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是什么茶?哪的最好喝?一次讲清楚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3 05:08 1

摘要:唐以前人喝茶,跟喝菜汤似的,煮的时候往里头扔姜、扔盐,解渴是解渴,没什么讲究。

唐以前人喝茶,跟喝菜汤似的,煮的时候往里头扔姜、扔盐,解渴是解渴,没什么讲究。

直到陆羽蹲在竟陵的茶山里,把茶梗、茶叶摸了个遍,

写了本《茶经》,才把茶从“解渴的水”变成了“能品的活物”。

这人怪,连煮茶的柴都挑,说桑木柴煮的茶有怪味,得用松柴,

煮出来的水才带股子清劲,

现在翻《全唐文》,还能找着当时人记他这股子较真劲的文字。

到了宋朝,茶就变了模样,不煮了,碾成粉对点水搅,叫“点茶”。

百姓家粗瓷碗里搅,沫子散得快;文人墨客用细白瓷,

比谁搅的沫子匀、留得久,这就是“斗茶”。

宋徽宗赵佶更离谱,自己写了本《大观茶论》,

连茶粉要碾多细、水要烧到啥火候都写得明明白白,

一个皇帝跟茶较上劲,倒也成了茶史上的一桩奇事。

现在的茶倒没那么多规矩了,潮汕人用小壶泡功夫茶,一泡只够三口,喝的是个慢;

四川人拿盖碗茶,茶盖一刮,热气裹着茶香就冒出来;

北方人干脆,大搪瓷缸子抓把花茶,咕咚咕咚喝,解渴又舒坦。

说到底,茶从来不是啥稀罕物,就是百姓碗里的日子,喝着暖,想着也亲。

白茶,它不像绿茶炒得香,红茶发酵得浓,

就晒晒太阳,抖掉水分,反倒最像茶叶本身的模样。

宋代人叫它“银针”,还没“白茶”这名儿;

到明代许次纾写《茶疏》,才算把“白茶”正经记下来。

清代时这茶走得远了,宫里也喝,但福建老乡更认它的实在,

家里存些老白茶,孩子嗓子疼,煮碗水灌下去,比啥都管用。

别瞧它工艺简单,不炒不揉,可就得靠天吃饭。

太阳毒了不行,潮了也不行,茶农得盯着日头,跟伺候娃娃似的。

今儿,小汐跟诸位聊聊中国最好喝的十大白茶……

福建松溪白茶

当地人唤“白仔”,可追溯到清光绪年间。

光绪十八年(1892年),松溪产茶4700担,半数为白茶,

其时与政和、建阳并称“松政白茶”

沿茶马古道肩挑至建阳漳墩售卖,成就“南路银针”美名。

湛卢山四周的老茶区至今留着百年水仙古茶树,

树高三四米,芽头肥壮如银针,采时只取头春单芽,

晒青如晒草药,不炒不揉,靠阳光与山风褪去青草气,锁住毫香蜜韵。

制茶人说:“看天作茶,看人作茶,看茶作茶。”

清晨采的芽头,先阴凉通风处摊晾,待叶面失水八成,再并筛堆箱微发酵,最后慢焙锁香。

百年前松溪人用这法子做的“九龙大白茶”,

汤色杏黄透亮,滋味鲜爽醇厚,回甘里带着米香,茶多酚、氨基酸含量高,

连泡数次仍甜润不淡。

游客来必带几饼压饼茶,压饼后更易保存,放几年茶香转蜜。

四川什邡红白茶

藏在蓥华山褶皱里的“老荫茶”,

东晋《华阳国志》就载“什邡山出好茶”。

它不是茶科植物,而是毛豹皮樟叶,本地人喊“豹皮茶”。

立夏前后采嫩芽,日采夜炒,揉捻时渗出白浆,发酵后阴晾,

全凭师傅手感和火候,2023年成了省级非遗。

冲泡时汤色金红透亮,入口微涩回甘,

像极了川西坝子“先苦后甜”的脾气,无咖啡碱,夜猫子喝了也不失眠。

熬汤时撒把茶,蒸饭时垫锅底,最妙是茶泡饭,

米香混着茶香,热乎得“巴适得板”!过去商贾走茶马古道,

康巴贵族专喝它消油解腻。

老辈子说,这是“树叶子变的仙汤”,

喝一口,连山风都带着茶香,这才是外地人来什邡打卡必带的“土味宝贝”!

