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胡先生,前几天路过上海老城厢,偶然在一个老房子墙上看到的宣传画残片,印着“冠生园”三个大字,还有个挺精神的大背头男人头像。旁边老大爷说那是冼冠生,“做糖果饼干的老行家”。我这好奇心挠得不行啊!咱都知道您胡适之先生是思想文化界的标杆,可今儿咱换个频道,聊聊这位民
书接上回!咱继续这场穿越时空的民国茶馆座谈会。今儿个请到的嘉宾,依然是那位学贯中西、风度翩翩、喝过洋墨水也嚼过中国老豆腐的胡适之先生,胡博士!
胡先生,前几天路过上海老城厢,偶然在一个老房子墙上看到的宣传画残片,印着“冠生园”三个大字,还有个挺精神的大背头男人头像。旁边老大爷说那是冼冠生,“做糖果饼干的老行家”。我这好奇心挠得不行啊!咱都知道您胡适之先生是思想文化界的标杆,可今儿咱换个频道,聊聊这位民国“食品大王”冼冠生怎么样?他这名字,在历史书里可能连个“路人甲”都算不上,但感觉他这人生,比好多“主角”还精彩刺激,您给咱唠唠?
我(宝澜): 胡先生,咱们就开门见山吧!这冼冠生,1887年生在广东佛山一个穷裁缝家?这起点开局,可以说是地狱模式了吧?跟后来那些含着金汤匙出生的银行家、买办们比,他咋就一头扎进了“民以食为天”的食品行业呢?是命运的随意安排,还是他有啥独特的“吃货”基因觉醒?
胡适: 宝澜啊,你这“吃货基因”说的倒有趣,但更关键的是生存基因!冼冠生,字炳成。他这起点,何止是低?简直是赤手空拳闯龙潭!15岁从广东跑到上海,你猜他第一份工是啥?——在“竹生居”宵夜馆当小伙计!对,就是伺候人半夜吃点心那种地方。这不是“吃货”,这是底层求生!
“做吃食”对他来说,不是什么情怀梦想,就是门槛最低、最容易上手的活路!上海滩那时是什么地方?冒险家的乐园,也是穷人的苦海。他在这最市井、最烟火气的地方摸爬滚打,啥人都见过,啥世道冷暖都尝过。这“食品基因”是被生活硬生生给磨出来的!
明白了吗?他不是一开始就想着当“大王”,他得先活下去,然后才能在“吃”里悟出大道理。这开局,奠定了他一生务实、接地气的底色,跟那些只会谈宏观经济的“办公室老板”完全不同。这叫,“先混饱肚子,再谈理想蓝图。”
我(宝澜): 哦!合着他是“草根逆袭”的典型开局!那他在宵夜馆干了多久?就满足于当个“打工人”吗?我看资料说后来他去“冠香”当学徒了?“冠香”听起来像个小酱油铺子?
胡适: 哪能一直打工呢?冼冠生是条“鲶鱼”,脑子活络着呢!在“竹生居”攒了点钱,19岁就跳出来了,可不是为了单纯换个东家。他和朋友谭少陵合伙开了一家小得可怜的店,叫“陶陶居”——专门卖陈皮梅、话梅这些广式蜜饯。就在老上海的“亭子间”那种地方!(很小的空间)
结果呢?现实毒打来得很快!缺乏经验,生意惨淡,很快关门大吉。这第一次创业,学费交得实实在在!但这小子韧性极强,没回广东。转头去了虹口的“冠香”酱园,老老实实当起了学徒,学做糕点、糖果。
这才是他真正的“技术学校”!在“冠香”的几年,他算是把食品制造的基本功给扎扎实实啃下来了。更重要的是,他把“冠”字记在心里了!后来“冠生园”的“冠”就源于此。明白了吧?失败不可怕,从地板缝里能抠出金豆子的才是真精明!
我(宝澜): 哈哈哈,胡先生您形容得真形象!原来这“冠”是这么来的!那在“冠香”学成之后呢?难道又是合伙开小店,然后再次关门?这不是陷入死循环了吗?
