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艺术、体育、科创、思维、表达、人文六大类课程,把 “兴趣” 变成了可落地的成长路径:喜欢画画的孩子,能通过美术俱乐部对接巴川美术 12 年贯通培养,为高考找到 “另一条赛道”;痴迷足球的学生,在俱乐部里不仅能享受运动快乐,还能接受专业训练,朝着北体、广体等专业
当我们谈论孩子的成长,总忍不住追问:除了课本上的知识,他们还能收获什么?是面对挑战时的从容,是发现热爱时的笃定,还是看向世界时的开阔?
答案藏在 39 门俱乐部课程里,藏在项目式学习的创意火花里,更藏在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制的成长轨迹上。
这里没有 “标准答案” 的束缚,只有对 “成长更多可能” 的探索 —— 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节奏,长出属于自己的 “能力翅膀”。
一、90 + 门课不只是 “兴趣课”:从热爱萌芽到未来铺路
提到 “课外课”,很多人会觉得是 “放松调剂”,但在这里,39 门俱乐部课程、57 门走班课程、36 门选修课程,组成的是一张 “能力培养网”。
艺术、体育、科创、思维、表达、人文六大类课程,把 “兴趣” 变成了可落地的成长路径:喜欢画画的孩子,能通过美术俱乐部对接巴川美术 12 年贯通培养,为高考找到 “另一条赛道”;痴迷足球的学生,在俱乐部里不仅能享受运动快乐,还能接受专业训练,朝着北体、广体等专业院校的方向准备;
对俄语感兴趣的孩子,课程直接联动俄罗斯留学项目,提前为出国筑牢基础;而机器人、无人机、航空航天等俱乐部,更是瞄准各类赛事与 “科学 + 强基项目”,帮孩子把 “科技梦” 变成未来竞争力。
这些课程从不是学科知识的 “附属品”,而是与学术成长并行的 “另一条腿”。它们教会孩子的,远不止一项技能:合唱里的协作、国际象棋中的策略、AI 编程里的逻辑、动漫设计中的创意,其实都是在悄悄培养沟通合作、批判思维、创新能力这些 “终身有用的素养”。在这里,每个孩子的 “小喜欢” 都能被看见,每个 “小天赋” 都有机会长成 “大特长”。
二、项目式学习:把 “假期作业” 变成 “成长作品”
“放假了,作业是做卷子还是写日记?” 在这所学校,答案可能是 “完成一个跨学科项目”。
从一年级到高中,每个孩子都要经历数次项目式学习:寒暑假、国庆、五一的假期里,“作业” 不再是重复的习题,而是需要动手、动脑、组队完成的 “作品”。可能是结合历史与美术的 “古代服饰复原”,可能是融合数学与工程的 “桥梁模型设计”,也可能是联系生物与环保的 “社区垃圾分类调研”。
这些项目不是 “拍脑袋” 的设计,而是年级组从学科融合、能力匹配、兴趣引导多个角度考量的结果 —— 既考察孩子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更逼着他们跳出 “标准答案”,去查资料、找队友、解决实际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学到的不只是知识的 “串联”,更是思维的 “升级”:如何拆解复杂任务?如何与同伴分工协作?如何在失败后调整方案?这些 “高阶思维能力”,恰恰是未来应对挑战的核心底气。
三、“一生一案” 成长档案:你的未来,不该被 “模板” 定义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为什么成长路径要 “千篇一律”?这所学校的 “定制化成长档案”,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
由学生成长中心主导的 “一生一案”,不是简单的 “成绩记录册”,而是一份 “私人成长导航图”:老师会结合孩子的多维自我评定,分析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方向、家庭环境,甚至是未来想报考的专业,然后给出具体的选科建议、活动报告建议,帮孩子清晰 “我擅长什么”“我该往哪走”。
有的孩子偏文科,档案里会推荐参加人文讲座、写作比赛;有的孩子爱理科,老师会建议加入科创俱乐部、挑战学科竞赛;还有的孩子对艺术感兴趣,成长规划里会包含专业集训、作品展的时间节点。这份档案让 “成长” 不再是 “跟着大部队走”,而是 “踩着自己的节奏跑”—— 毕竟,好的教育,从来不是把孩子变成 “标准件”,而是帮他们成为 “更好的自己”。
四、每天 20 分钟 “流畅表达”:自信,是比知识更重要的 “底色”
“不敢说话”“表达不清楚”,是很多孩子的 “成长痛点”。但在这里,“流畅表达” 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不是选修,更不是 “少数人的特权”。
每天不低于 20 分钟的表达课上,孩子要自己规划分享主题、整理素材、写演讲稿,然后站在同学面前 “公开表达”;国旗下的演讲、校园活动的主持、外宾访校时的陪导,都是他们的 “实践场”—— 从中文分享到外文交流,从介绍自己的项目作品到解读自己的成长感悟,孩子在一次次 “开口” 中,慢慢丢掉胆怯,找到自信。
其实,“流畅表达” 不只是 “会说话”,更是 “会思考、敢展现”。当孩子能清晰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能从容地面对众人的目光,这份 “自信力” 会成为他们未来的 “加分项”:不管是课堂上的发言、考试后的面试,还是长大后的工作汇报,敢于表达、善于表达的人,总能更大概率被看见、被认可。
五、从白名单赛事到名家讲座:给孩子的视野,不该只有 “教室四壁”
“孩子的世界有多大?” 这所学校的答案是:“不只是教室的四壁,更是整个世界。”
为了让孩子 “看得更远”,学校搭建了不同梯度的 “成长舞台”:从教育部白名单赛事到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从地奥赛到各类科创比赛,孩子可以在竞技中检验自己的能力,也能在与他人的交流中看到 “更优秀的样子”;而百场讲座、“名家进校园” 活动,则让孩子有机会直接对话科学家、艺术家、作家 —— 听他们讲科研故事、聊艺术创作、分享人生经验,这些 “走出课本的见闻”,会悄悄在孩子心里种下 “向往的种子”。
视野有多宽,未来的路就有多广。当孩子见过赛事的激烈、听过名家的分享、感受过不同领域的魅力,他们对 “成长” 的理解会更深刻,对 “未来” 的想象会更具体。这份 “开阔的视野”,不是为了 “赢在当下”,而是为了让孩子在未来选择人生方向时,能有更多底气说:“我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好的教育,是给孩子 “成长的‘脚手架’”
看完这所学校的 “成长答卷”,我们会发现: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 “填鸭式” 的知识灌输,而是 “搭建式” 的成长支持。
90 + 门课程,是给孩子 “探索热爱的脚手架”,帮他们找到兴趣所在;项目式学习,是给孩子 “锻炼思维的脚手架”,帮他们学会解决问题;定制化成长档案,是给孩子 “规划未来的脚手架”,帮他们看清前进方向;流畅表达课与广阔舞台,是给孩子 “建立自信、开阔视野的脚手架”,帮他们长出面对世界的勇气。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有的需要阳光多一点,有的需要水分多一点,有的需要土壤松一点。而好的学校,就是那个 “懂种子的园丁”—— 不催促、不比较,只是提供合适的环境,搭建必要的支持,然后静待每一颗种子,按照自己的节奏,长成自己最好的样子。
这,或许就是孩子成长中,比分数更珍贵的 “收获”。
来源:视纪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