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图A:DCB与其他器械的效应对比矩阵图,它在大幅抑制“新生内膜增生”的同时,在 “血管正性重构”、“晚期管腔扩大”和“血管舒缩功能恢复” 这三个项目上显示出明显优势。同时,DCB在急性闭塞病变、急性回缩和各类“血栓”事件上为无益或不确定效应。
图A:DCB与其他器械的效应对比矩阵图,它在大幅抑制“新生内膜增生”的同时,在 “血管正性重构”、“晚期管腔扩大”和“血管舒缩功能恢复” 这三个项目上显示出明显优势。同时,DCB在急性闭塞病变、急性回缩和各类“血栓”事件上为无益或不确定效应。
图B:PCI后血管重塑与管腔面积的相互作用,该图解释了为何DCB能实现“晚期管腔扩大”。核心公式:管腔面积 = 血管面积 - 斑块面积。
三种情景:
DCB的角色: 通过避免支架的“禁锢”效应,DCB为血管实现正性重构创造了条件,从而可能在随访期维持甚至增大术后管腔面积。
正性重构(血管面积扩大):即使斑块稳定或轻微增加,管腔面积也能因血管外扩而增加。
斑块减少:即使血管面积不变,管腔面积也会因斑块消退而增加。
负性重构(血管面积缩小):即使斑块稳定,管腔面积也会因血管收缩而减小。
药物涂层球囊与药物涂层支架比较优势
药物涂层球囊的设计哲学是 “干预而不植入” 。通过在球囊表面涂覆抗增殖药物(主要是紫杉醇)和赋形剂,在球囊扩张的短时间内将药物快速、均匀地输送至血管壁,从而抑制新生内膜增生,预防再狭窄。
1、无永久植入物: 避免了金属支架作为“异物”长期存留带来的系列问题,如支架梁影响血管正常舒缩功能等。
2、促进血管正性重构: 是DCB最大的生理学优势。没有了支架的“禁锢”,血管壁在药物抑制增生的基础上,有机会发生正向 remodeling,实现晚期管腔扩大。
3、保留未来治疗选项: 不增加支架层数,为可能需要的后续血运重建(如CABG)保留了更优的解剖条件。
4、简化复杂病变: 在分叉病变、弥漫性远端病变等场景中,能简化操作流程。
5、缩短双抗疗程: 为高出血风险患者提供了可能缩短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时长的机会。
来源:郑刚泰达心血管病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