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月中旬,在吴兴区织里镇便民服务中心大厅,“90后”甜品店店长朱晨晨拿着崭新的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来回翻看。“一趟就办完了所有手续,当天就拿到证书了,真省心。”她说。
转自:湖州日报
文/图 记者 李华 邵丹红
上月中旬,在吴兴区织里镇便民服务中心大厅,“90后”甜品店店长朱晨晨拿着崭新的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来回翻看。“一趟就办完了所有手续,当天就拿到证书了,真省心。”她说。
从“青年入乡就业创业”参保登记、灵活就业登记、自主创业登记、创业补贴申领等11个事项,到新生儿父母一站式办理出生、落户……越来越多的湖州人,在家门口享受到了“高效办成一件事”的便利。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健全“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清单管理和常态化推进机制。今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健全“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常态化推进机制的意见》,对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健全常态化推进机制作出部署。
从2017年开启“最多跑一次”改革,到2021年深入推进数字化改革,再到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一直以来,湖州致力构建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新生态。
“一件事”改革,给湖州企业和群众带来了哪些便利?高效体现在哪里?背后蕴藏着怎样的政务服务改革深意?
机制重塑转向需求侧
新生儿出生后,办好出生医学证明、国内出生户口登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登记等相关事项,需要多久?
在湖州,办理时限仅为4天。
在长兴县小浦镇,二胎宝妈陈倩分享了她给二宝上户口的经历。“在‘浙里办’平台搜索‘新生儿出生一件事’,点击‘在线办理’,根据提示一步步上传证件就可以。”她说,相关证件能邮寄到家,“真正‘一次不用跑’。”
而在几年前她生老大时,办证件远没这么方便。“当时,家门口的办事机构少,要跑到县城里。”她说,当时准备的材料多,跑的窗口多,大半个月才全部办好。
陈倩的体验感,是“新生儿出生一件事”改革带来的最直观改变。这项改革,将办理环节压减83%、材料精简90%、时限压缩73%。
这份便利的背后,是一场从“有什么、给什么”到“要什么、给什么”的大变革。
“‘高效办成一件事’,办的是企业和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市政务办介绍,过去,一个事项往往需要跑多个部门,提交多份材料,耗费大量时间。为此,我市坚持制度创新引领,建立全链条工作机制,构建 “高效办成一件事” 协同体系。
自去年1月首批“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发布以来,我市迅速响应,先后印发实施《湖州市“高效办成一件事”专项行动方案》《湖州市“高效办成一件事”规定动作清单》等,全面构建起“政务部门统筹+牵头部门主抓+配合部门协助+数据部门支撑”的协同机制,确保项目化、清单化、责任化推进落实。
事项公布后,机制重塑如火如荼。
我市持续推动跨层级、跨地域、跨部门业务协同;推行并联审批、容缺受理等模式,优化办事流程,压缩办理时限。这种再造的本质,在于将原本割裂的行政流程重构为以用户需求为主线的服务链条。
“水电气网联合报装”一件事,是2024年度重点事项清单中的一项。在实施过程中,市建设局牵头10个部门,建立健全联合报装“一个窗口”、联合服务“一支队伍”、线上申报“一个系统”等机制,融合打造水电气网等联合报装接入“提前介入、一表申请、一窗受理、联合踏勘、并联办理、协同接入、联合验收”工作模式。
自此,市政公用服务实现了由“企业跑部门”向“部门找企业”转变。
窥一斑而知全豹。“高效办成一件事”标志着政务服务改革进入新阶段。这一改革的本质,绝非简单优化办事流程的技术性调整,而是政务服务的重心逐渐转向企业和群众需求侧。
服务格局迭代升级
看似“一件事”,背后却牵涉到千丝万缕。这场改革,不仅机制要重塑、流程要再造,服务格局也要迭代升级。
在南浔区政务服务中心新设立的影视拍摄“一件事”专窗,不到10分钟,湖州朗星影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何先生便完成了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的材料提交。从事影视工作多年的何先生连连说,“快!真快!”
