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华文化论坛》(双月刊)创刊于1994年,是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人文社科类学术刊物。主要栏目有:中国古典学、制度文化、区域文化、中外文化互鉴、专题研究等。
刊物名称
《中华文化论坛》
期刊介绍
《中华文化论坛》(双月刊)创刊于1994年,是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人文社科类学术刊物。主要栏目有:中国古典学、制度文化、区域文化、中外文化互鉴、专题研究等。
刊物级别
AMI扩展(2022版), 中文核心(2023年版), 科技核心(2024社会科学), RCCSE(中文B+)(2023第七版), 维普收录, 知网收录, 目次收录(万方), NCPSSD(国哲社文献库),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刊内信息不收版面费。
投稿方式
1、投稿方式:在线投稿
2、出版日期:双月刊,逢双月10日出版。
3、不收版面费
投稿指南
1、来稿要求论文必须包括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单位所在地及邮政编码、摘要和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一般为导师)简介(包括姓名、性别、职称、出生年月、所获学位、目前主要从事的工作和研究方向),在文稿的首页地脚处注明论文属何项目、何基金(编号)资助,没有的不注明。
2、论文摘要尽量写成报道性文摘,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4方面内容(400字左右),应具有独立性与创新性,关键词选择贴近文义的规范性单词或组合词(3至5个)。
3、文稿篇幅(含图表)在8000字至20000字为宜。文中量和单位的使用请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最新标准。外文字符必须分清大、小写,正、斜体,黑、白体,上下角标应区别明显。
4、文中的图、表应有自明性。
5、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采用顺序编码制,请按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所引文献必须是作者直接阅读参考过的、最主要的、公开出版文献。未公开发表的、且很有必要引用的,请采用脚注方式标明,参考文献不少于8条。
6、来稿勿一稿多投。收到稿件之后,3个月内审稿。拟采用稿件以电子邮件或电话回复作者;投稿3个月未收到杂志采用信息,可转投他刊。
7、来稿文责自负。所有作者应对稿件内容和署名无异议,稿件内容不得抄袭或重复发表。
8、请作者自留备份稿,本部不退稿。
9、论文一经发表,赠送当期样刊2册,需快递的联系本部。
10、请在文稿后面注明稿件联系人的姓名、工作单位、详细联系地址、电话、邮编等信息,以便联系有关事宜。
文献引证规范
一、统一以脚注(页下注)形式标注引证文献。
二、注释序号用①,②,③……样式,每页重新开始。
三、标引规范示例:
中文专著:责任者(责任方式)/题名/卷册/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责任者与题名之间一律用冒号;责任方式为“著”可省略。例如:
①钱穆:《国史大纲》(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38页。
中文连续出版物(期刊、报纸等):期刊:责任者/文章题名/期刊名/出版年、卷期或出版日期。引用中国大陆以外出版的中文期刊时,应在期刊名后括注出版地。如果需要,引用期刊时,也可标注页码。例如:
①吴艳红:《明代流刑考》,《历史研究》2000年第 6 期,第 34 页。
②王晴佳:《中国二十世纪史学与西方——论现代历史意识的产生》,《新史学》(台北)第9卷第1期,1998年3月,第58页。
外文文献:引证外文文献,以该文种通行的引证标注方式为准。脚注中的英文文献责任者一律名前姓后,责任者与题名间用英文逗号,正式出版的著作题名为斜体,期刊文章或其他析出文献题名用正体加英文引号。例如:
①Richard Hofstadter, The Age of Reform: From Bryan to F.D.R.,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55, pp. 24-26.
②Benjamin Elman, “Early Modern or Late Imperial Philology? The Crisis of Classical Learning in Eighteenth Century China,”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 Vol. 6, No. 1, 2011, pp. 3-25.
③ Edward Farmer, "Social Regulations of the First Ming Emperor," in Kwang-Ching Liu, ed., Orthodox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0, p. 120.
投稿经验
3月26日通过官网投稿系统向该刊投稿,4月12日编辑部彭主编给我打来电话,说对我的稿件感兴趣,然后加了微信,并给我发来几点专家的审稿意见,让我酌情修改稿件,我针对专家提出的意见认为没有修改必要,于是写了一份情况说明交给主编,过了几日主编给我发来该刊注释标注技术规范,让我修改格式,我修改后上交,又过了几日我问编辑,拙文是否录用,编辑说安排在第三期。7月上旬收到纸质期刊。
以上就是我所经历的整个流程,希望对诸位学友有所帮助。
ps:感觉审稿专家比较开明,我没有按照他们的改稿意见进行修改,只是写了个说明,他们可能觉得我说的比较有道理就尊重了我的意愿,真的非常不错。还有,我收到纸质稿件后回头再登录投稿系统,发现审稿流程依然停留在初审阶段,大概编辑部从系统中下载稿件进行评审后审稿流程就不再在网上更新了吧。
往期收稿方向及文章题目参考
符号化用与正统重构:17-19世纪朝鲜“箕子白马”叙事建构
以钱计功,散财积福:清代费钱功德善书研究
欧阳修身后形象的未代建构
清代鄂西南竹枝词所见的中华民族共同性--基于民族志诗学的意象阐释
“神思”概念的生成语境与词义、内涵
试论中国古代文艺理论范畴的主要特征
中国传统生态理念在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机制中的作用
理性突围:青年数字极简主义批判与调适
郑玄进出孔庙与唐至明经学变迁
盛唐集贤院形成史论
南亚廊道视角下金牛道线路和文化遗产综合研究
北朝夷夏观念下的巴人族群
“华夷之辨”与南末士人的家国意识及其文学呈现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