本计划用能源部拨付的500万美元拨款,启动一项2500万美元的扩建工程,新增一条装配线,首批就能创造20个稳定岗位。

公司北美业务副总裁约翰・奥尔科特在接受采访时难掩愤怒,比泽尔涡旋的遭遇并非个例,根据纽约州州长、民主党人凯西・霍楚尔办公室汇总的数据。

此次被取消的资金中,有超过2600万美元原本要流向纽约州众议员迈克・劳勒所在的哈德逊河谷选区。

其中一部分将用于当地一家先进电池企业的技术研发,要知道,劳勒是共和党人,这意味着特朗普政府的削减计划,连自家阵营选区的利益也没放过。

劳勒在接受CNN采访时无奈的表示着,而他的发言人西罗・里卡迪则将责任甩给民主党,称“如果舒默参议员他们没关闭政府,这一切都不会发生”。

两党互相指责的背后,是这场资金削减清晰的政治指向性,梳理被取消的75亿美元项目清单不难发现,大部分资金都流向了民主党主导的“蓝州”。

从加利福尼亚州、明尼苏达州的电网升级,到科罗拉多州减少甲烷泄漏的环保项目,再到太平洋西北地区的清洁氢燃料枢纽,几乎都是拜登时期气候议程的核心落地项目。

更耐人寻味的是,这些项目所在的选区,不少是民主党关键人物的“根据地”,比如纽约州正是参议院领袖查克・舒默、众议院少数党领袖哈基姆・杰弗里斯的家乡。

白宫预算主管拉塞尔・T・沃特此前在社交媒体上的表态更是直接挑明了意图:“用于推动左翼气候议程的近80亿美元绿色新骗局资金被取消。”

显然,在政府关门的背景下,特朗普政府想通过切断蓝州的能源项目资金,逼迫民主党在预算法案上让步,把能源政策变成了打击政敌的“武器”。

可这场“精准打击”很快显露出失控的迹象,近期,一份在华盛顿游说者和议员间流传的内部文件显示,能源部正在考虑进一步削减120亿美元拜登时期的拨款。

而这次的目标名单里,出现了路易斯安那州、得克萨斯州等共和党主导“红州”的项目。

其中最受关注的,是两个旨在从大气中捕获二氧化碳的“直接空气捕获中心”,一个就位于众议院共和党议长迈克・约翰逊的选区。

要知道,这类二氧化碳捕获技术不仅是应对全球变暖的关键手段,还得到了石油和天然气公司的支持,企业可以用捕获的二氧化碳从老旧油田中开采更多原油。

兼顾环保与商业利益,如今连这样“两党都能接受”的项目也面临砍资金的风险,难怪不少共和党议员私下抱怨“这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据两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透露,能源部此前已向白宫管理和预算办公室提交了一份约230亿美元的“潜在削减清单”,如今的75亿只是“第一刀”。

更让人担忧的是,清洁能源产业本就对政策稳定性极为敏感,频繁的资金变动正在打击企业的投资信心。

事实上,特朗普政府对清洁能源项目的“围剿”,早已不是第一次。

过去几个月,能源部的政治任命官员一直在审查拜登时期拨付的数十亿美元气候与基础设施资金,理由是“这些资金拨付仓促”,却从未公开具体的问题细节。

可从实际影响来看,被削减的项目大多是能直接带动就业的民生工程,比如纽约州的清洁项目。

除了直接创造岗位,还能带动上下游的供应商、施工团队,如今资金骤停,不仅让已投入的前期成本打水漂,更让不少依赖政府补贴的中小企业陷入生存危机。

这场由特朗普政府掀起的“能源内战”,本质上是把国家能源战略绑上了政治斗争的战车。

从最初瞄准蓝州的“精准打击”,到如今可能波及红州的“范围轰炸”,受损的不仅是一个个具体的工厂、一个个待业的工人,更是美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全球竞争力。

要知道,当前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资正以每年12%的速度增长,中国、欧盟都在加速布局氢能、碳捕获等新兴技术,而美国却在内部争论中不断延缓项目进度、削减研发资金。

当比泽尔涡旋工厂的工人担心下个月工资时,当Heirloom公司的工程师犹豫是否要跳槽到海外企业时,这场“内战”的代价,最终将由所有美国民众共同承担。

来源:金锐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