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敢信吗?明末有个狠人叫张献忠,占了四川当“大西皇帝”,正街上耀武扬威呢,就被几个小孩唱的童谣给整破防了——“桥是弓,塔是箭,弯弓射到成天殿”!你琢磨琢磨,这九眼桥真像张弓,远处的胡兰塔活脱脱一支箭,箭头正对着他皇宫的成天殿,换你是老张,你能坐得住?
你敢信吗?明末有个狠人叫张献忠,占了四川当“大西皇帝”,正街上耀武扬威呢,就被几个小孩唱的童谣给整破防了——“桥是弓,塔是箭,弯弓射到成天殿”!你琢磨琢磨,这九眼桥真像张弓,远处的胡兰塔活脱脱一支箭,箭头正对着他皇宫的成天殿,换你是老张,你能坐得住?
老张当场就火了,立马叫养子李定国去拆塔,心想“我把箭撅了,看谁还能射我”!可谁能想到,这塔一拆,地宫里头没挖出金银珠宝,倒挖出块黑黢黢的石碑,落款竟是“汉建兴元年 诸葛丞相孔明记”——好家伙,三国诸葛亮留下的!你说邪门不邪门,诸葛亮咋能预知几百年后有人拆他“预言碑”?
石碑上的字更扎心:“修塔于一龙,拆塔张献忠。岁逢甲乙丙,此地血流红。妖运中川北,毒气播川东。吹箫不用竹,一剑贯当胸。”老张文化水平不高,每个字都认识,放一块儿就懵了,只瞅见开头点了自己名,气得大骂诸葛亮“狗头军师瞎胡扯”。可他不知道,这里头藏着个能救他命的字,就因为没看懂,最后真栽了!
咱先插句实在的,这胡兰塔还真不是瞎编的。史料里记载,明朝万历年间,成都布政使于一龙确实修了这座塔,本来是为了镇住锦江的水患,保一方平安,没成想几百年后,成了张献忠的“眼中钉”。
成都老辈人还传,当时拆塔时,地宫里除了石碑,还有个铜葫芦,装着五谷杂粮,说是“镇塔灵物”,结果被士兵拿出去换酒喝了,有人说这一拿,就把“破局的运气”给弄没了——当然这是传说,咱听听热闹,不过也能看出这事儿在民间传得多广。
再回头说石碑,老张的养子李定国还算有点脑子,跟他解释:“爹,‘岁逢甲乙丙,此地血流红’,今年刚好是甲申年,您又占了成都,这怕不是说要打仗啊!”老张听了似懂非懂,可嘴上还硬撑,说诸葛亮是“谣言惑众”。
可他没琢磨,李定国没看懂的后两句,才是真要命的——“吹箫不用竹”,箫字没了竹字头,不就是“肃”字吗?这“肃”,指的就是后来杀他的清朝肃亲王豪格!
果不其然,没两年到了顺治三年(1646年),清军南下,老张的部队在川北先被打垮,余部退到川东接着抗清(这里得说句公道话,张献忠的余部后来还联合南明抗清,也算做了点正经事)。
最后老张在凤凰山巡查,没防备豪格的部队,被一箭射在了胸口上——你看,“一剑贯当胸”,诸葛亮的话真就应验了!《清史稿·豪格传》里都写了这事儿,可不是民间瞎编的。
有时候啊,人越想掌控命运,越容易被“看不见的线”牵着走。张献忠拆塔是想破“风水局”,结果拆出了自己的“死亡预告”;他要是能多琢磨琢磨“吹箫不用竹”那俩字,哪怕提前防着点“姓肃的”,也不至于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这就应了那句老话:“该来的躲不掉,能避的靠脑子”。
讲完这事儿,你是不是也觉得挺神奇?你说诸葛亮真能预言几百年后的事吗?还是后人借着诸葛亮的名头编的故事?其实明末清初四川乱得很,民间总爱把这些大事跟“名人预言”绑一块儿,图个热闹,也给乱世找个“说法”。
你还听过哪些关于明末的民间故事?比如“江口沉银”之类的,评论区跟我唠唠,咱接着扒那些有意思的老事儿!
来源:芝麻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