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说一战时期的凡尔登、索姆河是人类战争史上千古罕见的血肉绞肉机,那么斯大林格勒就是一台完全为杀戮打造的巨型杀人机器。废墟瓦砾之下,隐藏着无数致命的冷枪;残垣断壁之后,是数不清的狙击手和陷阱。只要在斯大林格勒存活一天,你就是连长了;两天升营长,三天升团长。要知
如果说一战时期的凡尔登、索姆河是人类战争史上千古罕见的血肉绞肉机,那么斯大林格勒就是一台完全为杀戮打造的巨型杀人机器。废墟瓦砾之下,隐藏着无数致命的冷枪;残垣断壁之后,是数不清的狙击手和陷阱。只要在斯大林格勒存活一天,你就是连长了;两天升营长,三天升团长。要知道,斯大林格勒战役持续了将近200天,可以想见若按此速度,家族族谱上新增英烈名字的频率恐怕会令人窒息。
据统计,一名普通士兵在斯大林格勒战斗中的平均存活时间仅9分钟,军官存活时间不超过3天。如此血腥残酷的战斗,也让斯大林格勒登顶人类战争史上巷战之最。巷战又被称为城市战,顾名思义,就是发生在城市内的战斗。有玩过“吃鸡”游戏的同学,应该体验过P城、拳击馆这类高强度战斗,那真叫无所不用其极。试想一下:几百万人持续投入一座城市,无规则、无底线,所有人只有一个信念,就是不惜一切代价消灭眼前所有敌人。这样的战斗,无论德国还是苏联,其实都不愿打,却又不得不打。
现在就有一个问题: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军曾多次占领苏联重要城市,为什么偏偏在斯大林格勒爆发了如此旷日持久的绞肉战?今天,就让我们回顾这个著名的二战转折点,斯大林格勒战役。
1942年7月,斯大林连续接到前线崩溃的急电:德军正以惊人速度向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方向推进,目标之清晰,前所未见。德国人甚至不惜放弃陷入绝境的布良斯克方面军和沃罗涅日,这一系列反常举动,让苏军统帅部终于意识到:德国人这是奔着苏联的大后方来了。尽管苏军总部接连派兵增援,德军依旧稳步向前推进。
眼看斯大林格勒陷入绝境,斯大林在7月28日紧急发出最高命令,内容如下:“敌人全然不顾损失,向前线增派越来越多的兵力。他们已深入苏联腹地,破坏我们的城市与村庄,劫掠和杀害我们的同胞。不停止撤退,我们就会失去粮食、工厂、铁路。到了停止撤退的时候了!我们必须坚守每一处阵地、每一寸领土,直到流尽最后一滴鲜血。”这条命令总结下来,就是“不死不休”四字。
命令发出后,斯大林格勒60万居民积极响应。他们在城市内外修建了各类防御工事,战壕、障碍物、反坦克壕沟、机枪巢应有尽有;城内各车站、工厂附近均设置了障碍物与防御工事,甚至埋藏了无数炸弹。此时的斯大林格勒,就像1941年莫斯科的翻版,已然变成专门为德军设置的巨大陷阱,只待德军进入,真正的厮杀才刚刚开始。
7月30日,由于第六集团军迟迟未能抵近斯大林格勒,希特勒终于意识到自己分兵决策的愚蠢。于是,他命令南下的霍特第四装甲集群回归B集团军群,配合第六集团军攻打斯大林格勒。霍特接到命令后,立刻转战东北方,一路攻克4座城市,快速抵近斯大林格勒。然而,随着霍特越来越接近目标,苏军的抵抗也越来越顽强。直到此时,霍特才终于明白:保卢斯的第六集团军为何进展缓慢,要打进斯大林格勒,仅靠自己完全不够。随后,霍特停止前进,在8月9日转攻为守,进入休整状态。
同一时间,苏军统帅部决定将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拆分为东南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由华西列夫斯基担任总指挥:叶廖缅科负责东南方面军,戈尔多夫负责斯大林格勒方面军。