胡适: 问得好!有长进!这次还真不一样!1915年,冼冠生28岁了,兜里揣着积攒多年的微薄积蓄——只有500块大洋!但他拿着这钱,干了一件非常聪明的事——不去大张旗鼓开店租大房子,而是看准了上海繁华的南市九亩地!
他用了最低成本、最接地气的模式——露天摆摊!摊位名字就叫“冠生店”!卖的啥?他老本行,广式陈皮梅、牛肉干,加上在“冠香”学的手艺——糕点!这摊子成本低、灵活,关键是他懂技术,自己做的东西真材实料,味道过硬!再加上他这个人,特别会吆喝,嘴皮子利索,对人热情又实在。
你想啊,在上海滩的烟火气里,一个精神小伙,自家熬煮、用心制作的小吃,价格还不贵,那生意能不好?小摊愣是让他做出了“网红店”的架势!小推车能推出大世界,关键看你推的啥、怎么推!他这就是典型的“产品+人设”驱动!
我(宝澜): 摆摊也能摆出名堂?这也太励志了吧!那小摊具体赚了多少钱?怎么就从小摊变成“园”了呢?这飞跃有点大啊!
胡适: 这步棋,就显出冼冠生的雄心和胆识了!小摊生意是火了,积累了些资金。他不满足于风吹日晒的小商贩状态。1918年,机会来了!上海娱乐中心“大世界”开业在即,周边正火热。
他在南市斜桥(现在西藏南路一带)租了间小破庙的偏屋!不是门面房,是破庙旁边的附属小屋!稍微整饬,挂出招牌——“冠生园”食品店(这时还是“店”)。但他立刻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商业操作:把主要精力、资金用于在斜桥康衢路(今方斜西路)设立生产作坊!一边开店,一边生产!这等于打通了产销链条!
更牛的是,就在“冠生园”食品店开张后不到一年(1919年),上海滩巨贾,犹太裔房地产大亨欧司·爱·哈同的夫人罗迦陵,竟然注意到了这间小店!罗迦陵这人喜欢广式食品,尝了冠生园的东西非常认可。这位犹太夫人可了不得,是著名的富豪!她主动提出投资入股!
你说冼冠生这运气?这叫“贵人相中好产品”!他当然立刻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在罗迦陵的大力投资下,“冠生园”完成了关键一跃——增资改组,正式成立“冠生园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金高达10万大洋!草根也能遇贵人,但贵人首先得看你的“货”硬不硬!
我(宝澜): 哇!犹太贵妇都来了!10万大洋在当时可是天文数字!这不等于“天使投资”直接给送了个A轮吗?冼冠生这下不得开挂起飞了?快说说怎么个飞法?
胡适: 起飞是必须的!资本到位,冼冠生立马甩开膀子干!第一件事,明确目标:做大规模,做响品牌!他在上海南市的核心位置(西区局门路)购置地皮,建立了大型新工厂(罐头厂)!这可太重要了,产能一下子就上去了。
接着就是广开门店,抢占黄金地段。上海南京路、老西门、老北门等最繁华的商业街,一家家“冠生园”分店迅速开张。
更重要的是产品线急剧扩张!从最初的蜜饯、糕点牛肉干,迅速扩展到糖果、饼干、罐头食品(水果、禽肉)、月饼、陈皮梅、果酱、乃至饮料(比如著名的鲜桔汁、柠檬水)!种类多得吓人!据说全盛时期有700多种!他这是要把中国人“从早餐到宵夜的嘴”都给包圆了!真.食品帝国雏形!
我(宝澜): 700多种?!比现在李佳琦的直播间品类还多啊!这管理能跟上吗?光靠扩产开店卖货,那顶多是个大商人吧?他怎么就成了“大王”了呢?肯定还有大招吧?
