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德军折戟莫斯科,为何苏联能逆风翻盘?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3 05:01 1

摘要:为什么在二战期间,百万德军兵临莫斯科,最终却没能完成合围,反而让苏联得以逆风翻盘,避免了一败涂地的结局?明明德军已逼近莫斯科郊外,明明苏军一度元气大伤、濒临崩溃,那个曾摧枯拉朽、战无不胜的德国装甲集群,怎么突然就失灵了?

为什么在二战期间,百万德军兵临莫斯科,最终却没能完成合围,反而让苏联得以逆风翻盘,避免了一败涂地的结局?明明德军已逼近莫斯科郊外,明明苏军一度元气大伤、濒临崩溃,那个曾摧枯拉朽、战无不胜的德国装甲集群,怎么突然就失灵了?

有人说是坦克没油了,也有人说是苏联太冷了,甚至有人声称苏联10月初就下起了大雪,寒冷来得太突然,德军因无充足冬季装备被冻死,这个说法多少有点儿戏。事实上,1941年莫斯科的初雪在10月底才降临,11月中旬后大雪才频繁出现,并非10月初;德军没能拿下莫斯科,核心原因之一是战线过长、后勤补给瘫痪,而冬季严寒是加剧困境的因素,并非唯一原因。至于后来德国战败,则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与莫斯科战役的直接原因需区分开来。

10月份随着秋季到来,苏联正式进入无路季:道路泥泞不堪,马车、汽车、坦克甚至步兵都被牢牢“吸”在泥潭里。此时德军因泥泞寸步难行,苏军的防御也一度面临压力,难道真有人以为朱可夫是天神下凡,仅凭9万残部就能抵挡德军百万精锐?这显然不符合实际。

实际上,10月中旬至10月底,德军因交通断绝,始终没能取得重大进展。这种困境在11月后略有缓解:随着低温降临,沼泽般的泥土地冻成坚硬地面,德军机械化部队终于能重新机动;但随之而来的大雪与酷寒,又让德军陷入新的绝境。德军战线拉得过长,后勤本就紧张,再加上雨季的破坏,补给线几乎瘫痪,德军虽为前线准备了部分御寒物资,却因运输受阻,全堆积在后方,前线士兵只能在严寒中挨冻。

反观苏联,11月初就获得10万兵力补充,外加300辆坦克、2000门火炮。1941年11月7日,正值苏联十月革命24周年纪念日,为提振军民士气,斯大林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盛大阅兵典礼:数十万红军官兵在市民注视下,迈着整齐步伐直接开往前线。斯大林通过无线电台发表著名演讲:“红军和红海军的战士们、指挥员和政工人员、男女游击队员!此时此刻,全世界都在注视着你们,把你们看作消灭德国侵略者的主要力量;处在法西斯奴役下的欧洲各国人民,都在注视着你们,把你们看作他们的解放者!伟大的使命已落在你们肩上,不要辜负这份使命,你们进行的是正义的解放战争!”

无线电波将红场阅兵的消息传到世界各地,其中就包括柏林。巧合的是,希特勒当时也在收听收音机:起初他没反应过来,直到震耳欲聋的俄语口号乌拉响起,他才明白发生了什么。希特勒立刻冲向电话,火速接通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把冯·博克元帅骂得狗血淋头,又联系德国空军第二航空队,要求1小时内把莫斯科阅兵现场炸成渣。

当时莫斯科正下着鹅毛大雪,根本不适合飞行,但德军不敢违抗元首命令。当德国轰炸机抵近莫斯科上空时,立刻遭到苏军歼击机和高炮部队的猛烈阻击,甚至有部分苏军飞行员选择驾机撞向德军飞机,与敌同归于尽。最终,德军轰炸机连红场上空都没能抵达。

苏军在克里姆林宫接受检阅后,随即补充到西方面军。11月后,莫斯科地面被1米深的积雪覆盖,苏军为快速机动,直接在雪地里开辟道路,道路两旁堆起两三米高的雪堆,宛如战壕;为避开德军空中侦察,他们将汽车、坦克涂成白色,士兵则穿上白色伪装斗篷。

11月13日,德国陆军部下达1941年秋季攻势命令。或许有人会感慨他们那里秋末便大雪纷飞,与我们部分地区冬季难见积雪的景象截然不同,这般严寒气候对作战而言确实极为恶劣,不知我国东北、内蒙古等地的气候是否与当时的苏联西部相似?

