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四分之一罐头中国生产,西方爱吃的罐头,为啥中国人不吃?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3 07:36 3

摘要:出口报关单更夸张:312万吨中国罐头去年漂洋过海,比2022年整整多出一个小国家的口粮,其中蘑菇罐头像坐了火箭,增速18.6%,欧洲人拿它拌沙拉,东南亚人拿它煮冬阴功,订单排到年底。

“罐头正在偷偷变酷”,这句话要是放在三年前,谁听了都会翻白眼。

可就在上周,厦门一家露营基地做统计,38%的背包里塞着拉环罐,比带自热火锅的人还多。

出口报关单更夸张:312万吨中国罐头去年漂洋过海,比2022年整整多出一个小国家的口粮,其中蘑菇罐头像坐了火箭,增速18.6%,欧洲人拿它拌沙拉,东南亚人拿它煮冬阴功,订单排到年底。

谁也想不到,这个被吐槽“土到掉渣”的铁盒子,成了最会赚钱的中国制造之一。

可镜头摇回国内,画风就不太一样。

超市货架上,传统午餐肉还在打折,年轻人滑着手机直奔冷柜,3分钟微波的酸菜鱼、自热小火锅塞满购物车,预制菜2024年要冲破6000亿,增速25%,像一列高铁从罐头身边呼啸而过。

有人叹气:罐头是不是要被踢出餐桌?

数据倒没这么绝情——东北人依旧把黄桃罐头当“北方圣果”,人均消费量是全国两倍多;露营青年把豆豉鲮鱼拌泡面,拍张照片发小红书,点赞瞬间破千。

场景换了,需求没死,只是裂成了无数细缝市场。

缝隙里长出新物种。

林家铺子把白砂糖踢出配方,无糖黄桃罐头上市三个月,复购率飙到30%;柳州人把螺蛳粉压进铁盒,开盖先闻酸笋味,社畜夜里加班,倒热水就能还原街头烟火;更夸张的是宠物主,98亿元的主食罐头市场,41%的增速,比人类零食还疯狂,20块一罐的“人食级”猫饭,上线就被抢空。

老行业学会讲新故事,利润比传统水果罐高出三倍,工厂老板笑得合不拢嘴:原来狗才是高端客户。

大洋彼岸的玩法更离谱。

美国品牌Nutristore把冻干技术塞进铁罐,号称50年不坏,千禧一代抢着囤,地下室一排排“末日口粮”当安心保险;日本银发族怕拧不动瓶盖,厂商把拉环加大、盐度减半,再往里扔DHA,2023年销量涨35%,养老院直接成团购大客户。

欧盟那边则甩出最严双酚A新规,内壁涂层得降到0.01毫克以下,中国出口企业连夜换生产线,成本涨了一截,却也让“安全”二字第一次盖过了廉价标签。

技术倒逼产业升级,福建漳州的车间最直观:AI摄像头盯着每一瓣蘑菇,坏的一粒直接吹走,原料损耗从8%砍到3%,工人从流水线上解放,转去做质检、打包、直播客服。

冷链越来越密,72小时生鲜直达78%的县城,罐头不再是为了“吃不上菜”才买,而是“想偷懒又想吃好”才开罐。

功能、情绪、社交属性一样不少,童年滤镜、露营神器、末日储备……一只铁盒被贴满标签,像多面体折射出不同的光。

于是有人总结:罐头不是老了,是提前进入了“中年叛逆”。

它不再跟大米白面抢民生刚需,而是钻进小众赛道做溢价;不再标榜便宜大碗,而是比成分、比颜值、比故事;不再靠保质期躺赢,而是和预制菜、冷链短保正面刚,谁更能抓住“懒且讲究”的新一代,谁就能继续留在牌桌。

出口暴涨、内销分化、宠物狂欢、末日生意……每一条看似分裂的曲线,其实都指向同一条暗线:当基础需求被满足,人类就会为情绪、为场景、为身份认同付更多钱。

罐头只是换了个姿势,继续稳稳当当躺在我们的生活中,像那个曾经被认为落伍却忽然会弹电吉他的大叔——一开口,全场都愣住:原来你还会这个?

来源:饿龙咆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