胡适: 问在点子上了!冼冠生厉害就厉害在这儿!他是民国罕见的、真正懂品牌营销的实业家!可以说是当时的“营销鬼才”!我给你数几招狠的:
超级VI——品牌统一形象设计大师! 他亲自设计“冠生园”商标——你猜是啥?对,就是你照片里那个大背头!(笑)是他本人!再加上明月、云彩、净坛构成图案,极富辨识度。所有产品包装、店铺门头、广告宣传、运输车辆、包装纸,甚至员工制服上,都统一打上这个标志!全中国都知道这个“大背头”是冠生园!这在30年代,简直是“企业VI设计”的超前实践,想想可口可乐才刚起步不久呢!代言人鼻祖——精准请天王! 1934年,他不惜血本,请到了当时红透半边天的电影皇后胡蝶!干什么?让胡蝶身着旗袍,站在冠生园精心特制的一个巨型月饼旁边拍照,配广告词“唯中国有此明星,唯冠生园有此月饼”。这轰动效应,不亚于今天周杰伦代言奶茶!胡蝶在南京冠生园店吃寿面的照片一登报,直接把店门都快挤爆了!这绝对是民国请“顶流”代言的经典案例!事件营销高手——搞事情第一名! 1935年在上海最繁华地段搞“水上赏月”活动,用彩船模型载月饼。在“大世界”屋顶乐园搞巨型月饼、饼干陈列展览。组织“月饼质量鉴定会”,请各界名流品尝打分。这些手段,在今天看来也一点不过时!渠道为王——无孔不入! 除了自己的直营店网络,他极重视批发分销,建立完善的代理商、经销网络。产品不仅卖遍上海,还销往京津、沪宁、沪杭甬各大铁路沿线城市,甚至远及香港、澳门、南洋等地。货架上无处不在,才能叫“大王”。他这哪是做食品?他这分明是在搞一场席卷全国消费市场的视觉和心智革命!明白了吧?产品是根基,营销是火箭!
我(宝澜): 哇塞!服了服了!这营销手腕,放现在都能当奥美创意总监了!对了,说到管理,您刚才提过他是草根出身。他怎么管理这么大的摊子?有没有啥现代管理学值得借鉴的地方?比如股权激励什么的?
胡适: 眼光很毒啊宝澜!这正是冼冠生更厉害也更值得称道的地方!他不只是一个营销家,更是一个极具人文关怀和商业智慧的管理者!他的核心政策,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员工共创、共享发展红利”。
“职工集资入股”开先河! 这在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简直是石破天惊!他对骨干员工和积极表现的老员工,鼓励他们购买公司股票。工头入股500元、中层200、员工50,都可以!股份可以继承、转让。这让员工真正有了主人翁意识,和企业利益深度绑定,极大提升了忠诚度和积极性。“年终分红”慷慨大方! 每年拿出相当一部分利润分给员工。干的好的,奖金异常丰厚。这大大提高了员工收入水平和工作热情。“超时代福利”! 创办消费合作社,以极低价格向员工供应柴米油盐等基本生活品。设立医疗室,提供免费诊疗(这在当时简直是神仙待遇)。建造“冠生园工人宿舍”,改善员工住宿(虽然条件按今天看可能一般,但当时提供集体宿舍已经很好了)。甚至还有职工子弟小学!这些福利,保障了员工的基本生活,稳定了队伍。严格的质量与管理! 制定《服务守则》、《质量管理标准》,要求员工上岗必须衣冠整洁、热情待客。重金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如德国的封口机)。坚持原材料精选,“罐头专家”亲自下农场挑水果。他的逻辑很简单:钱散人聚!让工人都变成“小老板”,那他们能不玩命干、不心疼产品质量吗?这思想,在今天很多互联网大厂还在喊呢!冼冠生九十年前就落地实践了!牛!
我(宝澜): 听得我都想去冠生园上班了!他这做法确实太超前了!简直就是“社会主义模范厂长”!那这样人性化的企业,在扩张路上应该也很顺利吧?没遇到过什么槛?
胡适: 商场如战场啊宝澜!怎么可能一帆风顺?外部竞争一直非常激烈!当时上海滩的泰康罐头食品公司,就是冠生园最强劲的对手。为了争夺市场,两家拼价格、拼营销、拼产品质量,打得难分难解。
但冼冠生更大的麻烦,是内部股权结构埋下的雷!还记得那位犹太大金主罗迦陵夫人吗?她家族(哈同家族)当初投资占比很大。随着冠生园扩张,冼冠生为了分散风险、增资扩股、吸收社会资源(包括职工入股),引入了更多股东。
他的原则是:必须保证他对企业的绝对控制权!所以他自己和家属核心成员始终持有相当比例的股份,并出任总经理,牢牢掌控经营管理权。 但这种结构下,大股东(如哈同家族代表)作为董事会成员,与作为经营者的冼冠生之间,关于企业战略方向、利润分配、投资决策,不可避免会产生摩擦和权力博弈。
他个人能力的超强光芒背后,是日益复杂的公司治理课题。这是现代企业常见的“所有者-经营者”矛盾在民国的一次生动预演。控股权,是把双刃剑,给他力量,也种下纷争的种子。
我(宝澜): 哦… 原来内部也有权斗的暗流啊。那除了这些经营上的挑战,到了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上海沦陷,对他的企业打击是不是毁灭性的?一个做食品的,在战争时期还能生存吗?