今年,该区创新推出影视拍摄“一件事”改革,实现专窗收件,提供事前申报、闭环审批、版权交易等一站式服务。改革后,办理环节从9个精简为3个,申请材料从25份压减至18份,降低剧组拍摄成本近35%。
一次次“减法”推动的高效服务,凭借的是数据流通和数据跑腿。而这,得益于“最多跑一次”改革和数字化改革打下的良好基础。
“‘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政务服务‘一窗受理’‘一证通办’‘一网办理’;数字化改革则以改革赋能现代化先行。”市政务办介绍,改革逐步深入,推动了数据“高速公路”的全线打通。
这几年,“数据流”越来越畅通。依托一体化智能化数据共享平台,我市加快省市政务平台及各部门业务系统的数据对接,逐渐消除公安、税务等国家(省)建平台的数据壁垒,让IRS平台数据回流和实时共享走向常态化。
线上,数据跑得欢;线下,窗口建到家门口。
在长兴物流港综合服务中心,货车司机倪建国在窗口工作人员指导下,不到20分钟就办完了道路运输证换证盖章和注销业务。“对我们来说,物流港就是一个‘家’,现在窗口开到了‘家门口’,方便多了。”他说。
和倪师傅一样,货车司机常年奔波在外,办证多有不便。去年8月,长兴物流港综合服务中心正式投运,将普通货运企业道路运输许可事项的经营范围新增、信息变更、车辆营运证配发等23个高频服务事项下沉,实现物流企业和交通运输行业从业人员“园内直办”“下车即办”。截至目前,该中心办件量已达8800件,下沉至园区的道路运输高频事项办件量已占全县的60%。
在湖州,一张市县乡村四级政务服务网越织越密。截至目前,全市域共设立便民服务中心、企服驿站共162家,政务服务四季便利店54家,基本建成“就近办”“夜市办”“多点可办”“全域通办”的服务格局。
不止于此,长三角、G60区域“跨省通办”和“政务飞地”合作机制,还推动异地办事同城化。
从“能办”走向“好办”“易办”
“一件事”,到底办得高不高效?答案得从结果看。
我市依托兜底办专窗、“浙里办”平台、12345热线等渠道全面受理,并通过“四级响应”机制推动协调处置,实现复杂问题“有处问、有人管、有机制解决”。依托“湖企办”线上平台,优化升级“企呼我应”系统,实现与省级平台全面贯通,全量归集涉企问题,加强研判、交办和督办,确保每一个问题“事事有回应、件件能落实”。
从问题归集到解决,到最后评价,“一件事”形成闭环!
自2023年起,我市率先构建“全量归集—高效处置—亮晒评价—举一反三”的涉企问题高效闭环解决机制,推动问题“分类、分层、分级”处理。今年6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浙江省涉企问题督办协调闭环管理机制》。湖州的创新举措正式上升为省级标准,湖州也成为全省闭环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实践基地。
曾经,在湖外国人体检是一个大难题。“我们多次组织公安、科技、卫健等部门会商,但都未果。”市政务办介绍,根据流程,提请省级涉企问题专班协调。最终,在省级跨部门协作机制推动下,省发展改革委联合多部门发文,明确湖州可指定本地三甲医院开展外国人健康检查,破解了这一难题。
闭环管理,解决的不仅是一项项个案,更是推动系统治理。
面向未来,常态化推进机制的实施仍面临打破传统藩篱、深化数字应用、释放数据价值、平衡地区行业差异等多重挑战。《关于健全“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常态化推进机制的意见》提出了新要求,从“能办”向“好办、易办”转变。
湖州,已然先行一步。
如何易办?上线市县两级“高效办成一件事”网上专区,实现办件信息实时共享、办事申请一次提交、办理结果多端获取。同时,以“集成办”“承诺办”“跨域办”“免申办”“免证办”为重点,实现更多办事事项“多表合一、一表申请”和“一套材料、一次提交”。今年以来,全市“一件事”事项办理环节压缩10%以上、审批时间压缩20%以上、审批材料减少30%左右。
如何好办?在政务大厅推行“高效办成一件事”专窗模式,从体验、申报、办事3方面优化流程设置,实行“一件事”一窗受理,完善“一件事”主题叫号、前台一窗受理、后台分发流转、窗口统一出件的运行机制,实现体验双优、负担双减、成本双省。
如何爱办?着眼企业群众高频办事需求,在做好42项“规定动作”的基础上,推进“新能源船舶补贴申领一件事”等15项湖州特色“一件事”。推出增值服务,建立帮办代办服务团队,提供表格填写、网上申报、手机注册、电子文件上传及全程网办等服务,进行保姆式“一对一”贴心代办。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