8月19日,保卢斯与霍特率领的两支德国最强装甲集群同时发起猛攻。经过三天苦战,第六集团军成功强渡顿河,占领了斯大林格勒西部的重镇卡拉奇;第十装甲军更是直接前出到伏尔加河,切断了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与62集团军的联系。与此同时,霍特也突破了64集团军防线,进入城南,前锋抵近南部车站,整个斯大林格勒陷入两面夹击,决战正式打响。
眼看斯大林格勒陷入绝境,斯大林再次召唤苏联最强救火队员朱可夫,命他火速前往斯大林格勒救援,并调集第24集团军、第66集团军与近卫第一集团军开赴前线增援。8月29日,朱可夫飞抵斯大林格勒后,立刻组织增援部队展开反击。然而,从9月2日开始,德军不停派遣轰炸机对斯大林格勒进行火力覆盖,仅9月2日当晚,德军就出动了2000架次的空袭。
9月5日清晨,朱可夫出动三个集团军向德军防线发起突袭,可惜因准备仓促,此次行动未取得实质效果;次日,朱可夫再次发动反攻,仍以失败告终。接下来几天,无论苏军从哪个方向突袭,均以失败收场。到9月12日,苏军彻底失去城外防线,斯大林格勒城破了。德军从城南一路突进,直抵伏尔加河,苏军62集团军被孤立在外。
同一天,希特勒从东普鲁士飞往乌克兰,亲自召见B集团军群司令魏克斯与第六集团军司令保卢斯。希特勒只有一个要求,给保卢斯增援9个师,让他在9月13日发起新一轮进攻。此时,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德军约有50个师,但担任进攻任务的仅13个师,约17万人;苏联方面总兵力虽有120个师,却因严重减员,实际防守城市的只有62、64两个集团军,总兵力9万余人,外加1000多门火炮与100多辆坦克。考虑到后续战斗在城市内进行,坦克几乎无法发挥作用,这一战最终还是要靠最原始的兵力对抗。
1942年9月13日,攻城战打响。在此之前,德军出动海量轰炸机,雨点般的燃烧弹倾泻而下,整个斯大林格勒化为一片火海:无数房屋建筑被大火吞噬后轰然倒塌,城内油库爆炸导致大量石油泄漏,连伏尔加河都被点燃。那些增援斯大林格勒的苏军士兵,亲眼目睹前方城市在黑暗中如一团烈焰,而这堪称人间炼狱的地方,就是他们接下来的战场。
保卢斯率领第六集团军从城北发动猛攻,霍特率领第四装甲集群从城南推进。9月14日,保卢斯成功突入市区,与62集团军爆发激烈巷战。双方士兵沿着每一条街道、每一栋建筑、每一层房屋、每一个房间反复争夺。斯大林格勒彻底变成瓦砾场,城中80%的居住区被摧毁。废墟之中,62集团军化整为零、死战不退,城内各个角落都爆发着激烈枪战,双方伤亡率直线飙升。
尽管德军已对斯大林格勒东岸进行频繁轰炸,苏联红军仍顶着枪林弹雨,不计损失地向城内输送补给。斯大林格勒战役完全打成了“添油战术”,就像开头说的那样,从后方赶来的增援士兵,到了斯大林格勒后,存活时间都是按分钟计算:运气好的能坚持几小时,运气差的几分钟就牺牲了。
反观德军,进城后也好不到哪里去,甚至不如苏军。因为德军的核心战术是多兵种联合作战,极其重视步兵、工程部队、炮兵、空军的配合,但在巷战脸贴脸的环境下,这种战术完全无法发挥优势;坦克在拥挤的城区更是移动困难,只能沦为活靶子。
9月15日,德军开始向斯大林格勒的制高点马马耶夫高地展开重点突击。只要占领这里,他们就能居高临下控制整个城市,且此处还是崔可夫第62集团军的司令部。经过一天血战,德军成功占领马马耶夫高地;但仅过一天,苏联近卫第十三师增援部队进入斯大林格勒后,又重新将其夺回。
这样的拉锯战在城内随处可见,9月25日,德军占领市中心,随后冲进北部工厂区,重新占领马马耶夫高地;两天后,苏军再次将其夺回。随着高地反复易手,双方后续战斗愈发激烈,德军的推进速度慢到只能用米来衡量。
第六集团军一名叫汉斯的军官,在日记中写道:“敌我双方为争夺每一座房屋、车间、水塔、铁路路基,甚至为争夺一堵墙、一个地下室、一堆瓦砾,不断展开激烈战斗。一个火车站,我们抢了13次,丢了13次;在一座大型粮食仓库,两军士兵甚至能听到对方的呼吸声,经过数周苦战,我们最终不得不从仓库撤走。”