胡适: 浩劫来临!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上海工业区首当其冲。冠生园位于局门路的那个最大的现代化罐头厂,直接被日本飞机炸成了废墟!他辛辛苦苦打拼二十年攒下的核心资产,瞬间化为乌有!
这打击,换个人可能就垮了。但冼冠生是什么人?是从黄浦江边小摊贩崛起的硬骨头!他把眼泪往肚里吞,立刻启动“B计划”——抗战西迁!把能抢运出来的机器设备和原料,不顾艰险,组织车队经安徽、江西,绕道千里,搬迁到汉口(武汉)。在汉口短暂复工后,武汉战事又吃紧!怎么办?
继续往大后方撤!再转运到抗战的陪都——重庆!一路跋山涉水,遭遇轰炸、土匪,损失巨大,人员也流散不少。这是一场中国民族工业史上悲壮的大迁徙! 最后在重庆张家花园(海棠溪一带)重整旗鼓,重建工厂,坚持生产!这叫什么?打不死的中国小强精神!
我(宝澜): 太不容易了!看得我都心酸!那在重庆的冠生园都生产些啥?打仗的时候还有心思买零食吗?他的那些营销大招在战时还管用吗?
胡适: 战时重庆,物资极度匮乏,百业凋零,但老百姓总要吃饭!甚至因为物资紧缺、人口集中、有购买力的阶层(军政人员、富商、知识分子)聚集,食品需求反而有一定特殊性。冼冠生展现了惊人的适应力:
产品转型,保基本民生: 从主打高端零食、罐头,转向生产更易保存、更“基础”、更有“能量”的产品。比如扩大面包、饼干生产(充饥),利用当地特产(如四川橘子)生产果汁和果酱罐头(补充维生素),做易于储存的辣酱、牛肉干。就是保证大家饿不死、能吃上点有滋味的。压缩规模,降低成本: 不再追求战前的豪华包装和千种品类,集中力量生产拳头产品。员工福利也得压缩(但核心福利如基本医疗、食堂还是尽力维持)。战时“饥饿营销”变通法: 冠生园的品牌还在!在重庆依然有影响力。他利用这点,经常在《大公报》等报纸上登广告,强调“国货自强”、“抗战期间,冠生园为同胞服务!”之类的口号,激发民族情感。同时,利用有限的物资(如罐头),在节日搞些小促销,维持热度。打仗归打仗,品牌的心智占有率不能丢!虽然昔日风光不再,但他硬生生让“冠生园”这个品牌在大后方活着,成为抗战艰难岁月里为数不多给人希望和安慰的符号之一。这也是他的贡献!
我(宝澜): 佩服!绝境求生还能打出爱国牌!对了胡先生,提到重庆,我想起一个挺有争议的事儿。就是他1938年在重庆著名的歌乐山搞了个“冠生园农场”是吧?这农场干嘛的?是在后方搞“休闲农业”体验吗?总觉得在战时弄这个,有点不太合时宜?花钱种地不如多开条生产线?
胡适: 嗯,这事看怎么理解。确实有争议。这个农场面积相当不小,在歌乐山风光不错的地方。你想他在战火中刚喘口气,却花钱费力去搞这么大一个现代化农场(号称引进良种、科学管理),宣传图片搞得跟小桃源似的。
主要生产什么?不是主粮!是橘子、桃子等水果,还有一些试验性质的特种养殖。你说是不是为了保障水果罐头原料?可能是原因之一,但成本太高,周期太长。有人说他有心为战后长期布局,也未尝不可。但更重要的,我个人认为,这可能掺杂了他个人的一点“乡绅情怀”和对“田园理想”的追求。
广东商人很多有了钱后都喜欢置办田产园子,觉得这是根基、是保障、也是身份象征。尤其是在战时那种极端困苦绝望、朝不保夕的环境下,人可能会更强烈地想抓住一些他认为稳定、永恒的东西——土地。搞农场,未必是最优的商业决策,但可能是他心理上的一种平衡和寄托。乱世之中,手握一把家乡的泥土,心里或许能踏实几分吧?