德军此次计划从北翼和西翼同时进攻莫斯科,但此时的苏军因红场阅兵士气大振,且经残部整合后,兵力已恢复至百万级别(含坦克700余辆、飞机1000余架、火炮7000余门)。反观德军,此时兵力约170万,拥有坦克1000余辆、飞机615架、火炮1.3万余门。

或许有人疑惑:仗打了这么久,苏联怎么还有这么多兵力?若换个角度看便知:开战前苏军总兵力约300万,拥有1.5万辆坦克、1.07万架飞机、5.9万门火炮;经4个月激战,坦克仅剩700余辆、飞机只剩零头、火炮减至7000余门,累计损失远超200万,这般损耗,换作当年任何国家都难以承受。而德国即便打赢了多场战役、占领了苏联不少工农业区、损失远小于苏联,却仍被后勤拖垮,足以说明其短板。

从11月13日至12月初,德军多次向莫斯科发起冲击,但面对苏军顽强防御与反击,始终没能取得实质性进展。截至12月5日,德军在莫斯科周边已损失约35万兵力、坦克800余辆、火炮300余门、飞机1100余架。这般消耗对德军而言堪称绝望:后方物资送不上来,前线损失惨重,100多万部队连人吃马嚼都成问题。

据德军元帅冯·博克的日记记载,当时莫斯科气温约零下20度,还频繁刮起暴风雪。德军士兵因缺乏过冬衣物,开始大规模减员,据德军战后统计,到莫斯科战役结束时,被冻死冻伤的德军达10万人,这还不包括因严寒引发肺炎、流感等疾病的官兵。而从西伯利亚增援的苏军早已习惯严寒,不仅有充足的棉衣、皮靴、布尔乔亚帽,连武器都套了保暖套、涂了防冻润滑油。

1941年11月底,德军已成强弩之末。朱可夫致电斯大林,请求下达反击命令;但德军中央集团军群根据截获的情报,却得出苏联无力发起大规模反击的结论,殊不知真正的战斗才刚刚开始。

1941年12月5日,苏联加里宁方面军第三十集团军率先吹响反攻号角,德军装甲集群侧翼遭猛烈打击,被迫后撤。次日,西方面军从南北两个方向发起反击,德军面对熟悉的战术,如同一个月前陷入被动的苏军般仓促后撤。当天晚上,古德里安率领的第二装甲集群从图拉方向后撤约100公里,退至战役发起前的部分防线。希特勒无奈宣布,苏德战场全线转入防御。

从12月9日至20日,苏联红军陆续解放7座城市。面对前线溃败,希特勒盛怒之下解除了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的职务,亲自兼任陆军总司令,并发布严令:“每个人都应坚守现有阵地,若后方无预设阵地,绝不允许后退,直至最后一兵一卒!”当时前线德军将领一再请求撤退以保存实力,越是经验丰富的将领,越清楚此时需“拉扯”避战;但希特勒明白,一旦撤退,极易引发大规模溃败,导致全线崩溃。

德军如同伤害爆炸的刺客,最优策略是凭借优势速战速决、直取莫斯科;但当时希特勒选择拉平战线、消耗苏军有生力量,若后续能转为拉扯战术,或许还有转机。可希特勒既选择进攻莫斯科,面对劣势又死战不退,古德里安、霍普纳根本不服从命令,带着德军最精锐的装甲部队直接后撤,丝毫不作停留。希特勒气急败坏,直接解除了两人的职务。古德里安返回德国后,在《古德里安回忆录》中对希特勒的决策提出了尖锐批评。

因希特勒的错误指挥,截至1941年12月底,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累计损失超50万精锐,坦克损失1300余辆、火炮2500余门、汽车1.5万余辆,以及大量技术装备。1942年1月,损失惨重、精疲力尽的德军已退至距离莫斯科200公里以外的区域,38个师遭到重创,部分部队几乎丧失战斗力,进攻莫斯科的突击集团全线崩溃。

即便如此,希特勒仍要求前线部队死守每一个阵地,一步也不能后退。这算什么?分明是刺客被套了减速效果、已是残血,却仍要强行冲锋。万幸的是,2月初德军12个师的增援部队赶到前线,这些满编部队补充后立刻向苏军发起反突击,苏联方面压力倍增,无奈收缩战线、重新转入防御。至此,莫斯科会战的反攻阶段结束。

莫斯科会战是苏德战争中至关重要的战役,对苏联而言,此战成功阻挡德军攻势,打破了德军闪电战“战无不胜”的神话,同时极大消耗了其精锐;对德国而言,此战不仅损失惨重,更彻底宣告速胜苏联计划破产,且未能完全避免一线溃败,仅勉强稳住防线。此后的战场形势,彻底转向对德国不利的方向。

从苏军在莫斯科会战的表现来看,问题仍不少。首先,苏军缺乏足够的快速兵团与大规模进攻经验,导致关键节点未能完成围歼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核心任务;其次,苏军虽取得胜利,却也付出了约100万人伤亡的惨痛代价。好在苏联人口基数大、兵员储备充足,随着战斗持续,前线部队作战经验不断丰富;加之强悍的工业能力保障后勤,苏军逐渐越打越强,这种极高的容错率与庞大的人力储备,让德军在后续战斗中吃尽了苦头。

梳理一组数据:截至1941年底,苏军累计损失兵力已远超200万,几乎相当于战前主力部队的大半,希特勒也认为苏军已被打垮。但后续情况却超出他的预料,苏军兵力不断补充,到二战中后期,总兵力峰值甚至达到1300万,这般规模,让德军根本无从应对。因此对德国而言,莫斯科战役失败后,再想征服苏联已难如登天!

来源:麻辣涂二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