云南腾冲白茶

老辈人说,封公当年从勐库引种茶树,在窜龙村的山梁上开荒种茶,

后来他儿子封维德又琢磨出“封家制茶法”

鲜叶不炒不揉,只经萎凋晒干,保留住满身白毫和天然花香。

如今在芒棒镇的古茶树群落里,还能寻到树龄超千年的“孔明茶”,

传说当年诸葛亮南征时,士兵含茶解瘴毒,从此茶树便成了“神树”。

这茶喝着“板扎”!

芽头肥壮似银针,汤色黄亮透亮,入口先有毫香窜鼻,接着是清甜回甘,

像咬开颗刚晒好的蜜枣。

当地人婚丧嫁娶必摆茶席,新媳妇敬茶时,长辈会念叨“茶不移木,日子和和美美”。

如今腾冲白茶成了外地人必带的“伴手礼”,

白毫银针、寿眉最受欢迎,泡上一壶,满屋都是山野的鲜爽气!

福建建阳白茶

诞生于清乾隆年间,肖氏先祖以建阳水吉南坑菜茶创制“南坑白”,

因满披白毫得名“白毫茶”,后发展出“小白”“水仙白”等品类。

道光年间,白茶经水吉集散,远销西北、东南亚,成为侨销茶主力,

同治年间“银针”“白牡丹”首创,光绪年间茶商云集水吉,大湖村成集散中心,年出口超60吨,

占全国侨销茶三分之一,民谣“建阳茶,香透南洋”至今流传。

其制作讲究“三白”采摘标准,

经自然萎凋、并筛、文火烘焙,成茶芽叶连枝、白毫显露,汤色杏黄明亮,

滋味清甜醇和,兼具毫香、花香或枣香。

当地民俗中,春茶季有“祭茶喊山”仪式,茶农以方言祈语祈求丰收,

制茶技艺列省级非遗,茶农世代遵循“不炒不揉、省工省炭”古法,

保留茶叶天然活性,成就“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的陈化魅力。

福建政和白茶

沾着千年皇气。

宋徽宗政和五年,关隶县进献白毫银针,龙颜大悦,竟将年号赐作县名。

如今“政通人和”四字,仍刻在茶山石碑上。

当地有句俗话:“嫁女不慕官宦家,只询茶叶与银针”,茶比黄金还金贵。

政和茶人制茶有“三不”:不炒不揉不矫情。

鲜叶摊在竹匾上,借山风与晨雾自然萎凋,青气散了,甜香就浮出来。

白毫银针挺如银针,白牡丹一芽一叶似花骨朵,泡开时茶汤杏黄透亮,

喝一口,豆奶香裹着山野气直窜喉咙,

三泡过后,连茶渣都舍不得倒,

茶客说,晒干了塞枕头,梦里都是茶香。

这茶,喝的是山魂,品的是人心。

广东连州白茶

乡里人唤作“藤婆茶饼”,制法古拙如老茶人掌纹。

唐代刘禹锡任刺史时,见山民摘野藤叶煎茶驱疫,

便请茶师舂叶制饼,从此“藤婆茶”成了连州家家灶上的常客。

如今制法更精:晨露未干时采藤叶,木碓舂至茶浆细腻,

篾箍定型后暴晒一日,再阴干三日,方得一片片山楂大小的茶饼,背覆白霜如秋霜染叶。

这茶泡开先苦后甘,像极了连州人的性子,

直爽中藏着回甘。端午前后采的嫩叶最是金贵,

一泡能解暑热,二泡能润喉舌,三泡还能品出山风里的清冽。

如今成了外地人来连州必带的“伴手礼”,

在地下河景区、星子镇老街,常能看见游客提着竹篓装茶饼,

说“带回去给家人尝尝这口山间的清凉”。

连州人喝它,不讲究茶具,粗陶碗、竹筒杯,倒上一碗,喝的就是个“野”字,

野得自在,野得踏实,野得有烟火气。

福建柘荣白茶

柘荣人把茶喝成“生活哲学”,街头茶室多过米铺,连村头仓库都藏着茶桌。

