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总是把事情想得太糟了。"丈夫的一句话,让我在深夜里辗转难眠。窗外的月光洒在女儿房间的门缝上,我习惯性地起身查看她的呼吸——这个动作,我已经做了十几年。
那些年,我们藏在焦虑里的安全感缺口———
"你总是把事情想得太糟了。"丈夫的一句话,让我在深夜里辗转难眠。窗外的月光洒在女儿房间的门缝上,我习惯性地起身查看她的呼吸——这个动作,我已经做了十几年。
一、童年埋下的"不安全基因"
记忆里,父母吵架的声音总像夏天的雷阵雨,毫无预兆。为了一笔电费,母亲会把碗摔在厨房地上,父亲则会摔门而去。我和弟妹蜷缩在小房间里,连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那时我就知道:家,不是永远的避风港。
十六岁那年,父亲生意失败,家里突然断了经济来源。弟弟妹妹先后辍学,我靠着助学金和打零工勉强读完中专。每次开学前,母亲都会红着眼眶说:"要不是家里这样......"后面的话她没说,但我懂。那种"拖累家庭"的负罪感,像一根刺扎在心里。
二、成年后的"安全感追逐战"
中专毕业后,我听从长辈建议"高嫁"了。丈夫家境不错,我以为终于能喘口气。可是婆婆会经常念叨谁家谁家的媳妇带了多少嫁妆…….
女儿出生后,我的焦虑达到了顶峰。她从小体弱多病,半夜发烧好几次。我抱着她在医院走廊里来回踱步,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千万别出事。这种恐惧,和我小时候躲在被子里听父母吵架的感觉一模一样。
三、代际传递的"焦虑密码"
女儿上初一时,老师突然打电话来,说她上课总是走神,成绩直线下降。带她看心理医生,诊断结果是焦虑倾向。医生背后问:"家里是不是经常有紧张气氛?"我愣住了——原来我小心翼翼隐藏的焦虑,早已被孩子捕捉到。
看心理科精神科医生十七年,沧海桑田……
十多年以后的今天,我才明白,安全感不是物质堆砌的堡垒,而是内心深处的笃定。我拼命想给孩子最好的生活,却把最坏的焦虑遗传给了她。
四、与焦虑和解的"破局之路"
现在,我开始学着和焦虑共处。每天写"焦虑日记",把担心的事写下来,再划掉那些不会发生的;和女儿一起做深呼吸练习,告诉她:"妈妈小时候也会害怕,但你看,我们都挺过来了。"
心理学家说,童年缺失的安全感,需要用一生来修补。但我想说:那些让我们战战兢兢的过往,终将成为滋养生命的土壤。希望就像裂缝里的种子,总有一天会迎着阳光,开出坚韧的花。
如果你也和我一样,总在深夜里反复确认门有没有锁好,总把最坏的结果预演一百遍,请记得:焦虑不是你的错,它只是童年留下的回响。而我们终将学会,带着这份回响,走向我们更加完整的生命的未来!
来源:齐鲁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