我(宝澜): 这么一说有点理解了…有种战时心灵避难所的感觉?带着点无奈和浪漫主义。那战争总归会结束,他盼到胜利曙光了吧?1945年日本投降,他肯定是马不停蹄杀回上海滩,重振雄风吧?这剧情才对啊!
胡适: 唉…宝澜啊,世事难料,造化弄人啊!1945年抗战胜利,举国欢腾。冼冠生也确实第一时间派人回上海接收原企业资产、筹备复业。我们都以为这位坚韧的“老船长”要带领冠生园再次扬帆远航了!
但就在胜利归来、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1945年10月——他回到上海仅仅一个月后——发生了震惊商界的事情!冼冠生,这位在日寇轰炸中不屈不挠、在迁渝路上披荆斩棘的硬汉,在自己的老根据地上海,在冠生园总管理处里…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我(宝澜): (震惊)啊?!自…自杀?!胡先生您别吓我!为什么?!这完全不合常理啊!他经历了那么多风浪都挺过来了!怎么会倒在胜利的门槛上?到底是什么压倒了他?
胡适: 真相扑朔迷离,至今没有完全定论。但综合各方史料和商界流传的说法,几个致命打击叠加在一起,几乎摧毁了他:
战后的“劫收”与混乱噩梦: 胜利后的上海滩,并非朗朗乾坤。汪伪汉奸倒台了,但国民党“接收大员”们来了!冠生园在敌占期间留下的大量厂房、设备、存货、不动产等优质资产,立刻成为各方“接收”和抢夺的目标!他的私人住宅被当作“敌产”非法强占!在重庆辛苦熬了八年,一心想着打回来的产业,还没焐热乎,就被一群“摘桃子”的蛀虫巧取豪夺、侵占瓜分!他想主张自己的权利?程序复杂,官僚推诿,官司缠身,耗费巨大精力财力却寸步难行!自己浴血守护的家园,竟被别人以胜利者的姿态予取予夺! 这口窝囊气,对于一个白手起家、视企业如生命的创业者,打击太大了!企业百废待兴与资金枯竭的残酷现实: 上海的老厂炸毁了,重庆的厂撤了(或经营困难),重建需要天文数字的资金!八年抗战耗尽了冠生园的元气。胜利后想贷款?通货膨胀率高的吓人(法币快成废纸),银行自顾不暇。想发债券集资?市场信心不足。原材料奇缺且价格飞涨,恢复生产困难重重。内外交困,资金链随时可能彻底断裂。难以承受的内部压力与人际倾轧: 哈同家族等大股东对战后巨额投资和不确定收益前景信心不足?其他股东可能对经营方向有分歧?因接收和资产处理问题,企业内外部(甚至可能涉及政治层面)树敌?他辛苦维系了二十几年的权力平衡在战后复杂的局面下可能完全失控。作为总经理,他承受着难以想象的内外攻讦和压力。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崩溃: 多年艰苦抗战和高强度工作(战时坚持生产管理,战后疯狂奔忙应对),他的健康严重透支。面对回归后的混乱局面、巨大落差和接踵而至的打击,精神很可能处于崩溃边缘。商界流传的说法是,他因为无法筹到重建急需的巨款(一说高达40亿元法币),陷入极度绝望。几个致命因素,像几座大山同时压了下来。这个在战场上、在商场上都没被击垮的硬汉,最终被战后混乱的政治环境、残酷的经济现实和冰冷的人情世故彻底压垮了!1945年10月底的一个凌晨,他在冠生园总管理处的三楼小房间里,选择了自尽。终年58岁。一位民族实业家的传奇,以最惨烈的方式落幕。这不仅是冼冠生的个人悲剧,更是那个混乱时代的缩影!