另一方向,一支由6名士兵组成的苏军小分队,占据了城市中新的一座公寓楼。他们在大楼附近布设大量地雷,在窗口架设机枪,在地下室维持通讯,这6个人守着一栋大楼,与德军打了58天。这座顽强的堡垒,被苏联人骄傲地称为巴夫洛夫大楼。
由于城内战斗愈演愈烈,德军开始调遣迫击炮与重装部队进城,却在第一时间遭到东岸苏军火炮部队的远程打击。加之城内到处都是数米高的残垣断壁与废墟,坦克部队毫无用武之地;反倒是苏联狙击手能利用各类地形掩护,给德军造成巨大伤亡。其中一名优秀狙击手,两个月内击毙224名敌人,他就是后来电影《兵临城下》主人公瓦西里的原型。
对苏德双方而言,斯大林格勒战役关乎两国未来走向。苏联大本营将战略重点从莫斯科转移到伏尔加河地区,并调动全国空中力量前往增援:9月至10月间,接连向斯大林格勒调集6个步兵师与1个坦克旅。德军也派遣了20万增援部队,双方已彻底杀红了眼,完全是不死不休的态势。保卢斯因压力巨大,患上了眼部肌肉痉挛;崔可夫也在暗无天日的地下司令部感染了湿疹。
要知道,此时德军的补给需从库尔斯克运往斯大林格勒,距离长达2000公里,以德国的综合国力,根本无法长时间维持如此漫长的战线。更致命的是,斯大林格勒至沃罗涅日的北部地区,全长600公里却毫无掩护;德国自身无力抽调兵力填补空缺,只安排了三个仆从国集团军驻守。希特勒天真地认为,意大利、匈牙利、罗马尼亚军队能守住这里,只要保卢斯能迅速拿下斯大林格勒,一切就没问题。但仗打到这个程度,显然已不可能。
9月28日,苏联红军最高统帅部决定对斯大林格勒地区的几个方面军进行重新改编,并制定了新一轮反攻计划。进入10月,城内巷战依旧激烈,德军逐屋战斗,从地面与地下废墟中缓慢推进,士兵将其形象地称为老鼠战争,还开玩笑说:“即使我们占领了厨房,仍要在客厅继续战斗。”
对斯大林而言,绝不能让这座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城市落入敌人之手。他亲自向叶廖缅科下令:“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要守住这座城市的每一座房屋,只要有苏联军人在,哪怕只剩一个人,也要成为敌人攻不破的堡垒。”对希特勒而言,斯大林格勒的精神价值早已超过战略价值——他必须拿下这座城市。当德国陆军参谋长指出“顿河方向实在太过危险”,建议将第六集团军撤到顿河附近时,希特勒怒斥道:“德国士兵到了哪里,就要守到哪里!”
时间来到11月,血腥的巷战已持续3个月。德军终于缓慢推进到伏尔加河岸边,占领了80%的城区,留守苏军被分割成两部分压缩在岸边,但德军始终未能完全占领斯大林格勒。更要命的是,11月的苏联已迎来凛冬,伏尔加河开始结冰。这段时间,苏联虽无法通过运输船向城内增援,但马马耶夫高地与北部城区工厂地带的战斗依旧激烈,其中红色十月工厂、拖拉机厂、街垒工厂的战斗,甚至震惊了全世界。
当苏联士兵与德军浴血搏杀时,工厂内的工人就在一旁修复损坏的坦克与其他武器;有时工人们甚至直接跑到战场上维修武器,坦克经工人驾驶后,从生产线直接开赴前线,有些坦克甚至来不及涂装油漆、安装瞄准镜。
11月11日,德军以5个步兵师、2个装甲师、2个工兵营,在5公里宽的战线上发起强攻,战斗队形高度密集。一天后,苏德两军为争夺每一寸土地、每一座房屋,都进行了异常激烈的战斗,双方伤亡惨重。德军虽在街垒工厂区域推进到伏尔加河,自身却已筋疲力尽,保卢斯无奈之下只能暂停进攻。苏军方面损失同样惨重,62集团军的两个师损失了75%的兵员。
据统计,从1942年7月到11月,德军在顿河、伏尔加河、斯大林格勒地区的战斗中,共损失将近70万人,外加1000多辆坦克、2000多门大炮、1400多架飞机。就在德军以为斯大林格勒的战斗即将结束时,殊不知真正的灾难才刚刚开始!
来源:麻辣涂二史一点号