老茶客见面不问“吃了吗”,偏说“来泡茶?”,

方言里“茶”字拖长音,听着就暖。

孩儿发热煮老白茶,大人牙疼也煮老白茶,

连蚊虫叮咬都用茶渣敷,比药膏还灵光。

制茶手艺更绝,日头晒、炭火焙,全程不炒不揉,全靠天时地利。

东狮山下的茶园,云雾裹着茶芽,氨基酸含量比别处高两倍,喝一口鲜得眉毛都要跳起来。

如今柘荣白茶成了“香饽饽”,

外地人来打卡,别忘了带两饼茶,

一饼自喝,一饼送人,这叫“送礼送健康”,比烟酒实在多啦!

湖南桑植白茶

它长在北纬30度黄金产茶带,武陵山脉的云雾里泡大,

白族人祖祖辈辈守着“晒青、晾青、摇青”的老手艺,又添了“养叶、走水、增香”的新门道。

鲜叶得挑露水未干时采,雨天不采,细瘦芽头不采,虫伤芽头更不采,

这般讲究才换得“初泡花香甜香交融,复泡甜香花香起伏”的滋味。

白族人还把茶分作“风花雪月”,

月系列是芽头如眉似月,雪系列一芽一叶似春雪初融,

花系列一芽二叶像蓓蕾初放,风系列一芽三四叶飘逸如风。

七百多年前,大理白族“寸白军”东征南宋,

揣着白茶饼翻山越岭,遇瘴气寒暑便煮茶喝,最后落脚桑植,

便在住地广种茶树,守着“不炒不揉”的古法制茶。

白族三道茶的“一苦二甜三团圆”在这片土地上更浓,

苦茶是普通白茶,甜茶加了蜂蜜、生姜,团圆茶竟放三个熟鸡蛋,

喝一口,苦尽甘来,团团圆圆,这滋味,比茶更醉人。

云南景谷白茶

清道光年间,陈六九从澜沧江边“偷”回白茶种,藏竹筒扁担中带回,

经数年培育成“白龙须贡茶”

用红丝线扎成谷穗状进贡朝廷,成了“云南八色贡茶”之一。

如今,老茶园里150年树龄的母树仍年产六七斤茶,芽叶满披白毫,晒干后条索银白如月光。

制作时讲究“摊浪”,鲜叶摊在篾笆上,薄如蝉翼,让云雾慢慢吸走青气,转出毫香。

喝一口,汤色金黄透亮,前调是橄榄香,中段泛起蜜甜,尾韵回甘如泉。

外地人来打卡,总爱带几盒“龙珠”白茶,

圆溜溜的茶团像月亮,拆开泡,汤里浮着白毫,喝一口,连呼吸都带着云巅的甜。

福建福鼎白茶

源自太姥山“绿雪芽”古茶树,自唐代起便载于《茶经》,堪称“茶中活化石”。

其制作不炒不揉,全凭日光萎凋、炭焙提香,保留天然毫香蜜韵。

相传尧帝时,蓝姑以白茶治麻疹,被尊为太姥娘娘,

如今太姥祭典仍传此古俗,

春分前后,茶农喊山祭茶,唤醒茶树发芽,采茶女背篓上山,指尖轻拈“绿雪芽”,

茶香混着山风,沁人心脾。

福鼎人喝茶如吃饭,“食茶”二字道尽日常

从“出行茶”到“新娘茶”,茶事融入婚丧嫁娶,形成独特茶俗。

白毫银针如银针坠地,白牡丹似牡丹初绽,汤色浅淡明净,滋味鲜醇甘甜。

陈年白茶更显“毫香蜜韵”,香气清雅如兰,滋味醇厚如蜜。

(蹲在福鼎老街的石阶上,跟卖茶老汉闲聊)

他捏着烟卷笑:说来说去,茶还是那片叶子。

你问哪的白茶最好?就像问哪片的云彩最解渴。

(掸掸身上的茶毫)

等夕阳把竹匾上的茶芽晒出蜜香,你嘬一口就明白,

好茶不在招牌上,在喝下去那瞬间,你突然想再活五百年的劲头……

来源:纳兰南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