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刚开始种玉米时,亩产顶天也就400公斤。后来通过自己慢慢摸索技术、积累经验,特别是自从加入了区里的粮油规模种植单产提升项目,学习和引进了很多新技术,现在亩产已经能达到600甚至700公斤!”站在自家3200亩玉米地前,西青区金色麦浪家庭农场的负责人李文斌
“我们刚开始种玉米时,亩产顶天也就400公斤。后来通过自己慢慢摸索技术、积累经验,特别是自从加入了区里的粮油规模种植单产提升项目,学习和引进了很多新技术,现在亩产已经能达到600甚至700公斤!”站在自家3200亩玉米地前,西青区金色麦浪家庭农场的负责人李文斌,脸上是藏不住的喜悦。这片位于杨柳青镇大柳滩村的玉米田,不只是一个农场的丰收图景,更是西青区推进粮油规模种植单产提升行动的生动缩影。一场持续三年的系统性工程,正悄悄改变这里的种植模式与产量上限。
作为天津市粮油单产提升行动的重点区域,西青区从2023年开始,围绕水稻、玉米、大豆等主要粮油作物,遴选一批规模种植主体进行重点扶持,以“技术赋能+主体示范”双轮驱动,探索在有限耕地资源中挖掘科技增粮的潜力。
“我们不再是‘靠天吃饭’,而是‘用科技说话’。”西青区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农艺师张伟介绍,今年重点推广了一套增产“组合拳”,包括配方施肥、精量播种、合理密植、化控防倒和适时晚收等技术。这套技术既能精准供给养分、保障出苗质量、提升土地利用率,又能增强抗倒伏能力、锁住籽粒营养。他特别指出:“‘化控防倒’技术堪称‘定心丸’,通过控制株高、壮实秸秆、扎稳根系,使亩株数从传统的4000株增加到5500株以上,即使遇到大风天气,产量也有了坚实保障。”
在玉米生长的关键期,区农业农村委联合市农业中心专家多次走进田间,为乐月农机合作社、金色麦浪家庭农场、嘉茂农场等项目实施主体提供“一对一”技术指导。例如,对种植水稻的嘉茂农场,重点推广了从集中育秧、无人机植保到超前控蘖、适时收获的全程机械化与精细管理方案,该农场的水稻亩产将比去年提高50公斤以上。
增产,最终要转化为农户实实在在的收益。“自从换了新品种、用了新技术,地里的收成比过去翻了大半!”李文斌指着长势旺盛的玉米说道。产量的显著提升,直接让他的种植收益预期变得更高。更可喜的是,这种“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示范模式,也有效带动了周边小农户跟进应用新技术,逐步形成“主体引领、农户跟进、整体提升”的良性发展格局。
秋风拂过,谷物飘香。望着这片由科技描绘出的高产画卷,农户们的脸上写满了对丰收的期盼。西青区的这片“试验田”,不仅实现了产量的跨越,更播下了农业现代化的种子,为全市粮油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扎实的“西青力量”。
来源:西青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