我(宝澜): …实在太沉重了。胡先生,我心情复杂得不知道说什么好…一位真正奋斗了一辈子,把企业从无做到有、从小做到大、从上海做到全国、从和平坚持到抗战,经历了无数大风大浪的企业家,却在苦尽甘来、曙光初现的时刻倒下了,而且是以这种方式… 这感觉,好憋屈,好不甘心啊!
胡适: 是啊…令人扼腕痛惜!宝澜,这就是历史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冼冠生毫无疑问是民国杰出的爱国实业家,一个草根逆袭的榜样,一个营销管理的前驱,一个在民族危难时刻展现骨气的企业家。
但同时,他也是一个典型的、背负着所有“中国式企业家”困境的人:时代巨浪下个体的渺小、商业与政治的纠缠、家族/股权治理的难题、对基业长青的不舍追求与现实的无情打击…他亲手打造了辉煌的“冠生园”,最终却也深陷于自己打造的(与各方合力打造的)那个巨大的、在战时挺住却在战后崩盘的复杂系统之中。他扛住了炸弹,却没躲过自己人背后(或来自系统本身)的冷枪。
我(宝澜): 胡先生,那在他身后呢?冠生园这个牌子还在吗?是不是就跟着他一起消亡了?
胡适: 品牌的生命力,有时超乎想象!虽然灵魂人物不在了,但“冠生园”这块牌子价值巨大,他的家人和一些老员工没有放弃。经过一番重整和艰苦努力,企业虽然元气大伤,规模远不如前,但还是延续了下来。解放后,冠生园响应国家政策,进行了公私合营,成为国营企业的一部分。
再后来,在改革开放后,上海冠生园又焕发新生,成为国内重要的食品饮料企业集团之一。著名的“大白兔”奶糖,就是他们的拳头产品!可以说,“冠生园”这块凝聚了冼冠生毕生心血和品牌魔力的牌子,穿越了战火,穿越了时代,一直传承至今!企业家会陨落,但真正的好品牌和好产品,终会在历史中寻找到自己的位置。
我(宝澜): 听到这,总算有点安慰了!至少他那片心和那个大背头标志还在!胡先生,听了您这半天,从摆摊小贩到“营销大师”、“管理先驱”,再到悲壮落幕,最后品牌得以延续…我对冼冠生这个“民国零食大王”的印象完全颠覆了!以前历史书上根本没他啥事儿,现在觉得他的人生简直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大片!您最后怎么评价他呢?
胡适: 宝澜,看历史人物,不能只看史书里有没有名号。冼冠生,这位出身低微却心比天高的广东仔,是近代中国市场化浪潮和民族工业兴起的卓越代表之一。他留给后世,不仅仅是几个响亮的商标和几包糖果:
他是务实创业的标杆: 从最小处做起,靠产品硬实力(味道和品质)敲开市场大门。他是品牌营销的先驱: 用统一VI、请顶流代言、搞大事件,让“冠生园”成为妇孺皆知的国民品牌。深谙“眼球经济”之道!他是人本管理的探索者: “职工入股、共享红利”的思路,超前地试图解决劳资矛盾,构建利益共同体,尝试为冰冷的资本机器注入一丝人情的暖流。他是民族气节的体现者: 工厂被炸,不跪着求日本人合作!迁!千里跋涉到重庆,哪怕做块饼干、做瓶果汁,也是为抗战出一份力!那份坚守,值得尊敬。他更是中国一代“创一代”命运悲歌的象征: 白手起家,九死一生,创下偌大基业,最终却倒在非商业战场——那场由政治旋涡、官僚腐败、时代剧变和人性倾轧构成的洪流之中。他的死,是一个时代的问号和一个深刻的警示。所以,你说他“大王”?他不是帝王将相那种封建王侯,他是“民以食为天”这个赛道上,从硝烟里冲出来又倒下去的草根“市场之王”!他的一生,辉煌与苦难交织,闪耀与黑暗并存。他是奋斗的奇迹,也是宿命的叹息。记住他,不仅是为了知道陈皮梅的由来,更是为了读懂那段民族实业兴衰史里,一个普通中国人那惊心动魄的不屈与挣扎!
来源:千面访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