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去年被美食博主的“日式小煮物”种草,我咬牙买了个进口雪平锅。刚到手时确实惊艳,304不锈钢+铝合金复合材质,单手能举三个,煮泡面热牛奶5分钟搞定。但用了半年就发现,这锅的“短板”比优点还扎心:首先是清洁难,锅底薄薄一层不锈钢,稍微煮点带颜色的汤(比如番茄牛腩)
最近刷短视频,总刷到博主举着高颜值锅具喊“厨房必备”,评论区一堆“已下单”“求链接”。
可前阵子整理厨房时,我翻出三年前跟风买的雪平锅、珐琅锅,上面全是没擦净的油渍——用了三次就闲置了。
这让我忍不住想:那些被网红吹上天的锅,真的值得往厨房搬吗?
去年被美食博主的“日式小煮物”种草,我咬牙买了个进口雪平锅。刚到手时确实惊艳,304不锈钢+铝合金复合材质,单手能举三个,煮泡面热牛奶5分钟搞定。但用了半年就发现,这锅的“短板”比优点还扎心:首先是清洁难,锅底薄薄一层不锈钢,稍微煮点带颜色的汤(比如番茄牛腩),就留下洗不掉的黄渍;其次是受热限制大,想炖个萝卜汤?煮20分钟锅身烫手,汤还没开透;最绝的是,用铁铲轻轻一刮,表面就划出白痕——原来所谓“复合三层钢”,中间的铝合金层软得像豆腐。
现在它唯一的作用,是偶尔给孩子煮个蛋羹,平时就搁在橱柜顶层吃灰。
邻居阿姨来我家看到珐琅锅,笑我“花冤枉钱”:“这不就是以前的搪瓷盆吗?”仔细一查,还真差不多——珐琅锅的核心就是铸铁锅体+表面涂珐琅(也就是搪瓷)。商家说的“密封性好”“保温强”,其实普通砂锅也能做到;所谓“集水钉设计锁水”,我用砂锅炖鸡汤,盖个湿毛巾效果一样。最要命的是重量:26cm的珐琅锅空锅就5斤,装满汤能有8斤,我160cm的个子端起来直打晃。上次煮红烧肉,端锅时没拿稳,汤汁泼了半桌;刷锅更麻烦,必须彻底晾干,不然内壁会有铁锈味。现在这口“仙女锅”,成了我家最占地方的“摆件”。
厨房最常见的不粘锅,其实是“甜蜜的陷阱”。我家第一口不粘锅用了3个月,涂层就开始剥落——炒菜时铲子轻轻一蹭,就能刮下小块黑色涂层。查资料才知道,不粘锅的特氟龙涂层在260℃以上会分解有毒物质,而平时炒菜油温轻松上300℃;涂层脱落的锅,不仅粘锅,还可能让有害物质混入食物。更坑的是麦饭石锅,商家宣传“天然矿石,健康不粘”,但实际多是铝合金基体+麦饭石涂层,本质和普通不粘锅一样。所谓“溶出矿物质”“吸附杂质”,只有在涂层完好时才可能实现;一旦涂层刮花,麦饭石颗粒掉锅里,反而可能引发矿物元素过量摄入风险。
我表姐去年用麦饭石锅煮小米粥,涂层脱落的颗粒混在粥里,全家拉了三天肚子。
被网红锅坑过几次后,我听妈妈的话买了口老式铸铁锅。
刚开始用确实麻烦:得“开锅”(用猪油反复擦锅),炒菜容易粘锅,洗锅不能用钢丝球。但用了一年才明白,这口“笨锅”有多香——导热均匀,煎鱼不破皮;越用越光滑,现在不用油也能摊蛋饼;关键是没涂层,随便用铁铲、钢丝球,用了十年还是结实。邻居爷爷更绝,家里那口熟铁锅用了30年,锅壁薄得能透光,炒菜“滋啦”响,他说:“这锅比我儿子年龄都大,等我走了,还能传给孙子。”
现在再刷到“厨房神器”的视频,我都会先问自己:这口锅能代替现有的吗?能解决我做饭的实际问题吗?那些靠颜值、噱头走红的锅,大多是抓住了我们“想把厨房变精致”的心理。可厨房的本质,是“烟火气”——不是摆拍的道具,而是能做出热饭热菜的工具。与其跟风买“吃灰锅”,不如把钱花在一口好铁锅上:它可能不够漂亮,但能陪你从二人世界到三代同堂,从新手下厨到独当一面。毕竟,真正的“厨房幸福感”,从来不是来自镜头里的高颜值,而是饭香飘满屋子时,家人围坐的那声“真好吃”。
来源:小林家居百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